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庆市农户增收工程开展以来,石安镇党委、政府始终围绕增收产业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增收模式、开拓增收渠道,在搞好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推行“1+2+X”的产业发展模式,蜜蜂、蔬菜、中药材“三大骨干”撑起产业支柱,香椿、烟叶、林下养殖、优质粮油等产业百花齐放,全镇特色农业效益明显,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空中产业”鼓起农民腰包

得益于石安镇良好的自然环境,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蜜源植物繁多,该镇有了把养蜂当做特色产业来培育的决心。2010年,石安镇将蜂产业的发展列为实施农户增收工程的主导产业之一,采取“四统一分”的方法,即统一采购蜂箱、统一繁育种蜂、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补助标准、农户分散养殖的方法,大力扶持蜂产业的发展。按照“政府搭台,专业社唱戏”的思路,成立了梁平县满园养蜂专业合作社,定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同时,积极争取市县支持,在牌楼村落实了一个种蜂场,在荷叶村建立了蜜蜂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并且成功注册了“石安河”蜂蜜商标。今年,全镇养蜂农户达到1840多户,蜂群存栏7650余群,产“菜花”和“槐花”蜂蜜11.5万公斤,实现产值920余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

巧种蔬菜 念活“致富经”

蔬菜产业是石安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在遭遇到去年莲藕市场低迷和辣椒品种产值不高的问题后,该镇今年及时转变观念,向市场要效益,向管理节成本,市场需要什么就根据本地条件发动农民种什么。同时,积极引进重庆涪晟榨菜有限公司、梁平香顺调料厂以及梁平万州等地超市,打造“订单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广蔬菜种植。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由企业负责技术培训、统一定价收购。同时,通过扩改升级蔬菜基地、土地流转打造产业示范点,加大蔬菜种植奖扶力度,大力培育农村经济人等有效举措,不断壮大蔬菜产业,规模效益稳步提升,石安镇蔬菜产业发展实现“步步为赢”。今年,全镇共发展种植辣椒1500亩、榨菜1000亩、莲藕1000亩、南瓜800亩、香椿50万株,全镇蔬菜规模种植达到4000余亩,产值700余万元,带动农户2000余户,预计户均增收3000元。

种药种出新生活

“以前种粮食,收益较小,且非常辛苦;现在种青蒿,投入不大,劳力少,而且效益很可观!”石安镇莲花村村民高义芬跟笔者算起了增收账。“今年3月份种的12亩青蒿,到今年8月份就开始收割出售,目前已卖入了1万多元,估计后面还能卖几千,今年种药材挣个一万五不成问题!”

石安镇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寒冷期短,炎热期长,非常适宜中药材种植,农民早有种药习惯。为了打开销路,该镇积极引进药材企业,成立了梁平县鸿发和石安镇银铭两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和“种子、技术、收购”三统一的生产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及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同时采取集中授课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在联丰村建立了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让农户现场学习、亲手操作,帮助农户掌握种植技术。为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镇政府出台了奖励扶持政策,拿出10万元用于对种植户进行补助和奖励。目前,全镇已有10个村(居)、3000多户农户种植青蒿、薄荷、无花果等中药材,面积6000多亩,按保底亩产值1500元计算,可为农户带来900万元以上的收入。

林下养殖 唱好“生态曲”

“我的野鸡都是放养的,没喂饲料,真的是山上养的野鸡,所以味道特别鲜美,特别有野味。”今年已经卖出1000多只野鸡的张海峰激动地告诉笔者,“现在市场上最畅销的就是山里的‘绿色食品’”。像张海峰这样搞林下养殖的产业大户在石安镇还有很多。

石安镇现有林地3.5万亩,依托良好的资源和林间空地,该镇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按照林——禽、林——畜两大开发模式,探索出了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林牧相辅的现代林业发展道路。同时,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典型,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2011年,全镇共发展养殖大户80余户,全年出栏生猪16000余头,活牛3500余头,活羊4800余只,家禽80000余只,禽蛋500余吨,实现牧业总产值4100余万元,人均产值1900元。林下养殖已经成为当地推动经济发展、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根据县农委规划,该镇的西蜂、香椿、中药材、蔬菜已被列为县级特色产业,试“设想”,一幅更美好的现代农业蓝图已经展现:石安镇将围绕“一群蜂(西蜂、土蜂),一盘菜(辣椒、榨菜、莲藕、香椿),一棵草(青蒿、薄荷),一只鸡(林下养殖)、一滴油(油菜、芝麻、花生)”为载体,打造“梁平县特色效益农业重镇”,力争成为特色鲜明、产业强势、销路畅通、辐射渝东北的现代农业强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