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中全 张美欣 通讯员 郑博文

阳春三月,东北乍暖还寒,冰雪消融后,春的气息悄然而至,在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太平村,农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了春耕备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村里的青年劳动力大多都外出务工,有地但劳动力不足的也比比皆是。

“助农帮扶服务队”成为农耕“生力军”

作为驻村民警的马骏杰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纵向学致富思路、横向保一方平安,马骏杰经常与其他驻村民警探讨研究。面对有着同样情况的辖区边境村,他所在的吉林通化边境管理支队太平边境派出所将这个课题纳入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议题。

经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在6年前该所正式成立“助农帮扶服务队”,每年春秋两季,民警们都会利用工作之余,活跃在田间地头、忙碌在江边田园,春耕秋收、送技入村、普法巡逻。“小马,今年你们就别来了,我和你大叔自己慢慢拾掇拾掇就行。”电话中刘大娘劝说道。刘大娘的子女都在外地务工,虽然每年给足了老人赡养费,但闲不住的老人还是想种上几亩地。得知像刘大娘一样的独居老人,家中劳动力严重不足,每年春耕秋收时节,太平边境派出所“助农帮扶服务队”都会帮助10余户独居老人、特殊家庭干农活儿、做家务。如今“小马”变成了“老马”,这个边境派出所也成为边境村助农服务的“生力军”。

“乡村警校”培训教室唱响百姓“致富经”

“助农帮扶服务队”只是解决群众基本困难,要想让群众既富“口袋”,更富“脑袋”,还要把新技术、新思想送入百姓身边,才能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12年前,大伙还都种苞米维持生计,现在咱村有葡萄、五味子、人参,瞅着这些作物一年年长大,咱的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了。”3月28日,集安市江口村村民王敏在2024年第三期“乡村警校”培训课中说道。

为改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型,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该所在辖区4个行政村建起“乡村警校”培训教室,针对辖区气候特点和临近鸭绿江的实际情况,与乡政府和村委会邀请致富能手、农科人员开展授课,不断拓宽致富新思路。起初村民忙于农作,都不来学习,民警干脆把专业人士请到田间地头,一对一、面对面介绍讲解,逐步让大家理解接纳。王敏作为首批通过新思路过上好日子的村民,现在家庭年收入超过5万元。“生活好是奋斗出来的,不是躺出来的。”王敏和村民们的“奋斗幸福观”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春风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太平哨兵”警务模式构筑边境“平安线”

村民腰包鼓起来了,经济收入逐年增长,随之而来涉及田间地头各类矛盾纠纷、山林遇险、财物丢失等案(事)件也逐步突显。为此,针对辖区村民民风淳朴、法律维权意识薄弱、合同意识不强等特点,该所依托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起了警民共治、村民自治的“太平哨兵”警务新模式,将村治保会成员、义警、辅警、护边员、社会治安志愿者等社会化警务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不仅对农资销售点的进货渠道、登记备案等情况进行检查核对,还不定期开展送法进田间工作,边农耕、边宣传,边巡防、边维权,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该所民警带领“太平哨兵”警务迁移至田间地头,鉴别种子化肥真伪、化解土地纠纷、解读政策法规……他们既是春耕备耕的劳动者,也是普法宣传的讲解员,逐步在辖区中形成了“全域覆盖、无缝衔接,逐级包抓,快速发现、迅速处置”的打宣防一体的助农法务格局。“我们通过两支队伍一个场所,打造‘田间警务’,既体现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合力,让劳动力不足家庭的基础更实、科技致富发展的渠道更宽、管控打击辐射的面积更广,切实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为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贡献移民管理警察力量。”该所所长吕品一介绍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