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帼最强者 致富带头人

——记张氏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张金平

□王立

在康平县提食用菌种植大户,大家都一致认为是东关街道孙白窝堡村张金平的张氏食用菌合作社。他们是一家以生产鲜菇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生产合作社。现有职工36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技术员2人,生产工人29人。合作社占地72亩,其中生产用温室设施净面积24亩,建有标准大棚22栋,冷库5个,锅炉房1个,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合作社年产食用鲜菇180万斤,年销售额可达450万元。他们生产的鲜菇供不应求,主要销往除康平外的沈阳、法库、调兵山、铁岭、昌图、四平等周边地区,最远的销售至北京新发地,以及加拿大、美国。

致富经种植食用菌视频_种植食用菌前景怎么样_食用菌种植技术视频

张金平(左一)

张金平是女中强者,脱贫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可谁能知道撑起合作社事业这么大的天地,带领乡亲走在共同致富道路上的带头人——张金平,竟是一个只有两年半文化,身高1.47米、体重40公斤,瘦小柔弱、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又有谁能知道她背后所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呢?

坎坷童年路,未泯要强心

张金平的童年,充满了坎坷和曲折。她于1970年出生,和妹妹是双胞胎,也是家里的老大。出生后就很柔弱,家境也不富裕。6个月大时,夏天睡悠车子甩出到地上,三天三夜昏睡不醒,家人都以为她活不过来了。她奶奶不舍,给她喂白糖水,天天看着她,竟奇迹般地慢慢缓过来了。之后的她一直发育不良,身体又瘦又小,会走路后东倒西歪的,一点也不正常。经大夫诊断,确定有癫痫病,时有犯病,抽搐时口吐白沫,人事不醒,直到现在她的脑壳上面还有一个塌陷,所以发育也晚,和正常的孩子差了很多。到了该上学读书的年龄,也不能独立地去上学,只好等弟弟长大,和妹妹三人起去上学,在同一个班。可是在上学期间,或走在路上,或在学校一遇到严冬或热天就会犯病,口吐白沫、手脚抽搐,把弟弟妹妹吓得够呛,连抬带拖地带回家,就这样,她只念了两年半的小学就辍学在家了。

回到家里,父母开始不让她和小朋友玩,也不让她干啥,越是这样,倔强的张金平越是想和正常孩子们一样,去跑、去跳、去上学学习。强烈的追求自由之心激励她有了一颗要强的心,她什么都想去做,都要去做,做就做好,认为自己能行。大了点之后,她成了家里的小忙人,啥活都抢着干,帮大人忙这忙那,解决了不少大人之急,争强好胜的心,驱使她比一般接触社会较晚的孩子都能干。在不犯病时,一点也不比别人差。随着年龄的增长,犯病的次数少了,只是遇到忙了、累了,或是热天、冷天,犯起病来,也是痛苦和危险,尽管这样也没有难倒她的要强心。

艰苦创业路 卖力有恒心

度过了童年的坎坷,张金平已成长为一个聪明、伶俐、要强、成熟的姑娘。1989年,她与在煤矿上班的包树文结婚成了家。开始,家里困难,只有爱人一个月40- 50元的工资。 有了儿子后,张金平没有和村里的妇女一样只在家带孩子,而是又千方百计地谋求创业致富之路。她种地下田,开过小卖店,养过牛,收购过粮食,凡是能挣钱的事,她都敢尝试,因此也吃了无数的辛苦。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与食用菌种植结了缘。

1996年,在沙金台乡招商办工作的二妹张银平在出差的大客车上遇到了沈阳市于洪区一个姓牛的技术员来康平推广种植食用菌技术,敢闯敢干的妹妹就动员弟弟张本岩、村支部书记张奇三家出钱,合伙搞种植。他们租下来高家学校的空房子,买了设备、菌包儿,开始生产黑木耳。这在康平可是一件新鲜事,由于他们手里还有自己的工作,缺人手时,就把张金平请去边做饭, 一边干活,于是,她开始接触到了食用菌的生产。可是,任何一个项目、技术,都是有其规律和学问的,也需要有相应的投人。他们共上了2万袋木耳包,钱不够时,张金平把家里仅有的3万元钱也投了进去。最终,初次种植缺乏经验,木耳种成了,却赔了钱。于是大家把剩下的遮荫网、水泵、锅炉、菌筐等备品、设施都给了张金平,就算顶了赔款。

回到家里之后,已经“偷艺”在身的张金平就用这些备品搭起了一个简易棚,种上了1700袋木耳。由于设施简陋,只挣了7000元钱。第二年,她就在自家院子后面盖起了39x7米的保温大棚,开始种植鸡腿菇、平菇和滑子蘑。这一年挣了1万多元,她已经初次尝到了种植食用菌的甜头,开始走上了这条致富之路 。

2008年,张金平见市场上的食用菌供不应求,感觉自己家的大棚太少了,于是就向村里、镇里申请置换自己门前的一块机动地,扩大建大棚用地。当时村民对土地承包的渴求度非常高,都想争取多包一些土地。虽然她已经开始了种植食用菌生产,但对她的效益、影响还不认可,她的请求没有被批准。一 心想要扩大食用菌种植的张金平不甘于此,于是就与拥有部分机动地的一个家族哥哥个人达成了置换一块土地的协议,于当年建起了一个100 x 7.5米标准的半地下式的大棚,扩大了食用菌生产。建成这样的一座大棚,加上配套设施当时需要资金10万元以上,家里根本没有这些钱。为了筹款,张金平和爱人吃尽了苦头,东挪西借,跑贷款,打工挣钱。她白天在自己家干活儿,之后就去法库一家种食用菌的大棚里去摘蘑菇,凌晨两点出发,天亮回来,-一天能挣300多元,一连干了半年多。 爱人包树文忙完家里的活,就结伙出去打零工修道、挖沟包活去,一人干两份工作,一天多时能挣500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就这样经过一年来艰苦奋斗, 白手起家的他们凑足了建大棚的钱。有了这两栋大棚,加上她家原有林地里建设的简易大棚, 张金平的食用菌生产规模、效益有了很大的提升,影响越来越大,都认为她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张金平并不满足于此,始终梦想继续扩大她的致富计划,把新建大棚南侧一整块地都连成一片小区, 形成规模化生产,成立合作社。她的致富成果、她的恒心终于得到了村、镇领导的认可。2013年,在街道领导陈立峰的大力支持下,经与村委会协商,达成了土地置换承包机动地的协议。张金平用家里8亩,加上她母亲家的6亩承包地,置换了和她家大棚连片的13亩机动地。由张金平扩大食用菌种植用地。在这块土地上,她一连盖起了60x 8米的大棚12个,60x 10米大棚1个,后续又建起了小型冷库4个,300平方米大型冷库1个,能存储鲜蘑200吨。同时,打了5眼深井,建起了配套的锅炉房,安装了压力罐、自动喷灌装置,实现了上水自动化,智能测温监控,夏季开空调送冷风,冬季通暖气送热水,一年四季不受 气候影响,全天候生产食用菌。生产下来的鲜蘑可储存15——180天,调解了季节与市场需求,保证供应和抑制价格的起落,为市场供应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她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建设和管理这么多大棚的过程中,张金平和爱人付出了无尽的心血和苦累,他们的劳动强度是难以想象的。即使雇用了工人干活,之后的现场检查、收尾,都要由他们二人到手到眼。一天忙下来,11- 12点钟后睡觉是常事儿,第二天2-3点钟,他爱人就要起早装车去市场送货,一个大棚上万袋的菌包,从培育菌种到接种菌包,关键的技术活都要由张金平亲自操作,每天的劳动量可想而知。她还要指导工人干活,接待客户咨询,跑外联系事务,她就是一个铁人, 弱小的身体支撑起天大的事业。这是一个奇迹,没有勇创致富路的决心和苦干实干的恒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新的食用菌基地建成了规模,她在四周建起了铁围栏,安装了监控,成立了张氏食用菌合作社,入股成员50人,之后又连片扩大了6.2亩用地,建大棚数达22个。加上北地树林里开展的食用菌种植,全部种植面积达72亩。温室生产面积24亩,年产食用菌180万斤,成为辽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食用菌种植技术视频_种植食用菌前景怎么样_致富经种植食用菌视频

勇探科技路,钻研有诚心

张金平种植食用菌取得了成功,除了她艰苦奋斗实干之外,最重要的是她敢于勇探科技之路,靠虚心、诚心学得了技术,成为了科技能人。

张金平虽然只有小学二年多的学历,可是她聪明伶俐,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谦虚好学。1996年, 她帮妹妹种植木耳,边干边学,对种植食用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已建大棚虽然开始取得了小的成功,但深感技术功底不足。当她得知妹妹种木耳用的菌种是从沈阳农大研究所邹存兵处引进的之后,决心去向她拜师学艺。

她打起了背包,扔下孩子和家,来找邹存兵,提出要在她的实验基地干活,不要工钱,只学技术。她虚心诚恳的态度和勤快麻利的手脚在基地里给邹存兵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深深感到了这个朴实能干的青年农民可交可爱,二人成了要好的朋友,不但免除了张金平的学费,还免去了伙食费。张金平连续在那里学习了三个月,家里有急事时,三四天或六七天回来一次, 有时当天去当天回来,有时头天回来第二天坐客车照常去。 她学习认真刻苦,不懂就问,从学习菌种制作、拌料栽植到一系列管理,系统地掌握了食用菌生产的全部过程、技术。学会了平菇、鸡腿菇、木耳等主要食用菌的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就犹如有了科技的翅膀,有了腾飞的能力和勇气。她想的是要扩大食用菌种植,成立合作社。她不满足已有两栋大棚的生产能力,她下决心要干大事业,这才有了后来置换机动地,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成功。

张金平种植食用菌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都有上百人来向她学习、咨询,最远的有浙江的一伙商人。2008年11月6日,她成立张氏食用菌合作社,与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把很多实验拿她这里进行。沈阳农业大学的专家邹存兵特别认可张金平的朴实和钻研精神,把开发的双孢菇、鸡腿菇、滑子菇等的栽培用牛粪、鸡粪、玉米秸秆、稻草等作原料的配方试种、实验拿来,由张金平负责完成。张金平做好观察记录,做好各项实验数据总结,如温度、水分、生长状态变化等,实验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专家的赞许。

张金平很早就注重学习科学技术,敢闯敢做。2005年她在家种植大田玉米时,由于有以前种木耳的经历,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在地里的玉米棵下种点蘑菇,利用玉米棵下的荫凉,省下盖大棚的钱。为了这个设想,她坚持试验了7年,终于在2012年取得了完全成功,在玉米地套种鸡腿菇种植技术,并在全省推广。

玉米套种鸡腿菇生产技术主要体现在鸡腿菇的栽培工艺方面,生产季节主要分春茬套种和秋茬两种。春茬模式:4月下地至7月末一歇伏——9月 至11月中旬结束。秋茬模式:鸡腿菇9月下地,至1月中旬——越冬4月 至7月结束。菌包主要采用玉米芯、玉米秸秆、木屑、废弃菌包等材料。品种采用辽宁师范大学王升厚研究员选育的金鸡号,菇体实心,单菇较重,品质好。菌盖、菌肉、菌柄、菌褶、鳞片均为白色。柄粗壮,顶部平滑,气味清香,市场认可度高,销路广。玉米地套种鸡腿菇技术生态效益显著,玉米植株为鸡腿菇创造了荫凉、通风的生产环境,鸡腿菇的栽培设施为玉米生长提供了水资源和营养,增强了农田生态的稳定性,打破了病虫杂草的发生和流行规律。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单种玉米亩产值均为975元,去除成本460元,纯收益仅为515元。相比之下,玉米套种鸡腿菇去除费用支出,每亩纯利润达一万元,为此张金平先后联合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学院申请了玉米套种鸡腿菇的专利。并参与制定了玉米套种鸡腿菇标准生产方案,后与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农科院在食用菌菌糠再利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及鸡腿菇林下栽培等重要成果。在秸秆再利用方面,张金平率先采用了秸秆粉碎发酵再生技术,实现了秸秆变蘑菇,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的问题,又为农民增收找到了好办法。她又和沈阳农大的教授,共同研制出清水包装技术,将原来只有几天保质期的鲜蘑,通过焯水、高温、密封等处理进行清水包装,蘑菇半成品保质期能达到3到6个月。张金平的成功开始被社会关注,她经常接受省、市等各级农业部门的调研学习,并先后被辽宁日报、辽宁卫视《黑土地》栏目等主流媒体报道。

种植食用菌前景怎么样_致富经种植食用菌视频_食用菌种植技术视频

张金平

2017年1月12日,张金平受邀参加省农委牵头举办的“鸡腿菇新品种推介种植模式推广会”,并作为主讲人之一。一次, 专家请她为沈阳师范大学师生作食用菌栽培技术报告,她表示自己小学文化怎么能为高学历的人讲课,专家说:“你已经做到并成功了,你怎么做的就怎么讲”。结果课后受到了师生一致的好评。

2017年,深感知识的价值和自己的不足,在上级安排下,张金平参加了沈阳农业大学举办的“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在一年的学习中,她一次未缺席。70名学员中,数她文化底子薄,笔记记不全,就找同学记。由于学习认真,态度积极,年末结业,她被评为三名优秀学员干部中的其中一名。

她的谦虚好学和朴实勤劳的精神,深受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的认可,都愿意支持帮助她,把她的食用菌基地作为科研基地,对她发展生产起到很好的作用。

共走致富路,同情有爱心

张金平在通过运用科学、艰苦创业、勇创致富路获得成功的同时,始终怀着颗爱心,不忘带领、帮助村民共同富裕。

1997年她开小卖店,家里人来人往,成了村民们的活动中心。她活泼、热情、善良的性格,经常帮助村民们调解各种矛盾,被人称为“热心肠张大姐”。村民们买东西没有现钱,她年就赊出7000元的货物。她过过苦日子,对农村贫穷户的状况深有体会和同情,愿意帮助他们摆脱贫穷,曾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养牛致富。

她的合作社需要工人,首先招录本村本地的村民,优先照顾困难户。对待工人,像姐妹一样,合作社每年常年用工在20人左右,忙时还要招临时工,每人工资都在3500元/月以上。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成员+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经营、统推广菌种、统购买原材料、统销售产品。 入股成员50人,每人每年分红可达5万元以上,仅玉米地套种鸡腿菇种植,带动20户省级贫困户脱贫。在合作社打工的工人都富了起来。本村有一户姓张的村民,家里孩子念书,非常困难,只有一个女劳力。张金平让她来基地打工,三年挣了12万元,一下子摆脱了贫困。一位昌图县残疾户,来基地领了前包回去种植平菇,产品送回基地销售。由于没有按要求处理产品,用菇烂了,一下子损失了2000多元,都山张金平承担了。在她的心里,充满了同情和爱心,有意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妇女,她成立了“妇女之家”,把大家组织起来,救会妇女们种植食用菌技术,用科技改变贫困。现在,张金平兼任东关街道妇联主席。她经常组织全街道妇女,辅导她们学习种植食用菌技术,很多妇女学会了技术,一家户地开始种植食用菌,她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带动135人50余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其中13户为建档立卡户。张金平成为了大家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再创辉煌路,不忘有初心

张金平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离不开当地党组织和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村干部和街道领导多次协调,帮助她解决建设食用菌基地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帮助她流转土地,帮助她修整道路等。县委、县政府及县农村农业局、科技局、县供销社、县妇联等单位领导,每次下乡检查工作、调研,都到张金平家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时任县委书记朱文蔚了解到张金平带领群众靠科技致富,为妇女树立了榜样,到她家调研并征求意见,推举她为沈阳市人大代表,希望她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群众代言。

食用菌种植技术视频_种植食用菌前景怎么样_致富经种植食用菌视频

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及县、街道多次评选她为先进并授子她很多荣誉:国家供销合作社:高级合作经济管理员——2010年: 康平县妇女联合会:康平县科技致富女能手——2015年; 康平县委、县人民政府:道德模范——2016年:康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劳动模范—— 2017年; 沈阳农业大学:青年农民上大学优秀学员干部——2017年; 沈阳市人大代表2018年; 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认定:中国乡村食用菌业专家,纳入菌业智库专家人才管理——2019年; 沈阳市委、市政府:沈阳市劳动模范——2021年。

在荣誉面前,张金平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初心,一心一 意地做大自 己的产业,带领更多的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由此,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2021年1月21日,适逢农历腊月二十,时任县委书记滕增泰不顾雪后天寒路滑,带领县农村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计20多人,驱车专程来到张金平家,看望这位市人大代表和致富女能人。张金平问:“滕书记,您今天着急走吗?”滕书记说:“今天上午我就在这里,哪儿也不去,我是来帮助你来了。你没有啥背景,不像有的人。你不图名不图利,真是实干!看你发展食用菌生产有啥想法、要求、打算,是要钱还是要别的?我现场办公,帮你解决!”张金平高兴地说: “滕书记,我啥也不要,我就要项目。您看,我家没有大屋子,也开不了会呀!”于是滕书记就把一行20多人领进了张金平家的大棚里,大家站着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当张金平提出要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再搞一块儿大的基地后,滕书记当场表态:你在全街道各处选址,看哪里合适,就批准你。各部门和街道、村要全力支持!县里专门筹措2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你发展基地。

会,就这样开完了。会后,张金平选定在临近的拉马屯村紧挨203线国道的一处闲置苗圃作为食用菌基地。年后马上动工修建,此处占地100亩,一期已建成标准大棚16栋。不久即可投产,预计可年产食用菌160万斤,增加销售400万元。二期还可以建设大棚20栋。

张金平决心在县及街道、村领导的支持下,继续发挥科技在致富中的优势,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不忘初心,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王立,1949年生,康平县张强镇人。铁岭师专中文系毕业。曾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事局副局长,县编委办主任,县司法局局长,县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现为康平县作家协会会员,康平县历史暨辽金文化研究会会员。

你若喜欢,请点个 在看 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