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也是病害多发季节,管理难度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增加,有利于水产养殖动物的快速增长,同期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也是管理难度较大的关键阶段。为确保安徽省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和水产品市场供应有序,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编写了 《安徽省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苗种培育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苗种培育:放养前,要及时调节水质,控制藻类丰度。夏花鱼苗应及时分池,防止生长规格差异过大,避免肉食性鱼类出现大吃小的现象。分池前后做好抗应激、防缺氧和消毒工作。

2.水质调控:夏季持续高温,水质变化快,易缺氧、易发病,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保障养殖水环境稳定。保持水位在1.5 -2.5米,必要时,适量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每7 -10天加水一次,每次添加20 -30厘米,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要加强日常巡塘,监测记录养殖水体的 P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紧急情况有据可查。要正确使用增氧机,谨防养殖鱼类缺氧、浮头,增氧机的使用应当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 (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中午不开)。高温期间,要及时对池塘电力设施进行检修,防止高温线路老化漏电造成安全事故;同时谨防蛇虫盯咬。

3.饲养管理:选用合适粗蛋白含量的商品饲料、精准测算投饵量,按照“四定”原则 (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投喂。饲料要保持新鲜、无杂质、不变质。投喂次数和投喂饲料量要根据天气、气温、养殖水体水质、养殖鱼体规格等不同因素,做出合适判断并及时调整。投喂量以达到养殖鱼类7 -8成饱, 1 -2小时内吃完为宜。夏季持续高温,易导致应激反应,可通过设置遮阳设施、逐渐加深池塘水位、使用低温水降温等措施减少水体温差。建议池塘养殖主体及时关注市场行情,将已达到商品规格的“热水鱼”捕捞上市,这样既可减轻精养池塘的鱼载量,避免缺氧泛塘死亡,又能满足夏秋高温季节鲜活水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虾蟹类

1.水草管理:种植的水草品种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菹草等,覆盖率控制在30% -50%左右, 6月下旬需要控制伊乐藻密度,防止疯长,高温期伊乐藻容易漂浮和腐烂,造成水质恶化。不足时应补植。

2.水质调控: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气温剧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及时调控养殖水体。天气变化前3天,需要对养殖水体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后约12小时,使用活化培养的益生菌菌液和藻类营养盐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合理控制池塘水深,加固池堤和水电设施,疏通应急水渠,避免灾害天气造成池水漫灌、池堤决口、水电设施损坏等。

3.饲养管理: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虾蟹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败坏池塘水质。

4.稻虾综合种养种虾投放:夏季稻渔综合种养主要为水稻生长期,水稻分蘖第一次烤田后, 8月底之前稻虾综合种养田块可以投放种虾,挑选规格大 (35g/尾)以上,附肢齐全,健康、活力强,雌雄比2:1或3:1,密度以15 -20公斤/亩为宜。繁育的苗种在翌年春季即可上市销售。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夏季是水生动物疾病发生的高峰季节。鱼类易暴发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草鱼出血病和各类寄生虫病等;虾蟹类偶发肝肠胞虫病、螺原体病、河蟹“牛奶”病等。建议加强水质监测,及时了解溶氧、氨氮、亚硝氮、 pH等水质指标情况,最低要求为水体溶氧 ≥5.0mg/L,鱼塘氨氮 ≤1.0 mg/L,蟹塘氨氮 ≤0.5 mg/L。一旦发现鱼、虾、蟹发病,需精准诊断,对症用药。水体消毒时宜选用生石灰、含氯石灰 (漂白粉,水产用)或聚维酮碘溶液等,根据药物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合理使用。

三、规范用药

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按照 《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要求科学规范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确保养殖水产品质量达标。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 (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提高假、劣兽药的鉴别能力,可在“国家兽药综合查询” APP中查询兽药信息,避免买到假、劣兽药。

四、水产品运输

(一)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优化运输线路,停食锻炼鱼苗鱼种,做好苗种产地检疫工作。运输时注意调节好水温和水质,选择合适的装载密度,保障苗种顺利运输至养殖企业。

(二)水产品活体运输

夏季水产品运输前要停食,降低鱼体应激反应。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和氧气钢瓶 (或杜瓦罐)的容量,保持充足溶氧,防止水产品缺氧死亡。

(三)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夏季渔需物资的运输需要注意高温、强光、雨水对渔需物资的影响。药物运输防止暴晒,做好遮阳降温工作。饲料运输要做好遮阳、通风、防雨措施,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淋雨受潮等影响饲料质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