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官镇东街村发展特色种植,村民集体双增收——引种蒲公英 野草变“金花”
□本报记者黄晓龙李晓楠本报通讯员王业婷孙骥
“今年蒲公英长势不错,这次收割的第二茬产量将达到每亩1000斤。 ”6月17日,赵官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阮祥洪介绍。眼下赵官镇东街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种植的30亩蒲公英开始收割,精选出的原料将被送进加工车间炒制成蒲公英保健茶。
然而,这片“金土地”先前却是村民们认为的瘠薄地——种小麦、玉米每亩纯收入也就是三四百块钱,可外出务工远不止这些,加之来回耕种所需时间、路费,得不偿失,大家普遍选择以每亩三四百元租给其他村民。2017年9月,阮祥洪牵头成立东街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合作社入社群众达到575人,入社耕地扩大到702.35亩,分别占全村总数的77.91%、68.62%。
合作社带领村民蹚出致富路
东街村位于赵官镇政府驻地以东,20分钟到长清、40分钟到济南,便利的交通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样也成为村中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全村50岁以下的村民中,有70%选择到济南、长清等地务工。
2014年,38岁的阮祥洪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如何留住劳动力,提高农业收益,促民增收、促村集体增收,成为压在他心上的一块大石头。
通过多次商议,村“两委”班子从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找到了突破口,决定从降低生产成本和增产增收两方面下功夫。2017年9月,阮祥洪成立赵官镇东街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可是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群众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便是报名入社的村民也会出现持续观望、犹豫不决的情况。“加入合作社,每亩每年给大家800元的保底收益,还有二次分红,要是赔了,我自己出钱给大家补上,保证乡亲们吃不了亏。 ”阮祥洪向村民立下了“军令状”,并带着村民前往宁津县保店镇陶庄村考察。大家看到了阮祥洪的决心,首批就有556人、692亩耕地入社。
在合作社缺少启动资金的情况下,阮祥洪凭借多年从事挖掘机租赁、承接修路等工程积攒下的收入,自掏腰包拿出12万元,并多方筹措,累计投入80万元,先后建设了储量能力达1500吨的粮仓、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晾晒场,购买大型拖拉机、打草机、旋耕犁、播种机等农机具。
村“两委”班子成员也甩开膀子亲自上阵,盯靠在播种、浇水的每一个环节。大家信心满满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却不想遇到倒春寒。玉米减产,收益也难以支付保底分红,阮祥洪没有犹豫,又拿出15万元用于支付保底分红。“做任何事情有成功就有失败,但不能被吓住,只要坚定信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阮祥洪说。他总结经验,与中化现代农业(山东)有限公司齐河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合作,对种子、肥料、农药等进行统购,聘请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东街村土地进行检测,“量身”确定了适合该村土地的优质小麦品种“济麦20号”和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一亩地可增收120元。
在县、镇两级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还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把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等细节管理作为合作社收益保障的基础性工作,对生产过程中的灌溉、防治、收割等环节实行统管和农产品统销,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依托自建粮仓的优势,对农作物贮藏,以期保值增值,适时销售,增加效益。凭借合作社种植作物品种优良、农业机械化便利等优势,2019年底,除去保底分红外,入社群众还拿到了每亩400元的二次分红。
蒲公英制成保健茶,每亩纯收入5000元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的收入多了,但阮祥洪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思考着如何实现合作社收益的再提高。“种粮食作物收益偏低,要转型种植经济作物。 ”阮祥洪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他先后多次到安徽、河南考察水稻、大豆等经济作物,经过与村“两委”干部的反复商议、研究,结合东街村地理位置、土壤实际等因素,最后确定种植蒲公英。“蒲公英适应性很强,对土质和温度要求都不高,生长过程病虫害也比较少,一年还可收割6茬,最重要的是蒲公英全身都是宝,叶、秆能炒制成茶,根是重要的中药材,市场需求大。 ”阮祥洪介绍。
村民都觉得这是件好事,但又心存顾虑:“咱们对蒲公英种植一窍不通,要是赔了咋办?不如种小麦、玉米来得稳妥些。 ”
保险起见,2019年春季,合作社拿出5亩低效集体土地“试水”,从河南省购买了高品质蒲公英品种,并邀请县、镇两级农技部门专家进行指导,最终试种成功。阮祥洪从中挑选出品质较好的蒲公英,拿面条烘干机代替炒茶设备炒制出200多公斤茶,村“两委”成员又当起“推销员”,首批蒲公英茶很快销售一空,得到了购买者的一致好评。
蒲公英种植迎来“开门红”,也让阮祥洪看到了蒲公英产业发展的希望,并借势将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同时,以1000元一股的方式融资20余万元,建设了制茶车间、购置了炒茶设备,发展无公害蒲公英保健茶制作。
如今,东街村的蒲公英产业初见成效,年亩产可到3000公斤,按照每15公斤鲜叶出1公斤蒲公英茶,每公斤茶叶市场价300元计算,去除生产、加工和包装成本,每亩纯收入约5000元。
增收有了新路子,入社村民自然是兴奋不已,大家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村子“三色”的故事。“一是麦子、玉米成熟的金色,二是蒲公英收割时的绿色,还有村‘两委’成员变黑的肤色。”村委会主任周长利说。除去偿还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农机等各项花销,合作社今年二次分红每亩可再增加200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实现了农民致富和集体增收的“双赢”。
拓展线上销售,试水直播带货
除了穿梭在田间地头时刻观察作物长势,阮祥洪又在拓展蒲公英茶的销路上做足了功课。“‘宅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电商直播,产品要想增加销量,就要拓展线上市场。”阮祥洪认为,该村便利的交通以及齐河物流的快速发展,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今年3月,阮祥洪的一位朋友找到他,北京一家电商平台愿意与合作社就蒲公英产业开展合作。这个消息让他兴奋不已。经过3次协商,目前双方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计划利用合作社,打造一个工厂直播间,对蒲公英收割、炒制过程进行线上直播,让消费者更加直观了解蒲公英茶的生产、加工、制作流程,并普及一些蒲公英保健茶的小知识,吸引消费者购买。“如今齐河有了专业的电商孵化基地,不但能为我们直播带货,还可给我们提供产品拍摄、视频剪辑方面的专业培训,村子里年轻人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主动了解作物种植、收获的相关知识了。”谈及合作社的发展前景,阮祥洪望着收割后的蒲公英说:“困难总会有,但就像蒲公英长成即被收割,可它们并没有停止生长,反而会愈加旺盛,合作社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