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冬月的北京城寒风凛冽,中国科技会堂内却是一片喜悦祥和的气氛。衣着朴素却精神矍铄的老者胸前挂着金色奖牌,手捧荣誉证书,站定在2018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鲜红的证书是党和人民对他毕生所作贡献的肯定,也映衬着一名老干部退休不褪色、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一生的坚定。这位站在领奖台上的老者叫王文壮,荣获2018年度“中国老科协奖”,为全国获此殊荣的168名老科技工作者之一。

蚯蚓致富真实案例_致富经蚯蚓养殖视频播放_致富经蚯蚓土

右起第四位为王文壮

王文壮,广东汕头澄海人,中共党员、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所长,华南热带农大副校长,中国热科院副院长。2012年退休后担任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副会长。1977年,他自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留院工作,整整35个春秋都献给了祖国热作事业,退休后继续发扬“老黄牛”精神,为热区“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技事业贡献余热。

笃耕热土数十载 聚焦农业著文章

日常中,王文壮是一名非常低调谦虚的学者型老者,起初并不愿接受采访,用他的话说,“我没什么建树,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实在没什么要报道的。”在我们多次邀约后,他才勉强同意,并特地嘱咐我们,实事求是地写,避免夸大粉饰。

走进他古朴简约、充满书香的房间,王老拿出了一本纸张泛黄的书,轻轻拂拭一下递给我们,便打开了话匣子。“这本《海南与台湾:农业发展比较与合作竞争》出版整整十年了。台湾与海南分别是我国的第一、第二大岛,国人称之为姐妹岛。两岛地形地貌特征相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近,物种相似,同属于岛屿性经济……”

“相比较两岛农业,海南仍处在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但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后发优势明显。”谈起研究领域,王老两眼充满神采,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过往。

一直以来,老人家始终深爱着脚下这片红土地,关注着海南农业如何高效发展。春夏秋冬、炎热酷暑,他白天奔走于基层或田间地头,晚上伏案写作,有时专注研究竟未觉晓。他曾主持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橡胶树选育种及农业部“948”项目——国外优良椰子品种引进等研究课题,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科普作品1部,有多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谈到写书的目的,老人家说:“是为了农业更好的进步,找出差距,把稳优势,才能发展好脚下的这片土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短短的一句话,透露、折射出他长远的战略眼光、坚定执著的行事风格和尊重发展规律、对农业事业负责的情怀。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

哪里是热点,哪里是焦点,哪里是祖国需要,老先生的目光就凝聚在哪里,行动就体现在哪里。已近古稀之年的王老始终将眼光和关注点聚焦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从海南在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到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他始终走在热带农业科技发展最前沿,其系统研究成果为海南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经验。

退休不褪色,王文壮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政治理论学习贯穿科研和生活中,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即使收看电视也以新闻为主,故连其小外孙在看到新闻节目时也说这是外公爱看的。王老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前中央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更是义不容辞,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多年来经验,经过凝练思考变为一篇篇著作,为后来人点燃科技开发的火种,垫好行路的基石。上下五千年岁月悠悠,正是因为王老先生这样一代代有担当、有家国天下情怀的人,才有伟大的祖国经久的蓬勃发展、基业长青。

蚯蚓致富真实案例_致富经蚯蚓养殖视频播放_致富经蚯蚓土

深挖资源搞利用 绿色发展走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建设生态文明,只有打通“经脉”和“关节”,整个系统才能良好运转。近年来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连年丰收,除了政策和技术的支撑,化肥和农药也功不可没。然而,受种植习惯等影响,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这让老人家忧心忡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王文壮敏锐地将眼光瞄向自己多年来所关注的领域——利用蚯蚓来改善土壤土质,希望通过科研成果的推广,达到减肥减药增效,破解农业废弃物利用难题的目标。

古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古有蛙声说丰年,今有地龙保农安。这 “地龙”学名蚯蚓,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除了具有药用价值外,在国土质量安全和农业“两减”领域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自2015年起,王文壮不顾年迈高龄,远赴广东汕头亲戚家,利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养老金租借土地,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蚯蚓养殖及穴盘育苗的项目研究。白发苍苍的老者废寝忘食,忙碌在田间地头,亲自挑粪施肥,晚上挑灯伏案著作,总结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期间还因意想不到的高温天气等原因,造成养殖的蚯蚓几乎全军覆没,损失颇为惨重,但他不放弃不抱怨,凑钱重新开始研究。几年里,通过开展以畜禽粪便、残次腐烂水果及各类农业废弃物养殖蚯蚓的试验,他基本摸清各种不同蚯蚓饲料的优劣,利用蚯蚓体和蚯蚓粪开展养殖及种植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之后他多次到琼粤沪等省市,积极推广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助推当地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受到当地政府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为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科普生态农业知识,他还先后在上海和广东创办两个蚯蚓养殖科普园地,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受小朋友喜爱的形式设计了展板,以“蚯蚓自诉”的拟人化文字作为代序,辅以歌曲、猜谜语等小朋友喜爱的方式,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植根于祖国新一代未来建设者的心里。不久前老人带领团队专门制作了一组与人等身的稻草蚯蚓造型并加以配音进行展示,活泼可爱的蚯蚓形象不但给人们带来乐趣,更是让观众对蚯蚓在农业生态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大大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老人家的研究成果得到农业管理部门的重视,他应邀到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汕头市澄海区协和生态园开展蚯蚓养殖,为当地的种养能手作蚯蚓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及现场参观讲解,为当地老百姓带去了致富经。

蚯蚓养殖技术推广只是老人家退休后执着追求、默默奉献的一个缩影。老人家始终忙碌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第一线,先后将中国热科院培育的木薯、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优良品种及酸性土壤改良营养肥、生物菌肥等引到地方试种与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这些年,王老一直奔波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累计行程几万公里,这一切他全是自愿自费,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近期,老人了解到一个3000亩的草莓种植基地因连作而导致土传病害,他立即联合院里2个科研单位的相关人员,准备实地开展防控,为农民兄弟和种植户排忧解难。就在我们采访的间隙,老人家已准备资料,再次踏上赴基层的路途!

心似万泉清见底 名利过眼看淡泊

“一路走来,虽不容易,但也活得痛快。60载时光匆匆而过,但我认为自己对得起党和国家给予我的待遇。退休后,更不愿意闲坐家中……” 在即将退休离任之际,他曾深情地总结了他的人生之路及对未来的向往。

王文壮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退休以来,老人家继续默默无闻奉献热区“三农”科技事业,就连他的微信名也叫“喜农”,简单质朴的字眼,透射出他对“三农”事业的痴迷和热爱。从小生长在农村的他,似乎与生俱来就注定了此生必然是与农结缘,他无怨无悔,而且那么执著地为热区“三农”奉献了大半辈子。历数退休后他的经历成就,我们无不感叹这位老者旺盛的精力,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诸如:

承担《热带作物学报》执行主编,利用自己的领导优势和专业特长,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

以“主要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为题,组织相关专家赴“两广”、云南、福建等地开展调研,撰写多份考察报告,为各级部门决策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在海南省热带作物学会2014年年会上作“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农垦史分会首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常务理事;

参与农业农村部开展的离退休干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活动,撰写征文荣获三等奖;

在中国老科协主题年活动中所提的“关于为老科技工作者提供相应工作条件的建议”获评“优秀建议”。

……

致富经蚯蚓土_致富经蚯蚓养殖视频播放_蚯蚓致富真实案例

然而,对于荣誉和名利,王老先生看得很轻,始终秉持超然物外、淡然处之的心态,他一再地对笔者说:“搞科研只是我的一种爱好,谈不上精神追求,更不求回报。”自2010年起,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有幸遇见王老先生,从相遇、相识到相知,转眼已有10个年头,他给人的感觉一直平易近人,说话幽默风趣,朴实无华。日常工作中,只要提到“王副院长”,无人不为他竖起大拇指,直说他是位好领导,这是大家对他最好的评价和礼赞。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曾说:“一花开不是春天,只有一花引来百花开才是春天,所以,做一名优秀的人,要善于用自己品行去影响别人……”王老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他品格的真实写照。“风物长宜放眼量”,万泉河水终年流淌,近看汹涌澎湃,远观缓缓流淌。任何伟大的梦想都不是一蹴而就,任何长远的目光都不是一日所及。脚踏热区这片红土地,他日以继夜地精耕细作和辛劳付出,心就如同清澈见底的万泉河水一样,始终淡泊名利,以一颗期盼农业发展的赤子之心,把目光紧紧地锁在国家战略的执行和运用上,以睿智的眼光、敬业的操守,对党和国家的民生充满关切。他精湛的业务知识、敬业的工作态度和战略的眼光无形中给身边年轻的科研人员树立榜样,同时激励年轻人奋发向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话在王文壮研究员身上恰如其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对热带农业科技事业理想信念的坚持和践行,同时,也彰显了一位老干部、老专家对服务热区“三农”,助推乡村振兴的挚爱情怀。

(通讯员 曾亚琴 白菊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