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拂晓战友汇(ID:fxhj1111)
来源||西南雄狮号、西陆强军号等
作者|顾靖、闻苏轶、毛竹立、侯营、程加彬等
写在前面
阔别驻守多年的“第二故乡”,来到新的驻地,某旅官兵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一面伴随了他们78年的锦旗迎进旅史馆。
锦旗上,饱满遒劲的“金刚钻”三个字在岁月的沉淀中愈显厚重。如今,站在这面锦旗前,一个个年轻的面庞仿佛增添了更多的坚毅,他们是“金刚钻”的传人,无论是单位整编重组,还是千里移防再赴征程,“金刚钻”三个字所代表的精神——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始终在血脉中流淌。
90年时空流转,先后参与重大战役战斗和军事行动1800余次,变幻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红色基因;90年风雨征程,历经3次重新组建、13次调整部署,改变的是关系转隶,不变的是敢吃苦能攻坚的光荣传统,这既是永远的精神高地,也是官兵不变的行动指引。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上,浴火重生的金刚钻红军旅官兵始终聚焦练兵备战主责主业,把“三个没有”金刚钻精神融入使命任务,矢志打赢,狠抓新编制新体制下新型作战力量的融合,争当转型路上的强军先锋。
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时任指导员李卿君在战斗动员、战斗教育和日常工作管理各项任务中始终不忘“三个没有”,坚持发扬“三个没有”;时任第181团政治委员李太忠把“三个没有”的精神推广到全团,从此叫响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三个没有”精神。
2017年4月25日,该旅组建1周年纪念仪式上,正式提出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三个没有”精神作为旅魂,同时结合与时俱进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需要和引领推动部队建设的迫切要求,把“困难面前顶在前,任务面前站在前,敌人面前冲在前”的“三个在前”精神作为旅训,深刻体现时代特点,充分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对他们而言,“金刚钻”的旗帜,永不褪色!
一次拔点,一场攻坚
“金刚钻”打出威名
▲攻下敌人“铁桶”工事
那是1942年的春天,抗日战争处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
淮南津浦路西定远地区,日伪军勾结在一起,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蚕食和“扫荡”,尤其是杞岗据点的敌人,经常出来挑衅、袭扰和破坏,是个难啃的“大毒瘤”。
杞岗是一个水圩子,由定远县伪县长牛登峰部200余人据守。经过牛匪长期苦心经营,这个反动营垒工事坚固,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圩内大小碉堡10余个,三面不到10华里内都有日伪军驻扎。因此,牛登峰牛气冲天:“杞岗是万无一失的铁桶”!
为打击定远地区日伪军,新四军二师决定拔掉这颗“硬钉子”,“拔钉子”的任务交给了十团——一支从鄂豫皖边区走出的红军部队。
1942年4月20日深夜,伸手不见五指。经过静悄悄的急行军,十团战士们分头潜入预定位置后,团指挥所下达了突击排进攻的命令。强攻中,老红军连九连率先夺取了东北角的大碉堡,突入圩内。战士们以大刀、刺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经过20多分钟的激战,号称“铁桶”的杞岗就被彻底攻克。
后来,大家才知道,为了隐蔽接敌,两位不慎落入敌人深水壕的战士没有发出丝毫声响,就这样默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战斗胜利结束,时任新四军军长陈毅称赞十团:“英勇顽强,战斗作风好!”,二师师长罗炳辉亲自将“金刚钻”锦旗授予十团。从此,“金刚钻”的名字便与这支部队紧紧连在了一起。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金刚钻”精神也在一场场血战中熔铸成这支部队的战斗之魂。
一回较量,一个人名
“金刚钻”写下传奇
▲残酷的战斗
牛先民,某预备役师副政委,今年6月,被提名为“八一勋章”候选人。
32年前,牛先民还是一名战士,他所在的部队名为“金刚钻”。
1985年的中国西南边境,正是硝烟弥漫的时候。就在离复员还有十几天时,他们接到了赴老山地区作战的命令,牛先民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参战申请书,坐上南下的军列奔赴战场。
▲英雄被抬下阵地
不知道,如果能够预见接下来发生的残酷战斗,牛先民会怎样。或许,“三个没有”的“金刚钻”精神依然会令他做出同样的选择。
1986年7月24日,已连续下了十几天雨。这是让牛先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日子。防御阵地前,牛先民一个班将面对敌人一个加强排的疯狂进攻。
子弹穿梭,手雷炸裂。打退敌多次进攻后,一股气浪将牛先民击倒,他摸了摸腹部,摸到一个肉团,才知道肠子出来了,用手把肠子塞进腹中,又把裤腰带紧了紧,他继续向敌人投弹。
战斗结束,牛先民和战友们牢牢守住了阵地。而他17处负伤,6处重伤,用一个瓷碗扣在腹部保护肠子,仍然钉在阵地上……
“肠子被炸出塞进去继续战斗”的牛先民、“人民英模”刘正昌、“战斗英雄”魏尚友……金刚钻层出不穷的英雄是“三个没有”精神力量下的传奇,然而正如牛先民所说,如他这般英勇奋战的,还有许多已记不起名字的战友,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还不到21岁。
是的,或许有名、或许无名,“金刚钻”的战士们总是把人生当做一场接着一场的战斗,与困难较劲,与任务较劲,与敌人较劲,因为他们,“金刚钻”写下一个个传奇。
一场地震,一所学校
“金刚钻”也有柔情
▲官兵们全力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剧震,一场梦魇猝然开始。
5月13日开始,“金刚钻”受命紧急赶赴陇南灾区,争分夺秒投入抗震救灾任务。
在碧口镇,官兵们发现,镇上唯一一所中学在余震中也倒塌了。老师们都回家救灾去了,学校不得不停课。而此时,已临近高考和中考。
“房子倒了可以重新建,耽误了孩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面全力救灾,一面作出建设“帐篷学校”的决定,群众的困难“金刚钻”看在眼里。既当校长又当老师,通信连连长李希走马上任。
▲开办帐篷学校
5月17日,为13名高三学生开办的“帐篷学校”在余震不断中开课,废墟上的帐篷里又重新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短短几天,前来“帐篷学校”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13人到106人,他们都喜欢上了这个戴着眼镜、严中有爱的“中尉校长”。
每一天,李希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认真组织学生做早操,给他们上课辅导。课间休息,他不忘组织一些故事会、拔河比赛等娱乐活动,帮助学生驱散地震灾害给他们年幼的心理带来的伤害和阴影。
“虽然家没了,学校倒塌了,但我们却能时时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解放军叔叔的深情……”震前就读于文县一中的董丽眼噙泪水倾诉。
每天,听到学生们在废墟之上的朗朗读书声,李希心中满满的都是欣慰和幸福,这是每一名“金刚钻”的骄傲——
对敌人,“金刚钻”是钻心的无情;对人民,“金刚钻”是钻心的温暖。
一次跨越,一场新征
“金刚钻”延续荣光
▲“金刚钻”冲锋
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军事变革的浪潮席卷而来。“金刚钻”还是那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血部队吗?
2009年,洮南。这是一场载入我军史册的跨区机动演练。
“金刚钻”百车千人横跨七省(区)、走一路、打一路、抗一路抵达指定的演练地域。
实兵检验性演习在白山黑水间拉开战幕。空中电磁密布,天上敌机盘旋,地面炮火拦截……“蓝军”企图将“红军”全歼于洮南基地。
“攻击行动开始!”只听团长一声令下,数千名官兵、几十门炮火投入战斗。
红九连还是那个红九连。五班战士并肩战斗,第一个撕开“敌”防线,突入“敌”阵地,打响了演习的第一枪,拿下了第一个高地,为主攻群投入战斗拔掉“钉子”、扫除障碍,荣立集体一等功。
金刚钻还是那个金刚钻。一发发呼啸而出的炮弹直捣目标中央,数十个目标瞬间化为灰烬……“蓝军”防线土崩瓦解,“红军”一鼓作气攻克“蓝军” 阵地,全歼防御之敌。
秉承着“三个没有”的精神,“金刚钻”们没有停下脚步。面对改革转型的新挑战他们在思考:怎样让一代代“金刚钻”人在强筋壮骨中传承红色火种,在改革征程中与时俱进永葆先进?
武器装备操作使用、整建制考核、复杂环境下协同训练……盛夏七月,酷暑难耐,刚刚完成移防调整的官兵们来不及休整,又投入到新一轮的训练攻关中。
练兵场上,官兵们叫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口号,斗志昂扬。
这是他们的答案。
岁月流转,“金刚钻”精神永不磨灭,一群群年轻的钻尖正续写着它的荣光,“金刚钻”仍是当初的模样……
历经枪林弹雨的千锤百炼、无数恶仗的血火考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旅始终用红色基因凝聚部队、引领官兵,通过搭建野战帐篷军史馆系统学军史,持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接过军旗去战斗”“战旗高扬新时代”主题晚会、前身部队组建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编写《金刚钻英模风采录》和群众性“学军史、忆传统、铸军魂”活动,让红色传统进入课堂、融入血脉,让官兵始终牢记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在学思践悟中打牢思想根基,凝聚意志力量。
改革需要勠力同心,创业更需要战胜万难的勇气。去年,这个旅由多个单一兵种单位调整为合成部队,驻地也由大西北转移至大西南,转型的起步之难、训练之坚,无异于又一场杞岗攻坚战和西关小窑战斗,官兵们面临的挑战不只是专业技能的改变,还有训练模式和作战理念的升级。
该旅党委“一班人”按照转型即转战的总体思路,率先刮起“头脑风暴”,围绕“找准定位、推进转型”统一思想,把“怎么建、怎么联、怎么合”等关键难题研究透。机关分批深入一线蹲点调研,收集整理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矛盾问题,细化了7大类百余个专业的训练内容和标准,迈出了部队转型的第一步。
专业转换难、人才骨干少、组训经验缺......新老体制的转换期,矛盾困难多,转型难度大,前所未有的考验摆在了全旅官兵面前。
困难面前官兵们不等不靠,红军连队党员干部带头啃硬骨头,打响了转型建设的攻坚战。去年,由传统步兵转型为装甲步兵的红三连主动请缨,接下了某型步战车的先行试训任务,“吴克斌英雄排”排长李龙泉则主动承担起难度最大的驾驶攻关任务,他带领连队骨干从零开始,从车辆怎么驾驶、乘员登车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速度等等,逐步摸索,对装备每一步操作进行研究规范。
除了装备,改革转型还带来了训练标准的更新。装甲步兵作为搭乘步战车作战的步兵,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快速机动和火力打击能力。人车之间能否做到紧密配合,就成为制约装甲步兵战斗力形成的关键一环。
三连人知道,只有平时训练难度大一点,战时打赢的胜算才会高一些,官兵从车内协同、步车协同、车间协同的一招一式练起,一点一滴提升整车整连战斗协同能力。最终,连队所有骨干都达到了新装备“性能清、操作准、协同畅”的要求,高标准完成了旅里的试训任务。
与此同时,装甲、通信、地爆、驾驶等20余个兵种专业的集训也在同步展开,通过送进院校学、邀请骨干教等多种形式,指导基层走出“岗位等人才、理论等教材、训练等器材”的被动局面。
合成部队关键在“合成”,单单一个合成营就涉及步兵、装甲、工兵、电子、侦察等几十个专业,要做到收放自如、指挥得当,作为一营之长,就需要掌握10余种兵种知识和技能,难度可想而知。
“只要决心大,木船打军舰也不怕。”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渡海作战中,副排长任少乐克服困难,指挥木船重创敌巡逻炮艇,首创了我军木船打军舰的范例。
新质战斗力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既需要木船打军舰的决心,也需要木船打军舰的意志。面对新体制、新装备、新任务,作为副排长任少乐生前所在营的营长赵来中,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钻进装备车辆里当起“小学生”,全部心思用在抓新装备形成战斗力上,逼着自己能力升级,面对新装备改装施训教案不精细、教学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带领党员骨干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对各岗位的训练教案和教学设计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对合成营编制体制特点和兵力运用原则进行了探索。
“我旅前身部队创始人高敬亭在内无粮草、外无兵援,重兵围剿极度险恶的环境下,独立开展游击战争。从最开始的一千余人,三年时间壮大到一万五千余人,创造了愈战愈强、愈战愈大的奇迹。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精通本职岗位,练就一专多能的本领,就绝对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战斗力。”在11月23日旅里组织的“当习主席的好战士”主题演讲比赛中,第二次入伍的上等兵申开伟这样感慨道。
2013年9月第一次入伍的申开伟是一名侦察兵,曾在师组织的“铁拳尖兵”侦察兵比武中荣获绳索攀登课目第三名的成绩。2017年9月再次入伍时,本以为能在部队如鱼得水的“老新兵”申开伟又遇到了新难题。单位变了,兵种变了,专业变了,光靠米、秒、环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返。怕苦就不来当兵,他一咬牙又从零开始起步学,不会就加班练,不懂就拜师问。为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申开伟频繁上下装备,身体多处被磕碰淤青,但他依然拼命训练。他说:“革命先辈为了胜利连命都舍得,训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浴火重生铸利剑,演练场上展锋芒。红色教育与训练的对接,既培养了官兵们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又提高了训练效率。今年8月份,这个旅采取“实案实训、上导下演、连贯实施”的方法,首次全要素、整建制远程机动2000多公里抵达青藏高原腹地,在高原实战背景下组织合成旅体系演习,官兵们在海拔3000多米的极端恶劣环境中,顶风沙、战严寒,练就走打结合、攻防一体的战法打法,有效锤炼了实战化能力,部队向合成化作战迈出了坚实步伐。
●困难面前顶在前●
基本内涵是无论遇到多么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困难,广大干部骨干都要不惧艰辛、知难而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不怕吃苦、勇于攻坚,为实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树立标杆、确立标准。
●任务面前站在前●
基本内涵是无论遇到多么艰巨、多么复杂的任务,广大干部骨干都要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坚决服从国家利益需要,坚决执行上级命令指示,做到见任务就争、见红旗就扛,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为实现“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明确目标、引领前进。
●敌人面前冲在前●
基本内涵是无论遇到多么强大、多么残忍的敌人,广大干部骨干都要临危不惧、毫不退缩,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为实现“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注入血性、锤炼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