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柯城区双港街道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做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章,通过引导农民走“退桔种菜”、发展特色养殖业、投身来料加工和提升农家乐经营水平等多种途径,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特色养殖业里谋增收
6月12日,我们在吕家村村支书吕国军家中见到,一层楼房的房间里一只只木箱中养着不少黄粉虫。“你们看,已有不少黄粉虫变成蛹了,再过段时间这些蛹变成黑色的蛾就要产卵了。”吕国军说,这黄粉虫是从百家塘养殖户购来的,当时购买了10公斤的黄粉虫虫种。“市场上,一公斤商品幼虫收购价是22元,我还准备再购买10公斤虫种,带头养黄粉虫增收。”
租在百家塘村民家中养黄粉虫的吴灿夫相告,他是去年8月花3万元从武汉一家公司购来黄粉虫开始养殖的。4月7日,吴灿夫通过托运方式,将第一批225公斤商品幼虫卖给这家公司赚到4700多元;第二批商品幼虫繁殖成功,又卖了8500元。“目前已有150公斤幼虫可以销售了,除此,我还以每公斤240元价格销售虫种80公斤。”他说,黄粉虫容易养殖,主食麸皮,适当加点玉米粉、豆饼粉就可喂大。“商品幼虫由公司回收,公司主要利用幼虫来提取高蛋白,用作加工食用油、高级营养品的添加物。”吴灿夫说,黄粉虫养殖是农户增收新渠道,从8月份开始,他养殖场每月毛收入将达1.5万至2万元。
而梅家村村民梅有良靠养鸽实现增收。梅有良说,我养的乳鸽喂的全是玉米、蚕豆等,根本不吃饲料。他前前后后已养10个年头,最多一年养1000多羽鸽子。养鸽出名后,梅有良的鸽子销路不愁,小的每只20元、老鸽40元,均是客户上门求购的,一年养鸽收入三四万元。
百亩桔园变菜园
我们在五湖村白凉亭自然村看到,原先废弃的50多亩桔园已是一片绿色,勤劳的村民种上了黄瓜、青豆、茄子等各种蔬菜。“我们村是典型的城郊村,有农户331户,大部分村民经济来源靠柑桔。”五湖村村干部说,在遭遇卖桔难情况后,如何帮助村民实现增收成了街道、村干部当前最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在走访中,他们了解到有不少村民有发展城郊型蔬菜的想法。对此,结合本村实际,五湖村制订了农民增收计划,引导桔农退桔种菜。经过动员,五湖村樟树底、戚家自然村不少桔农砍掉部分老桔树,改种上蔬菜。“现在仅二个自然村新开辟菜园有100多亩,一户农户每天有二三十元收入。”
目前,五湖村已有160多亩桔园变成菜园,有210户村民种起致富菜,一年至少可为村里增收约200万元。
提升农家乐带富村民
以往双港街道只有家“老鹰潭”农家乐,数月过去,在落马桥、百家塘等村庄新增“朋友农庄”、“梅园农家”、“水上人家”等三四家农家乐。“我们农庄是从5月份开始试营业的,一个月里经营收入有8万多元。”在落马桥村,“朋友农庄”庄主徐发贤说,之所以在落马桥办农庄,他看中的是城郊交通便利、人气旺的优势。整个农庄有4.5亩大,他是今年以280多万元拍卖来的。经过装潢,现农庄有14个包厢、9间客房。平时雇工20多人,80%是双港街道附近村庄的农民,每人平均月工资1000多元。落马桥村52岁的村民汪云仙是个“失地农民”,现在“朋友农庄”搞卫生,“到外地打工没人要,现在一个月能赚700元,从家里走5分钟路就到农庄,真是方便。”
随行的双港街道办一名负责人说:“要让城郊农民实现增收目标,应发挥城郊优势,激活农民主体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去引导、实践。”搞特色种养殖业,发展有档次的农家乐确是不错的增收项目,此外利用闲散劳动力搞来料加工也能早见效。皂角村来料加工经纪人郑震弘今年就新添20多台缝纫机,培训20多名妇女,主要加工服装、床上用品、帐篷等产品。现在一名妇女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
这天,我们来到皂角村另一名经纪人吴世花家里,但见一间房屋内30多名妇女正围坐在一起,熟练地串着珠链。“我们加工的都是成品,质量要求蛮高。”吴世花说,现在主要加工项链、手链成品,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地。来料加工点实行计时工资制,每小时3元,手脚慢的一天也能挣20多元。“目前,我们已发放加工费20多万元,现在还有不少妇女想要做来料加工,在家门口做来料加工毕竟方便,又能兼顾到家务。”(记者胡宗仁 通讯员张雪富 张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