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唠身边的“致富经”——

合作社铺就致富路

“小”木耳上发“大”财

秋收虽已结束,可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村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里却异常热闹,社员们纷纷将自家的废弃菌袋拉到合作社,湿的用来沤肥变成农家肥,干的用来压块变成燃料……

村民姜立波显然比其他人更快了一步,很多人还在清理地里的菌袋,他家的废弃菌袋已经被送到了合作社。正拉着已经被压成块的燃料往家走的姜立波高兴地说:“一年到头,种木耳不仅收入不低,这入冬了,连烧柴都出来了,再也不愁大量的废弃菌袋没有地方处理了!”

致富佳妻小说_怎样致富致富_致富经儿媳

成立合作社

- 农民在家门口创业 -

悬羊村位于穆棱河西岸,因羚羊挂角的传说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昼夜温差大、湿度大的独特小气候,但由于地处深山脚下,耕地不多且交通不便,导致长期贫穷落后。好在,悬羊村有个叫徐敬才的人,是他改变了这一困境。

1996年,徐敬才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返乡创业,干酒坊、养牛、开面粉加工厂、木器厂,通过多种尝试,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作为土生土长的悬羊村人,徐敬才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家乡变得更好,也应该变得更好。

2011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徐敬才成立了悬羊村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决定带领村民开始食用菌棚室栽培。作为“后起之秀”,合作社将目光锁定在木耳深加工项目上,占地3000多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不仅拥有1000栋标准化钢结构菌棚和10个年产300万袋菌包的工厂,还配套建设了菌种实验室、养菌房、晾晒场、分选包装车间、产品展示厅,形成一个体系健全、设施完备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

如今,全村500多户农民有近400户从事地栽木耳生产,且每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悬羊村里的年轻人也不必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大姑娘、小伙子们在自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每年还吸引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多人次,悬羊村真正走出了一条“小木耳的脱贫致富路”。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徐敬才笑着说,现在不兴“彩礼”了,村里有的人家娶媳妇的时候,女方都会向男方要十万袋的黑木耳菌包作为婚后“小两口”的生活保障呢!

扩大种植规模

- 创收不忘环保-

这些年,悬羊村的村民在悬羊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黑木耳种植户越来越多,悬羊村也从当初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还荣登了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榜单,这个数字“摊”到每位种植户的腰包里,那数目都是相当可观的。村民们在“小”木耳上发了“大”财,种植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从最初的每家种植几万袋黑木耳,到现在发展为每家种十多万袋,随之而来的废弃菌袋处理成了摆在合作社面前的难题。

“去年开始,我们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系到科研单位,帮我们研究用废弃菌糠沤肥的配方,效果很好,其中磷和钾的含量也特别高,今年打算大批量沤肥。”徐敬才说,赶在上冻前,得抓紧对废弃菌包进行粉碎分离,去除塑料,湿菌糠用来沤肥,干菌糠压块成燃料,社员们都特别配合,不仅解决了自己家的烧柴,肥料还可以上到大田里,啥也没浪费。

不断探索研究

- 创新焕发生机-

创新才能引领创业,创业才能带动就业。近年来,合作社的技术团队不断探索研究小孔单片栽培、春耳秋管、分层晾晒等技术,并开发了刺五加木耳、沙棘木耳等功能性食品,还申请了木耳立体栽培专用挂架、地栽无根木耳专用培养袋两项专利。徐敬才说,未来,合作社还将继续深入探索废弃菌袋回收与综合利用的研究,不断提高食用菌品质,推进食用菌精深加工,推动黑木耳由“原字号”销售向“深加工”销售迈进,把黑木耳产业做得更大、更长久,让“悬羊村”的名气更加响亮,让悬羊村的村民们更有底气和干劲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