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三农,发展农业科技力量、感受乡村振兴福祉,7月13日至16日,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三下乡”校级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李西雷和丁淑荃的带队,赴宣城市宣州区开展“走进科技小院,厚植爱农情怀——擦亮中国幼蟹第一镇产业发展中的科学因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宣州区是安徽省河蟹养殖主产区,其中幼蟹产业已发展成为宣州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年产河蟹蟹种约10亿只,其中宣州区水阳镇被中国渔业协会认定为“中国幼蟹第一镇”。据统计,宣州区现有幼蟹养殖面积4.5万亩,成蟹养殖3万亩,其中水阳镇幼蟹养殖面积超过4万亩。此次,实践团队依托宣州水产特色试验站和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先后开展河蟹养殖生产实践锻炼、渔业相关产业调研、与养殖户面对面、参观河蟹科技小院和座谈交流等主题活动,不断助力当地河蟹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助力河蟹产业发展
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被誉为“中国幼蟹第一镇”。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面积800亩,提供60亩试验示范基地,从2016年开始产学研合作,该合作也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7月13日下午,实践团队到达水阳镇政府,与当地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取得联系,进行短暂整顿后启程前往安徽农业大学宣州水产特色试验站。在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其寿对成蟹塘和幼蟹塘养殖情况的详细介绍下,团队成员对河蟹的实际养殖现状有了进一步的直观了解。
7月14日早晨,实践团队跟随指导老师丁淑荃参观了试验塘,并与养殖户进行交流学习,实践操作学习饲喂蟹粮。据悉,试验塘主要分为扣蟹塘和成蟹塘,主要以新品种的选育、营养品质的提升以及水质监控为目标,成员在这里见证了科学技术成果促进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的应用成果。
学习技术 夯实水产发展基础
水产科技的创新是推动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7月14日,在宣州区水产站余站长和水阳镇水产站汪站长带领下,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了宣城市宣州区养贤乡和狸桥镇水产养殖示范点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在一亩三分地稻渔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叶平就循环流水养殖、稻虾共作和稻蟹共作以及六月黄河蟹养殖等方面,对团队成员进行了技术讲解。随后,在当地养殖户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养贤乡宝圩村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深入了解了当地养殖户的综合种养模式,还观察学习了稻虾养殖和小龙虾繁殖,并实地观摩了小龙虾打洞繁殖情况。这次考察学习为水产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考察稻渔养殖 助力乡村建设
现代渔业发展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发展稻蟹、稻虾共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生态保护。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宣城市狸桥镇众利生态园区,了解园区负责人孙良才的电商创业经历和经验,参观稻蟹综合种养田。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共同参观宝塔村稻田综合种养农田改造项目,学习水稻和虾、蟹、鱼混养生态养殖新技术。
新型养殖技术在摸索阶段都会存在问题,例如稻渔养殖中池塘的消杀问题,一直以来多用药物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团队提出了解决池塘消杀问题的方案,即采用生态共生立体种养模式来替代药物。这种模式具有绿色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等优势,为优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智慧经”。
转换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实践团来到安徽腾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考察了稻蟹综合种养、老头蟹加工。该公司采用先养殖六月黄,再种稻的新思路,并通过采用了蟹黄、蟹肉加工售卖的方式以增加效益。这种转变思路的探索也为团队打开了新的思维方向。
多方交流碰火花 谋求新技术新突破
7月15日上午,万全教授和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一行到达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进行参观和交流指导。实践团队成员积极跟随学习,探讨创新技术,寻求新的突破。
在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的参观中,他们深入了解了蟹苗种养的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与合作社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下午,团队成员前往宣城稻渔种养科研中心,参观了该中心独特的基地建设特色,包括稻蟹、稻虾、六月黄、白玉蟹的基建等。他们与中心的专家进行了座谈会,在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探讨了创新思路、发展机遇和技术突破的可能性。
通过这次交流和学习,团队成员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激发了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他们也期待通过与其他团队的互动和合作,进一步寻找新思路、实现新发展、实现技术突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实践才有收获,只有立足本职,埋头苦干,才能实现梦想,青年人当志存高远,也应脚踏实地,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养殖户学习并参与到喂食和对试验塘的底改工作中。螃蟹“昼伏夜出”,团队成员在凌晨学习蟹塘底改,在实践中复习知识点;傍晚在蟹塘抛撒蟹粮,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充满技术要领,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摸索成长。团队成员坚信通过努力推进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水阳镇的幼蟹产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