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种植技术的配料方法_蘑菇配料种植方法技术视频_蘑菇配料种植方法技术要点

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州松(杉)林下小拱棚栽培鹿茸菇面积近1000亩,亩产达1500~1750千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地已规模化栽培鹿茸菇。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蘑菇配料种植方法技术要点_蘑菇配料种植方法技术视频_蘑菇种植技术的配料方法

一、林地选择

林地要求:坡度小于25°;通风顺畅;排灌方便;林下土壤蓬松,富含有机质,保水透气,弱酸偏碱性(pH5.5~7.0),此类土层厚10厘米以上;郁闭度0.5~0.8。清理林下杂草、杂柴和矮灌丛,并收集落叶、干枝等备用。

二、季节选择

鹿茸菇菌丝生长温度为20℃~32℃,最适温度为22℃~28℃。根据鹿茸菇生长温度要求和黔东南州松(杉)林下小气候特征,鹿茸菇母种和原种培养宜在6~8月,菌棒培养8~9月,菌棒入林宜在9~10月,10~11月出菇,可持续采收至翌年清明节前。

三、菌种/菌棒培养

1.培养料配方。主料为木屑、玉米芯;辅料为麸皮、米糠、玉米粉、腐殖酸、熟石灰、黄豆粉。杂木屑须沤制发酵3个月(pH5.5~6.5,料含水量65%~70%)。配方:(1)杂木屑50.5%,玉米芯20%,麸皮20%,玉米面8%,腐殖酸0.5%,熟石灰1%。(2)杂木屑59%,稻草20%,麸皮18%,玉米粉2%,石灰粉1%。(3)杂木屑40%,油菜秸秆39%,麸皮20%,石灰粉1%。

2.菌种/菌棒培养方法。母种引进后,转管扩繁2次,用于制备原种;原种长满后,接入栽培袋,1袋原种接种20~40个栽培袋。

配料:按照培养料配方,将辅料与主料搅拌混匀,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0%~65%。装袋:将混匀的培养料装入17厘米x35厘米的袋(培养原种)或17厘米x55厘米的袋(培养出菇菌棒),100℃常压灭菌10小时。接种:待料袋温度下降至30℃时,无菌条件下接入菌种,菌种为KX−HA092号菌株。发菌:于20℃~25℃黑暗培养至菌丝长满袋。

当菌丝长满料袋,再在25℃暗室培养30~40天达生理成熟后,即可林下埋棒出菇。

四、林下出菇管理技术

1.开栽培厢。先按照150~250千克/亩的用量将石灰粉均匀撒入林地,然后用微耕机耕作林下表土,充分拌匀石灰粉和土壤;开挖宽50~100厘米、深8~15厘米的“凹”形栽培厢,厢间留30~50厘米作业道,栽培厢宜顺坡开,长10~15米。开栽培厢挖出的土,有序堆积于栽培厢边。

2.排菌棒、覆土。将生石灰粉按50千克/亩撒入栽培厢,然后将脱掉塑料袋的菌棒顺着坡向,两个菌棒首尾相接排列成两排平放入厢。排好菌棒后,将厢边土覆盖于菌棒上,覆土厚3~5厘米,厢面呈龟背形,高出地面5~10厘米。

3.搭建小拱棚。鹿茸菇出菇期要求温差不能大于5℃,若出菇期林地气温低于5℃,务必在栽培厢面上搭建小拱棚。用厢面宽度3倍以上的竹子,其两端插入厢面边缘,中间隆起呈拱形,用1根竹竿扎在拱形中间固定拱架,再覆盖塑料薄膜,即为小拱棚。菌棒入厢后再覆盖塑料薄膜,每隔50厘米用土块压住,营造一个温度相对恒定小环境。搭建的小拱棚走向尽量坐南朝北,小拱棚长度控制在10~15米。

五、催蕾出菇

栽培菌棒入林后,即可进行催蕾和出菇管理。

1.催蕾。①温度。催蕾期控制温度在14℃~18℃,只要安排好栽培期,黔东南州每年11月后温度基本符合要求。②湿度。在小拱棚内喷雾化水,保证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③光照。林间保持七阴三阳光照。④通风。每天9:30、16:30打开小拱棚两端通风30分钟。

2.幼菇生长期。幼菇生长至成熟,对林下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管理调控参照催蕾期调控。

3.采收。待菌盖长至1~3厘米,菌膜未破未完全开伞时采收,采收时将整丛菇轻轻拔出即可。

4.转潮管理。第1潮菇采收后,闭棚养菌3~5天,然后栽培厢浇透水,以看到有微量水从栽培厢侧面边沿流出为宜。第2潮菇出菇管理同第1潮菇。一般可出菇至翌年4月,可采收2~5潮菇。

5.病虫害防治。黔东南林下栽培鹿茸菇,出菇期在12月至翌年4月,此时期温度较低,病虫害较轻,不需要采取特殊防治措施。

(作者:贵阳学院环境与工程学院 谌金吾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 李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