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灵源镇
一、概述
灵源镇是我的故乡,地处陕西省乾县县城东南,北依泔河,南毗肖河滩,西接阳洪镇,东临礼泉县城,是乾县的东门户。因唐时所建灵源寺而得名,解放后曾改名东风公社、灵源乡,后更名灵源镇。312国道穿境而过,辖区有9个行政村,市兴(三佃、牛市村)、苏坊(含赵家、苏家、李家、刘家四个自然村)、丰兴(丰张北堡、西堡、牛张、紫石、黄家、小寨等村)、五星(巨家、西营寨、灰坡村)、大王家(大王、小王、巩家、徐家、白衣堂)、孝义(答王、南家、樊家、沟河、小河)、沿河(佛北、西王村、河里范)、佛留村(佛留、佛西、佛东、西铺、东铺、高家、吕胡州、尧王寨)、灵源(下程、屈家),总人口23144人,全镇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37279.63亩。
二、历史遗迹
1、河里范村西北关中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乾县灵源乡河里范村西北,即泾水支流泔河南岸二级台地上。该遗址现存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80米,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省考古研究所与咸阳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清理仰韶时期灰坑14座,龙山早期灰坑6座。出土的遗物大多数是陶片,一部分可以复原,另有陶、石、骨制小件器物35件,汇集仰韶中期、仰韶晚期、龙山早期3个文化遗存。
2、灵源古寺:灵源寺是大唐贞观年间敕建的著名古刹。位于乾县尹家村北、灵源村穆家东南,座南向北,背依南塬,面朝肖河古道,在唐代该寺曾供奉过佛舍利,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名寺。灵源镇就是因该寺命名的。
灵源寺是古肖河滩“七塔八寺”中东来第一寺,在漫长的岁月中,几度辉煌,名播寰宇,曾有大唐、大明朝的几位皇帝亲莅该寺,参禅拜佛,特别是经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第四次重建后,规模宏大,殿宇轩昂,僧侣众多,香火旺盛!
灵源寺占地九亩,座南向北,周围25亩耕地环绕寺院,寺内有两颗高大的柏树,树高20余米,直径2米左右。关羽庙是一座三间四椽;五佛殿是七间四椽;三佛殿是三间三椽;玉皇大帝庙是一间两椽;药王庙一间两椽;娘娘婆庙一间两椽.五佛殿和三佛殿的两侧由四间廊房连接,在西廊房的西侧是钟亭,钟高二米四五,重约八百余斤,生铁铸成,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寺内主持敲响此钟,周围二十五堡均可听到。只可惜一场文革毁掉了寺内的所有庙宇和建筑物以及古柏,留下一片空空的地盘。
近年,在周围各村广大善男信女的努力下,重建寺院已初具规模,平时香客不断。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周围二十五堡群众集结于此热烈祝贺元宵佳节。
3、香严寺塔:位于乾县灵源镇樊家村50米处,建于明弘治十七年。香严寺在路北,塔在路南苹果园里。塔正北现存上殿一座,南北檐墙及屋面已毁。塔为方型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底边长3.5米,残高8.5米,塔身每层每面各有一龛。
每层四角各有风铃钩一个,塔身为朱雀、鱼、花卉等图案砖。第二层北面有一缺头石佛,第三层上檐四角各有一仿木斗拱,每面又各有2个补间斗拱;第四层南面有完整石佛。第五层图案砖上铭文“南无阿弥陀佛”。塔刹无存。塔第二层南龛内有塔志一块,保存完整,现存于村民樊生华家。塔志长0.42米,宽0.40米,厚0.13米,石灰岩质,志文楷书竖写,四周线刻水波纹。志文如下:“临潼王府殿下秉修与图平书府家佛堂香严寺住持无比禅师远立 普通宝塔一座 大明弘治十七年皇明岁次甲子孟冬吉日。”
4、佛留村:相传唐僧西天取经曾驻留此村,故名佛留。原有佛留寺一座,香火鼎盛。后成佛留中学所在。汉哀帝御笔“佛留寺庙”,隋唐时称佛爷寺,是玄奘及唐高宗、武则天奉佛的寺庙,唐高宗为此御匾“佛留圣地”。
周边有五峰山,注泔河,高家庄等,因而传说五峰山即五行山,注泔河即流沙河,高家庄即高老庄,佛爷寺即雷音寺等,成为《西游记》故事的发源地。由此,佛留村演绎出一部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来。有人说亦说灵源镇的“灵源”正是出自于《西游记》第一回开首语“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佛留村是丝绸之路的一个拐点,丝绸之路在乾县段,主要有两个节点,一个是唐以前的灵源镇的佛留村,另一个是唐以后的乾陵。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各项措施中,大规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向外呈辐射状的各条道路,这条通往西北的道路由礼泉县(一说兴平县)入乾县灵源镇的佛留村(东西铺村),过杨家庄、上陆陌、铁佛寺、冯市村、新店入永寿安驾宫、监军镇。通过这条道路,西可达甘青新三边,沿用时间长达两千年,古丝绸之路即沿此道。
佛留村也是西方佛文化与东方周礼文化的碰撞点,史料记载“十八罗汉进关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243年的战国初秦,西域的释利房等十八罗汉,走进秦国的关中,投宿秦国傅留亭的傅相祠,即今佛留村。释利房到咸阳传教被秦王嬴政驱逐,又返回傅相祠,埋下《浮屠经》。
乾县作家:杨波海《乾县:丝路回声处处闻》
5、古树木:灵源镇紫石村有一棵400年二级皂角古树,答王村有一株350年二级皂角古树,巨家村有一株300年二级皂角古树,一株130年三级古槐树。高家村有一株距今300年的皂角树。
6、肖河滩:在唐代,乾县南部有一条发源于岐山的河叫肖河,流经周城、长留,大杨到灵源的樊家村南边。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唐朝在这条河的两岸修筑了七座佛塔和四座寺庙,叫‘七塔四寺镇肖河’。乾县的县志里有明确的记载,民间也流传甚广。星转斗移,时间到了21世纪。昔日的肖河已变成了干沟,唯有周城东边的大北沟水库还残存着肖河的影子,每当人们看到‘西部肖河植物园’的名字时,才会记起这里曾经还有一条肖河来。本镇的市兴村(原牛市村或者陈文村)就位于肖河滩北岸,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村子。关于肖河还有几个民间传说:
传说1.
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肖河里的水冬不枯,夏不竭,四时常溢,清澈见底。先民们追逐水草,沿河定居,牧饮于此,牛肥羊壮。后来种植业逐渐兴起,先民们披荆斩棘,引水灌田,河南河北,五谷丰登,人们无忧无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生活。
有一天,天上的王母娘娘下凡查访民情。她来到人间,变成一位农村妇女,走村串户,查看风土民情。当她走上咸阳北塬,面向九嵕山,路过这个“渊潭经通,草木丛薄”的肖河滩时,不慎滑了一跤,水湿了鞋袜,泥污了衣裙。
她一怒之下,用衣襟撩起土把肖河填平了。从此以后,肖河两岸的人畜无水饮用,庄稼无水浇灌。每逢天旱,田禾就像失去慈母的婴儿一样,嚎破嗓子也没有一口活命的奶水,只能低下头等着渴死。劳动人民赶着牛羊,仰天长叹:“要得肖河开,神仙转世来。”
传说2.
过去,雨水多,肖河两岸经常发大水,一到忙罢(乾县方言,意思为三夏大忙之后),这里的人便发起愁来了,一天到晚都是提心吊胆。谁也记不清申时卯时的,大雨就来了,河水就涨了,房倒屋塌的,人一不小心,就被冲到河里喂了鳖。
有一年秋天,眼看大雨倾盆,肖河的水又要涨了,人们都是人心惶惶的,哭的哭,笑的笑,烧香的烧香,磕头的磕头。六神无主似的。忽然从东岸子过来一个一头白发,慈眉善目的老婆子,站在龙华寺门口,面对肖河,两眼微闭,双手合一,嘴里念念有词的。然后又弯下腰来,从地上举起两把黄土,往肖河里一扔,点了两根红蜡蹲在地上,又点了一撮香,双手插在一旁,然后一张一张的烧了很多黄表纸,嘴里又自言自语了一会。谁也没有去注意,一眨眼功夫,老太婆却神奇般的消失了。一会儿,肖河的水就“忽忽忽”的落下去了。从那时候起,肖河再也没有发过大水,也没有听说淹了庄稼的。肖河两岸的人民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后来人们把她叫作“神婆”,也叫“阿婆”。一年四季都有人给“阿婆”烧香的。解放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肖河的水越来越少了。如今几乎一年四季都不见水了。人们不知咋的又想起了那个“神婆”,一句:“要的肖河开,阿婆再回来。”一直流传至今。
三、近当代名人
1、范紫东:男,名凝绩,字紫东,祖籍陕西乾县。出生于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1月25日),逝世于1954年(农历甲午年),享年76岁,著名秦腔剧作家,易俗社创始人之一。
1902年考入陕西省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以优等第一名毕业。1910年后在西安府中学任教,并任健本学校校长兼教员,同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选为陕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1912年,与李桐轩、孙仁玉等发起创办易俗社,先后任编辑主任、评议长等职。
在40年的时间里,他共创作了题材广泛、思想进步、主题深刻、人物鲜明的大小68个剧本,《春闺考试》、《金莲痛史》、《软玉屏》、《三滴血》、《八字案》、《战袍缘》、《大学衍义》、《翰墨缘》、《女儿经》、《玉镜台》、《苏武牧羊》、《三知己》、《光复汉业》、《鸳鸯阵》、《盗虎符》、《伉俪会师》、《秦襄公》、《晋文公》、《李广射虎》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范紫东爱好广泛,饱学多才,他除了在戏曲创作上有突出的成就外,还在语言、金石、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有不少建树,著有《关西方言钩沉》、《乐学通论》、《关西周秦石刻摹本》、《地球运转之研究》、《乾县县志》、《永寿县志》等著述。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文史研究馆馆长。1954年考察秦始皇陵时患病,不久病故。
范紫东先生在戏剧创作上的卓越贡献已被载入中国戏剧史,被戏剧界誉为“当代的关汉卿”“东方的莎士比亚”。可以说范紫东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
1992年,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三级人民政府与西安易俗社联合举办范紫东诞辰114周年纪念活动,并为范先生树立墓碑,碑正面为冰心题字“范紫东先生之墓”。
2007年,乾县成立了范紫东研究会,创办《范紫东研究》杂志,罗浑厚任副会长、副主编。2013年,乾县文化馆设立了“范紫东资料展室”,展出了范老的部分图片和复印资料。
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晚,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乾县分会场在县剧院演出新编弦板腔现代剧《范紫东》。该剧通过“愤笔讨袁”、“感悟学子”、“弃官从文”、“喜剧姻缘”、“反讽司令”等轶闻趣事,刻画范紫东坎坷多彩的戏剧人生,从他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戏载道”、“以文济世”,体现爱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弘扬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2015年11月鼓楼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在人文历史展馆开设“剧坛泰斗范紫东”单元。
附:范紫东:为了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