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近年来,保康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把发展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建立了以发展绿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

8月的荆山,赤日炎炎,万物竞发。在保康的山峦、平地间,成块连片的药材基地郁郁葱葱,苍术白芨、柴胡、丹参……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给山区群众带来丰收的希望。

马桥镇安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向兴和查看着基地里苍术的长势,心里盘算着马上就可以采收的200多亩苍术带来的收益,不由得喜上眉梢。“每亩苍术三年累计投资3500元左右,三年后襄阳欣禾丰农业有限公司订单回收,亩产销售收入可达15000元,亩净利润11500元。今年,村集体种植的10亩苍术可实现15万元的集体收入,200亩苍术可为全村带来3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向兴和说,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里坚持集体带头、扶持大户的原则,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稳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全村苍术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50亩,今年又新增20亩苍术育苗基地,成为中药材种植专业村。

保康种植天麻、茯苓、杜仲、银杏等中药材已有百年历史,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县,也是2014年全国中药材品种资源普查试点县之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保康拥有植物类中药材品种资源1078种。目前,全国中医药临床常用的325个品种中保康就有231种,具有开发价值的道地品种68个。

近年来,保康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来抓。在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步伐的基础上,突出基地建设,大力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村、专业户,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同时,突出产供销配套服务,抓好技术指导,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植绿色山区,发展绿色产业。近年来,先后有湖北京丰公司、安国药都中药材种苗公司、神龙本草公司等一批企业入驻保康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其中,湖北京丰公司专门从事白芨种植加工,在黄堡镇大坪村建设白芨育苗基地200亩,建设育苗大棚150个;在马桥镇横溪村成立襄阳欣禾丰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保康道地苍术品种,经过几年发展,该公司已经走出一条内联种植基地、外联上市药企的良性发展之路。

“2017年以来,公司在保康推行‘成药企业+龙头公司+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订单式产业扶贫模式,得到了成药企业、县镇村以及农户的多方认可。”襄阳欣保丰农业有限公司、襄阳欣禾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介绍,以公司为龙头成立合作社,吸纳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入社,由公司提供种苗和全程技术服务,与社员及农户签订回收合同推广种植。同时,公司长期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中医药大学和山西药科职业学院等单位合作,培养技术服务团队,在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周晓介绍,公司先后在马桥、寺坪、黄堡等乡镇流转土地,推广白芨、苍术种植,建成150亩白芨大棚驯化基地、120亩苍术育苗基地,年产8000万株白芨种苗、3000万株苍术种苗,并建成2个产地粗加工车间。

“目前,公司已推广种植中药材苍术7000余亩,带动24个村68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已推广种植中药材白芨3000余亩,带动27个村770余户农户发展产业。”周晓说,今后,每年将新推广种植面积3000至5000亩,保证每个品种保有量在2万亩以上,努力将保康打造成鄂西北生态中药材供应重要基地。

目前,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从事生产加工和种苗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已初步形成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产品、统一销售的产供销生产体系。截至2019年底,保康共有中药材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105家、家庭农场52家。良好的产供销体系促进了全县中药材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绿色产业鼓起了山区农民的“钱袋子”,托起了他们的致富梦。

截至2019年底,保康中药材种植面积16.23万亩,其中,苍术、白芨、柴胡等草本根茎类面积8.82万亩,皱皮木瓜、杜仲等木本类中药材面积7.41万亩。全县有152个药材种植村,培育了马桥、歇马两个专业化基地面积过万亩的大镇。其中,马桥镇成为“一镇一品”镇,全镇发展药材的村达到100%,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00亩的村30个,1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500户,100亩以上的大户38个。全县全年药材总产量达到1.1万吨,实现药材产业总收入5.6亿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