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孢菇的生物学特征双孢菇为好气型、低温型、喜暗型、高湿型、弱碱型、覆土型草腐真菌。好气:双孢菇菌丝生长阶段菇房内二氧化碳应控制在0.1%~0.5%,即在发菌、催蕾、出菇等阶段要适时通风换气;双孢菇同人一样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果不给它合适的通风就会浓度升高,影响生长。低温:低温主要指出菇时的温度。其发菌最适温度22℃~26℃;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为16℃;出菇最适温度15℃~18℃。喜暗:发菌阶段不需要光,少量的散射光对双孢菇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高湿:水分的作用有二个。即发菌阶段最适空气湿度为70%~75%;子实体分化和出菇阶段空气湿度应提高到85%~90%。弱碱:双孢菇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为6.8~7.2,如果培养料出现发酸了,生产中常用石灰粉调节pH值。覆土:是双孢菇取得高产的必要条件。双孢菇不覆土,不出菇。2栽培时间安排栽培时间的安排主要考虑双孢菇出菇时对温度的要求,双孢菇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为16℃;出菇期15℃~18℃,就昔阳县来说,9月—11月为最佳出菇期。依此安排双孢菇生产流程如下:6月底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清理好菇床;6月下旬进行培养料建堆与发酵约需20 d,至7月10日;7月料运进棚与二次发酵约需7 d左右,到7月17日;播种与发菌培养约需20 d到8月7日。

发好菌后进行覆土与催蕾约需15 d,至8月下半月就开始出菇,至9月全棚都出菇。3双孢菇栽培技术环节3.1选种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强、丰产、商品性好的品种是取得高产高效的前提条件。生产种质量的简单识别:肉眼观察菌丝无其他色泽及异常,有无螨类,必要时用5倍放大镜观察。3.2备料主料有玉米芯、牛粪;辅料有尿素、磷肥、石灰、石膏等。配方为:玉米芯28 kg,干牛粪20 kg,尿素0.25 kg,过磷酸钙0.5 kg,石膏0.5 kg,石灰0.75 kg。即:100 m2菇床大约需玉米芯2 800 kg,干牛粪2 000 kg,尿素25 kg,过磷酸钙50 kg,石膏50 kg,石灰75 kg。当地一般用配方比例为:玉米芯48%、牛粪48%、石灰2%、石膏2%。3.3发酵技术培养料是双孢菇生产的物质基础,双孢菇是腐生菌,原料必须发酵后才能被充分利用,发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产量的高低,栽培的成败。3.3.1预湿先把玉米芯粉碎成10 cm大的碎片后用水浇湿或大水浸泡捞出,预湿1~2 d;干牛粪扎碎后同时浇水拌湿,预湿1~2 d,预湿时把白灰加入料中,牛粪越细越好,建堆前把辅料全部拿出拌匀。注意的是石膏不能直接加入水中。

3.3.2建堆建南北走向的堆。建堆前1 d用5%的石灰水处理地面。在建堆的过程中应先将预湿的玉米芯放在底层的25 cm左右,然后再在上面覆盖一层牛粪,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玉米芯厚度为20 cm左右,在上面再增加一层牛粪,如此循环直到将厚度保持在高1.5 m,上宽1.5 m、下宽2 m,将其顶部呈现弓形状,当整个都按照顺序建好后,一般能够容纳100 m2的菇棚栽培。如果在建堆的过程中,其地层没有喷水,其中层需要喷水直到整个四周可能有水渗出即可,如遇下大雨,则需将其用塑料布进行密封,并在四周挖好相应的排水沟,防止出现泡堆。通常情况下,在1 d之后就开始逐步升温,直到75℃上下为宜,保持2 d。随之进行第1次翻堆,具体操作是将表层的料翻到中间,将中间的料翻到外边,上边放料翻到下边,第1次翻堆要适当加些水,之后第7 d、第6 d各翻一次堆。第二次翻堆时,按每100 m2原料加入10 kg石膏。翻堆时看料、看天气,料湿或连阴雨不加水,料干或连续晴天适当加些水。按每100 m 2原料再加5 kg碳铵。第三次翻堆要注意检查和调节酸碱度为7.8。发酵好的料呈淡棕色,略有香味,五六分熟为最佳。3.3.3二次发酵即后发酵,用大棚升温进行二次发酵。

在进料前3 d密闭消毒。方法步骤为:(1)消毒。菇棚用40%的甲醛喷施,或用硫磺点燃熏蒸(10 g/m3),密闭24~48 h,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2)进料。趁热将料运入菇棚,堆在中间几层架上,关闭门窗,准备二次发酵。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饲料培养之前,需要在棚后搭放置一个大桶,然后在桶内加上盖子并且放满水,再从后面的通风口中接入大棚,确保整个大棚的周围门窗都是安全密封的,随着气温的不断的升高,确保棚内温度达到55℃以上,保持24 h的消毒状态,然后对大棚进行通风,直到使棚温下降到45℃左右,持续6 d,直到二次发酵结束。(3)翻格。培养料抖松铺在床上20 cm厚,中间比边缘厚2~3 cm,清理净过道,准备接种。3.3.4播种与覆土播种时严格挑选菌丝粗壮有力、洁白均匀、菌龄适宜的菌种,料温稳定在28℃以下,无再升温现象;播前检查料的干湿,用手挤料,手缝中有水,使不滴落为宜,即含水量65%。料湿可加大通风,料干可适当喷1%的石灰水。具体的播种方法:(1)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要确保菌总量一般在1.5瓶即可,然后将菌种的70%全部都播撒在料面上,进行均匀的搅拌,然后将已经落入的面上,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再利用铁叉进行翻转和培养,从而使用木条轻轻拨动,使其能够完全契合。

播后上面覆盖一层消毒过的报纸或有孔薄膜。(2)发菌初期(1~4 d):保温保湿为主料温不超过28℃的部分少通或不通风,否则通风降温,保持整个发菌期间温度最好为25℃。(3)中期(5~15 d):菌丝基本封面,逐渐加大通风保持空气湿度为75%,如果料面过干,可用5%甲醛将报纸喷湿给于覆盖。发菌期间料面太干可适当喷1%石灰水,晚上适当通风降温,菌丝封面后,湿度不要太大,降低温度防止杂菌滋生。(4)后期(16~30 d):以打扦通气为主,当菌丝吃料达料层50%时,应及时用1 cm粗的竹棍或竹扦间隔15 cm左右自料面深入料底进行打扦通气,或从床底向上反打扦,打扦后一般以开背风窗为主,逐渐加大通风量。(5)覆土。覆土的作用主要是保水、蓄集营养,支撑菇体等,应选择具有良好团粒结构、持水性和透气性,其pH值为7.5~8.0,并要求过筛。含水量18%~25%。在进行取土的过程中,选择半活性半生的土较为合适,厚度为20 cm以下即可,再使用筛子将土块捏碎,然后运输到室内平铺在整个料面上,厚度要始终保持在3 cm左右,通常情况下每100 m2的土量一般为3 m3即可,不能选择过大的土块也不能选择过小的土块,如果一旦有超过了3 cm的土块就不能再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菌类过厚还是过薄都会影响产量,例如:过薄则影响产量,易出薄皮菇,易开伞,过厚则出菇太迟,容易出大菇,地雷菇。

土的湿度以手握结成块,手上有水印为适,过干过湿都不利菌丝爬土。(6)在进行土壤覆盖的过程中,还需要添加一些草木灰及糠穗,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吸水性,与此同时还要将浓白灰浸泡在其中,防止出现病虫害。3.3.5催蕾和出菇管理(1)喷水技术:双孢菇能否获得高产优质,关键在于喷水。喷水方法分为两种:重水法和轻喷勤喷法。结菇水在覆土之后的半个月进行,需要拨开土层观察其毛状形状,查看是否出现菌丝等形状。如果一来就要喷结菇水,需要将水量控制在0.5~1 kg上下,而且48 h之内还需要进行重复的喷水。在停水期间,如果床面有很多的菇,将会被蒸发大量的水分,这时候就需要进行二次喷水,直到其表面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即可。在采用轻喷方式的时候,还要注意二茬菇的收获。因为,这时候的天气会逐渐变凉,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进行二次喷水,如果水量过大则很容易将蘑菇喷死,要始终坚持天热就多喷水,天冷就少喷水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喷水的质量。(2)通风管理:大棚适当通风排除有害气体,能使蘑菇大量形成,增产增收。基本原则是:夜间多通风,水大多通风,阴天多通风。3.3.6越冬管理冬季棚内温度低于5℃时,菇棚可采取入冬管理。

如果床面太干可适量喷水,喷水量0.25 kg/m2;把大棚四面封严,最好采用两面堵实通风口的方法,这样能够防止在冬季大棚被吹坏,减少对春季生长的不利影响。3.3.7采收如果将要采摘的菇能够达到十分标准的水平,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采摘,同时还可以先向下旋转然后再进行采摘,这种方法不会影响其他蘑菇,与此同时还要始终保持菇床的地表的平衡,每摘完一批菇用0.3%的多菌灵水喷1次,提高采收的整体产量。3.3.8转潮与养菌影响转潮的因素主要是温度。转潮期间要注意清理床面和养菌,养菌期尽量少喷水,水分尽可能的在喷出菇水时调足。期间可适当追肥,常见的有5%~10%的菇根汤、10%的培养液浸汁、0.1%~0.2%的尿素、2%的糖水等。追肥在2~3潮后开始,追肥宜在气温低于18℃时进行,追后立即喷清水。3.3.9春菇的管理春菇菌床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当棚内气温达到8℃时调水比较合适。一般隔日喷水1次,约2 L/m2,保持土层湿软,空气相对湿度80%~85%,当菌床上大量生成幼菇并长成花生米大小后,一般每天喷水1次,喷水量约3 L/m2,空气相对湿度90%~95%。编辑:秦改梅审核专家:山西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张玉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