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南岸,北风呼啸。低矮的群山之间,几座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温暖湿润,金黄的小花开得满地。金黄之间,几株白色的绒球微微摇晃。一旁,几个村民手持小刀和麻袋,低头弯腰忙碌着。
“这是今年第二茬蒲公英。比起种菜,种蒲公英省事多了,一次播种,长期收获。”大棚里,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红台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军义正忙着和村民们采收新一茬蒲公英。
大棚内,王军义查看蒲公英长势
“蒲公英是我们村致富的法宝。”王军义算了一笔帐,“大棚里种蒲公英,一亩一年能收两万多斤,这就是近五万元。一个村民一年可以种四到五亩蒲公英,全部收购的情况下,每人每年可以增加二十万元的收入。”
准格尔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侧,梁卯山区较多,相对海拔较低,加之东北两面均沿黄河,适合蒲公英等山野菜的生长。
每到花期,山间连绵的绿色之中,金黄的小花星罗棋布,蔚为夺目。微风吹来,无数白色绒球于空中散开,漫山遍野,恰如飞雪。
“没想到,这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也能卖个好价钱。”收完了手头几垄蒲公英,村民钱金兰说,“几年前,有个合作社到村里收购蒲公英,两块钱一斤。”钱金兰随即上山去挖,当天就采了几十斤,卖了七十多块钱。
获得了实惠,钱金兰立马在自家大棚种起了蒲公英,“种起来可容易了,病虫害也不怕,不用买种子和化肥,一年就能长七八茬。”
收完了蒲公英,王军义招呼村民们装车,准备把这些蒲公英送到钱金兰刚刚提到的合作社——准格尔旗准露山野菜加工专业合作社。
跟随蒲公英的脚步来到这个合作社,整洁宽敞的车间里,成吨的蒲公英进入流水线,经过清洗、挤压、杀菌、调配,最终被灌装成一瓶瓶饮料。
打开一罐尝一下,入口微苦,略有回甘,是一种颇为新奇的味道。
各类蒲公英制品
准露山野菜加工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负责人王子义介绍,这些饮料即将发往上海、广州等城市。“我们的蒲公英饮料在南方城市的销量特别好。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代加工,将来我们想加大力度打造自己的品牌。”
谈及为何要开发蒲公英饮料,王子义笑着说,“在我们这,蒲公英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有一次,我在网上偶然看到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就随便摘了一株嚼了嚼,一开始挺苦,但嚼着嚼着还有点甜。于是就动起了脑筋。”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帮助下,王子义的合作社开发出了蒲公英饮料、蒲公英浓缩汁、蒲公英茶等系列产品。不仅在当地收获好评,还卖到了各一线城市。“蒲公英是一种健康食品,这符合当代人的健康饮食需求。”王子义说,合作社的产品,自己和家人都会喝。
王子义在蒲公英饮品生产流水线上
随着产品销路的稳步拓展,王子义的思路开始向产业上游延伸。
“一开始,我请村民挖蒲公英,我来收购。后来发现这样效率太低,质量也参差不齐。”于是,王子义自己开了一亩地,种起了蒲公英,“效果非常不错,我就开始跟村民们推广。”
眼下,在准格尔旗,蒲公英采摘、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正逐渐形成,目前已覆盖当地19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12000多人,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王子义说,“销售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来年我们准备增加原材料收购规模,年产能力争取翻一番。”
近年来,准格尔旗将深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农牧业重点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订单合同、股份合作、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方式。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培养成产业链上的“合伙人”,筑牢乡村产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大棚内茁壮生长的蒲公英
“到2025年,准格尔旗的蒲公英人工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亩,带动6000户农户增收。”准格尔旗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乔治说,“我们要大力支持相关企业、合作社的协调发展,争取将产业做大做强,将品牌变成名牌,确保特色和绿色产业的良性发展。此外,我们还将做好蒲公英等山野菜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管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
“现在,制约我们鲜野菜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不是原料,也不是生产,而是销售。只要市场占有率上去了,推进蒲公英产业化、实现农企互利共赢不成问题。”谈到农企利益链接和蒲公英产业发展的未来,王子义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