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致富养殖方法_蜜蜂养殖效益_养殖蜜蜂致富不了

蜜蜂致富养殖方法_蜜蜂养殖效益_养殖蜜蜂致富不了

2023年12月2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广东韶关罗坑镇瑶族村的赵艳君,因为看好家乡农产品的市场潜力,从广州返乡养蜂,将罗坑镇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当地几十位蜂农蜂蜜滞销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

“一开始没有经验走了很多弯路,花好几万买的蜜蜂全跑了,这两年终于赚钱了。”近日,34岁的赵艳君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去年利润有20多万元,虽然积压了一些库存,但他仍对市场行情充满信心,正在想办法拓宽销路。驻罗坑镇瑶族村第一书记黄家文对南都记者说,村里正在考虑争取资金,建设养蜂宣传培训基地,让赵艳君传授经验,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返乡养蜂被外媒报道 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

群山之中散落着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蜂箱,身着防蜂服的赵艳君打开盖子,密密麻麻的蜜蜂嗡嗡乱叫,蜂窝中满是浓厚的蜂蜜。“这里的气候很适宜养蜂,一年四季都可以收蜜,一年下来产量比较稳定。”赵艳君告诉南都记者,这两年已无需再投入大量资金采购养蜂装备,产量也有保证,去年利润有20多万元。

他原本在广州一家公司从事电商运营工作。2015年辞职回到家乡罗坑镇。“我离开广州不是因为工资待遇问题,罗坑镇拥有茶叶、蜂蜜、香菇等很多优质农产品,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希望将它们推广出去,同时实现我的创业梦。”

《联合早报》提到,回乡创业后,赵艳君利用做电商的资源,帮助当地农民打开产品销路。他说:“我学的是市场营销,想让家乡的农产品也搭上电商快车。”在他的带动下,罗坑镇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当地几十位蜂农蜂蜜滞销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产品销售做得有声有色,赵艳君转型建立了养蜂场和蜂蜜包装。经过五年持续投入,他的蜂场已增加到6个,被列为瑶山蜜蜂养殖示范基地。

赵艳君向南都记者讲述,以前蜂农主要将蜂蜜卖给亲戚朋友或特产店,“我的收购价每斤提高了4-10元,卖给了淘宝店、微商等”。为了保证供货稳定,他还会手把手教蜂农养蜂。跟着赵艳君养蜂的蜂农越来越多,“养蜂是农民的副业,一年下来一般都能赚四五万元,养得少的赚几千元。”

驻罗坑镇瑶族村第一书记黄家文在2022年认识了赵艳君。“他是这里的养蜂大户,经常传授村民养蜂的技术,还帮助销售产品。”黄家文对南都记者说,瑶族村民靠山吃山,以前靠种蘑菇、木耳为主,现在将养蜂作为产业,实现不砍树前提下致富,让村民多了一个赚钱的途径。

产量不愁了,赵艳君当前正在思考怎么拓宽销路。“去年市场需求减少了,我们囤了很多货存在冷库,今年要想办法通过直播等渠道开拓销路。我对市场很有信心。”

他已拥有6个蜂场 村里想建养蜂培训基地

从电商运营转型为养蜂人,赵艳君走了不少弯路。

他从小看着父辈在山上养蜂,“放养都能收蜜,我设想应该很简单,一下子买了几万元蜜蜂回来,结果还没半年,有的跑了,有的死了。一直亏了好几年,这两年才开始赚钱。”起初亏了十几万元,他靠着出售收购的茶叶、蜂蜜才填平了坑。

踏入这行后,赵艳君才发现学问很深,他开始关注网络上养蜂师傅的经验分享,从本地人手里购买蜜蜂,并向他们请教。养蜂路上,他记不清被蜜蜂蜇伤多少次,“投了这么多钱进去,硬着头皮也要上。”

赵艳君初步统计,2015年以来加上购买的养蜂设备,前后投入了近百万元。“我对蜂蜜市场很有信心,只要产品品质有保证,就不担心卖不出去。”他笑称,在广州工作时存的几万元都拿来买设备了,最后靠向银行贷款十万元才顺利入行。

如今,他已经拥有6个蜂场,管理蜜蜂也更加有心得。“比如它生病了我能及时发现,换蜂箱将它们隔离开,避免更大的感染。”这条走了将近十年的创业之路,比赵艳君想象中更加艰辛。他告诉南都记者,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才发现每个行业起步之初都会经历很多波折与障碍,但看准了一个方向,就不要轻言放弃。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小伙子。”黄家文对南都记者说,村里正在考虑争取资金,建设养蜂宣传培训基地,让赵艳君传授经验,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寻找广东经济活力面孔”专题报道

统筹:南都记者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韦娟明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韦娟明杨苓妍

视频:南都记者梁子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