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肥主要经验做法

合肥市创新机制体制,通过国有资本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率先打造国内首家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其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案例经验分享_大数据优质经验案例_优秀案例经验分享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一是构建起了立体监测网络。合肥市将公共安全科技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搭建起城市安全运行多维立体监测网络,对城市供水、热力、燃气管网及桥梁、电梯等重要公共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感知,实现了城市安全风险的及时感知、早期预警和高效应对。

二是建立形成了风险防控机制。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实行7×24小时监测值守、数据分析,点对点推送到基础设施运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应急指挥中心及辖区政府,做到了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协同化处置,实现了城市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有力推动了安全产业发展。合肥市与清华合肥院合作成立本地国资控股公司,承担城市安全监测、指挥调度等系统的研发、运营、维护等工作。目前相关技术产品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1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得到应用,实现产值30亿元,上缴税收2亿元。

二、实训成果落地转化情况

案例经验分享_优秀案例经验分享_大数据优质经验案例

市大数据局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

一是突出实战实用,实现实体运转。我市成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定位于“数据信息充分集成共享、重要情况统筹指挥调度、重大部署数字化决策咨询”的重要功能。目前,已经有28个部门、49个业务系统分批进驻,通过线上数据共享提升系统效能、线下部门联动发挥处置潜能。一期进驻的5个部门和系统已全部接入到位,达到了功能优化、数据即时;16项实战实用业务事项运行到位,27名入驻人员到岗到位,实现了日常实体办公。

二是突出平台支撑,实现集约共享。全力提升基础平台支撑能力,构建基于海量即时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动态感知平台。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横向打通81个市直部门单位,纵向联通10个县市区,视频会商系统接入165个部门;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实现全市交通道路、公共场所、建筑工地等6万路视频的汇聚共享。各入驻部门通过数据汇集、信息资源共享的“加法”联动,大幅减少重复建设和投入,真正实现“乘法”效应。

案例经验分享_大数据优质经验案例_优秀案例经验分享

我市大数据中心机房

三是突出机制保障,实现高效运行。创新构建“12345”指挥运营体系,即有数据系统支撑的指挥调度事项分批次进驻统一指挥中心,细分为平时和战时两种状态;按常规、联动、突发三类事项处置,构建总指挥长、指挥长、值班长、调度员四级指挥体系,确定值班值守、联席会议、资金保障、督导考核、市场化运营五项保障措施。由市级领导轮流担任指挥长带班,通过现场指挥倒逼入驻系统功能升级,遇到紧急事件时第一时间会商研判。

四是突出市场导向,实现合作共赢。市政府下属国资平台与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山东智城云享大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培育壮大我市自己的大数据企业。该公司已经参与我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经济运行“七库”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取得的成效

大数据优质经验案例_优秀案例经验分享_案例经验分享

市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实体运行

一是系统支撑更加坚实。在云网支撑方面,电子政务外网新增接入153个部门,新增上云系统68个;在数据支撑方面,数据汇聚量由14亿条增加至17.8亿条,完成视频资源质量检测,提高视频资源的规范性、可用性。

二是城市管理更加精致。指挥运营中心逐步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城市精准治理体系。智慧环保平台入驻后,每日对97个空气子站、32个地表水断面数据实时监测,发送预警短信2000余条;市委政法委、市城管局等多个入驻部门实现视频数据共享、事件协商处置。

三是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以人为本、广泛惠民”是指挥中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各入驻系统,累计处置各类事项15.6万余件,极大方便基层群众;抽查车辆3000余次,强化对超速和疲劳驾驶等违规行为的监管。

四是带动作用更加见效。指挥运营中心对全局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既有助于各级各部门培育大数据思维,又搭建了展示和比学赶超的平台,成为全市数据治理和创新应用的重要载体。

供稿:薛松 市大数据局党组副书记、市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主任,第四批赴合肥“体悟实训”领队;周方正 市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数据服务科科长,第三批赴合肥“体悟实训”队员;张好 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计划统计科副科长,第四批赴合肥“体悟实训”队员

审核:薛松 市大数据局党组副书记、市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主任,第四批赴合肥“体悟实训”领队

成果转化单位:市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