蒋明星种西瓜脱贫

“这已经是我种的第二茬西瓜了。第一茬种了15亩,每斤一块五,直接被武汉的批发商从地头拉走了,一茬瓜就挣了4万多块钱。”日前,记者在界首市舒庄镇大顾村遇到种瓜大户蒋明星时,他正忙着在西瓜地里施肥、浇水。提到今年的种植收益,蒋明星的脸上乐开了花。

蒋明星,不仅名字里带有明星二字,事实上,他也是村里名副其实的种植明星。谁能想到,两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原来,精明能干的蒋明星并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致贫,而是因为家庭负担沉重。今年57岁的蒋明星家里有一个年过80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他妻子患有癫痫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女儿还在上学念书,家庭里里外外、大事小事都要他一人打理。生活的重担压得蒋明星有些喘不过气。前几年,他一直在自家的田地种植蔬菜,可终归是小打小闹,收入只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鉴于他家的困难状况,村里把他评为贫困户。“咱不能只靠国家的政策照顾,还要自己积极主动地脱贫致富。”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蒋明星流转土地,种植效益相对较好的西瓜。镇里为他申办了小额扶贫贷款,推荐他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支持他自主创业,通过种植西瓜增收脱贫。

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蒋明星去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激发了他流转土地、扩大西瓜种植规模的干劲。“我能实现脱贫,一是因为国家政策好,二是因为我不等不靠,自己主动想办法发展产业。”蒋明星告诉记者,“我相信,只要自己学技能、肯摸索、能吃苦,在政府的帮助下大家都能实现脱贫致富。”

(朱艳明 姚易承)

果桑带来增收希望

一个个紫黑色的桑葚密密麻麻挂满了枝头,约2米高的桑葚树被压弯了腰。这是笔者日前在界首市靳寨乡方辉家庭农场看到的情景。

彼时,农场负责人马超正在陪着几名客人采摘成熟的果实。“进入5月份以来,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采摘桑葚,特别是周末的时候,家长带着小孩过来,人更多了。”马超告诉笔者。

“这是海宁果桑,洗干净就能直接吃,也可制作桑果汁饮料、桑葚酒、桑果酱等深加工产品,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马超介绍说,同时,家庭农场还发展林下经济,在果桑林里套种了丹参、白芍、佩兰、白术等几十种草药,不但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和土地资源,还提升了经济效益

今年47岁的马超跑过运输,办过工厂,看到政府出台了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他开始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创建初期,得知农场资金周转困难,靳寨乡政府争取了政策性信贷资金50万元,帮助农场扩种了苹果、梨、樱桃、白杏等果木。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播放的果桑种植节目,就想自己试种。”拿定主意后,马超主动与浙江海宁的一位卖果桑苗木的老板取得联系,2015年种下了近30亩果桑。

“虽然我种植苹果、梨等果树积累了经验,但在种植果桑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马超说,去年农场种植了台湾长果这个品种,由于界首当地冬季气温低,部分桑葚树被冻死;此外,由于其他桑葚树剪枝晚了,导致今年产量下降。

“吃一堑,长一智。今年冬天,我准备给台湾长果这个品种的果桑搭建大棚,剪枝方面也要吸取去年的教训。”马超说,今后他要积极向苗木供应商请教,在种植方面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和专家沟通。同时,请乡农经站的技术员到农场做技术指导。

谈及经济效益,马超介绍说,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果桑每斤可以卖30元;一亩地可以种60棵果桑树,每棵可以收三五斤,一亩地挣个万把块钱没有问题。

“像我这个年龄,没想到在家门口还可以务工挣钱。”在农场干活的村民马思聪告诉记者,去年他在农场挣了万把块钱,把自家的2.7亩地流转给了农场,获土地租金2700元,去年已实现了脱贫。

目前,方辉家庭农场种植面积达200余亩,平时吸纳了6个贫困户在这里务工。“麦收后,我又流转了45亩地,扩大种植面积,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希望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脱贫。”(蒋永听 刘艳华)

你最喜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