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在毕节地区人工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地方羊肚菌种质资源挖掘与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合同编号:黔科合支撑[2016]2598-1 号。

羊肚菌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是一类珍贵的食 ( 药 ) 用菌,其子实体富含蛋白质、多糖、核酸、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据测定,羊肚菌含粗蛋白 20% 、粗脂肪 26% 、碳水化合物38.1% , 谷氨酸含量高达 1.76% , 含有 18 种氨基酸、8 种维生素。

羊肚菌性平、 味甘, 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具有抗肿瘤 、抗氧化 、降血脂 、补肾、补脑、护肝 等功效,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痰多气短、头晕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在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就有其“甘寒无毒,益肠胃,化痰利气”的记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吉山花瑶] 。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 Ower 领先国际进行室内栽培研究 。毕节地区野生羊肚菌资源丰富,但由于人为采摘,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市场供应不足。 因此,探索适合毕节地区气候、 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意义重大。

1 毕节地区气候特点

毕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风气候比较明显,降雨量较为充沛,立体气候突出,平均温度在 10℃~15℃ ,海拔相对高差大,垂直气候变化尤为明显,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热各异,利于多种动植物生长。 羊肚菌的生长主要与环境气候条件有关 , 在低温潮湿的西部地区特别适宜羊肚菌的生长,贵州遵义、毕节、六盘水等地均能生长羊肚菌。

2 品种选择

栽培品种为六妹羊肚菌( Morchella sextelata ),栽培品种需经过纯化鉴定,要求来源可靠、品种纯正。在菌株选择上抗病性强、产量高,经出菇试验方可大规模栽培使用。

3 菌种分离和培养

菌种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 3 级菌种。

3.1 母种培养

3.1.1 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PDA 培养基:马铃薯 200 g(煮汁)、葡萄糖 20 g 、琼脂 18~20 g ,自来水 1 000 mL ,pH 值自然;改良 PDA 培养基:葡萄糖 20 g 、蛋白胨3 g 、硫酸镁 1 g 、磷酸二氢钾 2 g 、琼脂粉 20 g ,蒸馏水1 000 mL 。 沸水煮马铃薯 30 min ,取汁。 汁中加入葡

萄糖、琼脂等其他试剂,持续搅拌加热,待琼脂溶尽

后装试管,每支灌于试管 1/3 处,硅胶塞封口。高压蒸

汽灭菌,取出后斜面摆放冷却备用。

3.1.2 母种的制备 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种。接种需在无菌的接种箱内操作, 接种后将试管放置于温度 25℃ 以内的避光环境内。 通常情况下,分离物在 20℃~25℃ 培养 2 d 即可萌动, 3 d 后培养基上可见菌丝萌发,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剔除杂菌较多、菌丝生长缓慢的羊肚菌,选择菌丝生长良好、杂菌感染少的羊肚菌, 通过 2~3 次提纯后就可获得纯的羊肚菌母种。 优良母种表现为菌丝生长均匀,初期菌丝密集洁白,粗壮,气生菌丝旺盛,爬壁力强,后期菌丝产生浅棕黄色色素,菌落浅棕色至棕色。

羊肚菌人工种植新技术_人工种植羊肚菌视频_羊肚菌人工栽培新技术书籍

3.2 原种培养

3.2.1 原种培养基制备 杂木屑 70% 、麦麸 20% 、生石灰 1%~2% 、石膏 1.5% 、腐殖质土 10% ;培养基灭菌根据生产量来定,量较小时采用高压锅灭菌,量较大时采用常压灭菌灶灭菌。

3.2.2 原种制备 将获得的母种进一步进行扩繁,并把试管种扩繁成瓶(或袋)。 采用木屑、麦麸培养基,母种扩繁成原种时,一般每个 18 mm×180 mm 母种块转接 6 瓶原种,每支试管扩繁 4~6 瓶(或袋)为宜,在扩繁过程中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操作 ; 并对扩繁好的菌种进行详细观察, 将生长较差或疑似感染的菌种剔除不要,选择生长旺盛、无感染的菌种作为生产用原种,在培养箱中 16℃ 培养。

3.3 栽培种培养

3.3.1 栽培种培养基制作 木屑 75% ,麸皮 20% ,石膏 1% , 石灰 1% , 腐殖土 3% , 料水比 1∶1.3 , 湿度60% ,搅拌混合后装菌瓶,培养基装至瓶高 4/5 棉花塞住瓶口。 蒸汽消毒 8~10 h ,冷却后取出备用。

3.3.2 栽培种制备 选择菌丝生长健康,无杂菌,无变色的原种接种。 接种需在无菌、无尘、密闭空间内进行,操作全程中需进行蒸汽消毒。 每支原种可接栽培种 10~15 瓶。 栽培种菌瓶放置在温度不超过 25℃ ,避光的房间内,约 30 d 左右,菌丝长满菌瓶,以出现黄褐色菌核为宜。

4 栽培方法

4.1 选地

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方便、阴凉潮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肥沃,不易板结的地块,pH 中性 ; 环境无牲畜危害、无污染、不积水,具有树木遮荫的场地。

4.2 整地

整地时除去杂草及农作物废弃物,于播种前 60 d均匀于地面洒入 5% 的生石灰,用于调节 pH 值,杀灭土壤中的杂菌、害虫。开沟,沟深 25~30 cm ,沟宽 0.8~1.5 m ,沟间距 20~30 cm ,将地用水淹透。

4.3 搭建遮阳棚

遮阳棚除需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遮阳效果之外,还要有充足的保湿效果。 遮阳棚四周用遮阳网围起(目前普遍采用的遮阴网为 4~6 针黑色遮阳网)。 遮阳棚分平棚和拱棚两种:拱棚以地形风向走势,长度据田地而定 , 宽 5~8 m ,拱高 2.2~2.5 m 。 平棚搭建根据田地面积决定,长宽任意,建议棚高 1.8~2.2 m ,以利于通风。 为起到良好的保湿效果和方便管理,只留1~2 个进出口,方便进出大棚。

4.4 播种

11 月底至 12 月初进行播种, 播种前浅翻土壤,然后直接将菌瓶内栽培种播撒至土壤中,播完后,覆盖腐殖土 1~3 cm ,再在上面覆盖 2 cm 的阔树叶。

4.5 “营养袋”补料

播种后大约 1 周, 菌丝将长满畦面, 形成 “菌霜”,在播种 10~15 d ,应及时补放营养袋,给菌丝提供补充营养。 把侧边划口的营养袋按间距 70 cm 左右均匀平放在菌厢上面,轻轻压实,最大限度地使眼内物质接触到土壤,使羊肚菌菌丝可以直接接触“外援营养袋”中的培养料,每厢放 2 排。 菌丝将慢慢长进“外援营养袋”中并吸收营养,并向土层内的菌丝传送。 待菌丝长满“外援营养袋”时,“外援营养袋”的营养逐渐通过菌丝转移至土壤中的菌丝后,移走“外援营养袋”。

4.6 栽后田间管理

4.6.1 菇前管理 出菇前管理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管理。 出菇前棚内温度以 20℃~24℃ 为宜。 当温度超过 25℃ 时,要及时揭开四周遮阳网,进行通风透气、降低温度。 羊肚菌在出菇前要注意土壤及棚内空气湿度的变化,土壤湿度 75%~80% 、空气湿度 85% 左右为佳。

4.6.2 出菇管理 翌年 4 月初,子实体便可发生,羊肚菌生长出菇快,要及时逐批次采收,以免造成采收不及时,会因为气温、湿度等原因造成坏菇和减产。出菇后,棚内温度不得超过 25℃ 。 温度过高,菌体生长过快,质量极差,多木质化,易造成菇体萎蔫或死亡,加上潮湿的环境就慢慢腐烂,极大地影响外观品质和口感,还会造成减产。 所以温度过高时要及时通风降温,人工喷水降温或及时采摘。 棚内湿度不可太大, 土壤湿度控制在 75%~80% , 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 。

4.7 采摘和加工

4.7.1 采摘 羊肚菌一般丛生, 成熟后若不及时采摘,很容易被虫食,所以要及时采收。 采摘时用手捏住菌柄,左手摇动连同菌根一起拔出,也可用锋利的小刀从菇体基部斜切,将菇摘下,并用小刀将菇体下面附带的土壤泥脚等杂物削掉,轻放于干净的篮子。采收时要注意不要伤到附近的小羊肚菌。 每天要及时采收,直至不再有子实体出现。

4.7.2 加工 羊肚菌采摘后要及时摊开, 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地,及时晾干或烘干,否则会被线虫和菌蛆啃咬。 干燥后的羊肚菌用密封塑料袋盛装,并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无异味的房间,并离地面30 cm 以上。 羊肚菌在运输时包装要严实密封,尽可能减少挤压,避免碰撞,保持菇形完整。

5 病虫害防治

5.1 虫害

羊肚菌从播种到出菇的整个栽培过程都暴露在空气中, 在整个过程中病虫害危害会有不同程度的呈现。 要注意观察土壤湿度变化和菌丝变化,注意虫害,常见的虫害有白蚁、蛞蝓、蜗牛、鼠害、蚁害、线虫、跳虫等,发现时用专用药剂及时处理,处理时不得破坏和影响菌丝正常生长。

蛞蝓、蜗牛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草丛、落叶内或石块下,嚼食羊肚菌子囊果,危害严重;可用四聚乙醛与砂土混合均匀后,人工撒在土壤表面进行防治。白蚁多发生在播种期间,白蚁直接啃食菌种,造成严重损失;可在播种前暴晒田地进行防控,在播种前投放生石灰。 老鼠嚼食菌种和幼菇,可通过常规捕鼠或灭鼠手段防控。 蚁害发生后会严重危害羊肚菌的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可以使用白蚁灵等药物控制。

5.2 病害

5.2.1 真菌病害 羊肚菌子囊果发生季节, 如遇高温高湿天气,很容易爆发霉菌病害。 若防控不当,将造成大面积爆发, 损失严重。 感病后子囊果表面发霉,白色气生菌丝旺盛,致使菇体腐烂、死亡或畸形,严重影响品质。 研究表明,羊肚菌子囊果内存在着包括镰刀菌在内的大量内生真菌。 病害以防控为主,播种前对田地进行 1 周以上的暴晒; 避免出菇时长时间高温高湿,保持土壤较低含水量,以加强通风、降湿、降温来防控病害发生;喷洒生石灰并掩埋。

5.2.2 细菌性病害 细菌病害多发生在出菇环节,常发生在高温高湿天气,幼小的原基容易死亡,子实体感病后表现为菌柄变红、局部腐烂、发臭、整体倒伏等症状。 细菌病害防控防治以预防为主,保持土壤的含水量不要过高。

6 结语

羊肚菌产业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作为一种新型食用菌,具有广阔的推广及市场前景,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作为新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在羊肚菌的生活史、 遗传知识还不够了解全面的情况下, 对羊肚菌的栽培理论和栽培技术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作者从菌种分离与培养、播种、“外援营养袋”补料、栽后田间管理 ( 菇前管理、出菇管理)、采摘和加工、 病虫害防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羊肚菌在毕节地区的人工栽培技术, 以期为羊肚菌的科学研究及产业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