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带富创品牌

走进碧峰镇洪泉村中蜂繁殖场,管理员骆科举戴着口罩等防护设备,仔细检查着放置在果树下的每一群蜜蜂的繁殖情况。这个繁殖场是今年刚建起来的,由该村养蜂协会牵头,会员们用自家的蜂群入股,其目的是壮大养殖规模,为蜂农提供更多服务。“这个繁殖场现在有200群中蜂,现在正是育王阶段,如果管理得好的话年终每群蜂能分到1000多元的红利。”骆科举笑着对记者说。

骆科举养蜂有30年的历史了,去年他自己养了50多群中蜂,收入了5万余元,今年他的蜂群已发展到了80群。为了带动村民们一起养蜂致富,他和几位有养蜂经验的老农一起成立了洪泉村养蜂协会,很快发展到会员120多名,养蜂1500余群,其中养蜂30群以上的有10家。他把外出务工的儿子叫回家管理自家的蜂群,自己就每天在繁殖场和会员家中指导大伙养蜂。

会员韦圣贤从前年开始养蜂,去年8群蜂就收入近7000多元,今年已发展到了20多群。“一群蜂一年能取6次蜜,每次5斤左右,一斤能卖50至100元钱,如果管理得好,每群蜂每年能创收1500元。”骆科举说,目前协会已注册了“碧洪牌土蜂蜜”商标,打算制定统一的蜜质标准,进行统一检测、包装和销售,确保蜂农能增收致富。

支部带富兴产业

“人均1只羊,户均10群蜂,”这是洪泉村制定的发展目标。近年来,该村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中蜂养殖,把蜂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现已发展到中蜂养殖2200群,养殖户160多户,其中精准扶贫户40余户。

该村大坪组精准扶贫户韦福坤60多岁了,妻残疾多年,皆没有劳动能力。在村支部的发动下,韦福坤今年3月开始养蜂,几个月时间就已经发展到了12群。“养到年终能收入1万多元,今年脱贫是不成问题了。”韦福坤脸上挂满笑容。

据该村村委会主任杨佐祥介绍,该村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中蜂养殖,密源充足,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发动更多的群众养蜂致富,实现养殖15000群蜂的目标。同时,将组织经验丰富的老蜂农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及时关注气候变化,最大限度降低蜂农风险。

政策带富助脱贫

洪泉村斩草坪组村民骆志文刚卖出2群蜂,拿到了养蜂的第一笔收入。作为精准扶贫户的他,缺少资金、没有门路一直是贫困的根源。今年4月,他利用“特惠贷”的好政策拿到了贷款,购了13群蜂开始养殖,现已发展到16群,除卖出2群外,还储存了好几十斤蜂蜜准备出售。

据碧峰镇副镇长周胜介绍,该镇利用争取精准扶贫政策和养殖发展项目等方式,把发展中蜂养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为精准扶贫户按时脱贫创造条件。去年该镇在洪泉村、平安村发展的56户精准扶贫户养蜂试点获得了成功,今年又发展了78户精准扶贫户养蜂,准备逐渐在全镇铺开,打造独具特色的中蜂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为抓好蜜蜂产业,该镇在对蜂农进行政策扶持的同时,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加大蜜源培植力度;同时积极争取建设蜜糖检测中心,制定本土蜜糖标准,打造蜜蜂养殖品牌。

“我们准备在全镇发展中蜂养殖5万群以上,实现人均2群以上的目标,在助推碧峰脱贫攻坚的同时,也为申报‘中华蜜蜂之乡’创造条件。”碧峰镇镇长刘平安如是说。

新闻链接:中蜂,是中华蜜蜂的简称,又称中华蜂、土蜂,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其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具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特点,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