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脱贫,往往有着它独特的方式。
“2018年、2019年,我们的咖啡产品销售额每年约在870万元左右。”怒江阿客哆咪咖啡创始人苏福卫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家咖啡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427人102户,咖啡豆种植面积1683亩,户均生产总值约为8.5万元/年。”
据记者了解,该自治州正处于“三区三州”这一深度贫困地区范围内,自治州辖区下的泸水市上江镇蛮英村,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香料、咖啡豆和芒果是较为适宜种植的作物,其中,当属咖啡豆种植的经济性价比最高。
苏福卫强调,“我们并不是为了扶贫而扶贫,而是因为我们自身有种植咖啡豆的能力。通过种植咖啡豆,可以为我们蛮英村的村民带来更好的收益,也能够带动这整个乡村的经济发展。”
咖啡豆种植如何为蛮英村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力量?该村产业、民生的同步进行又有着怎样值得借鉴的经验?
辐射1100户咖农
据苏福卫回忆,2006~2007年间,全球咖啡原料开始涨价,为了能使作物产生更好的经济回报,他种起了咖啡豆。
“村寨里面总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有的村民看到我在做,他就想跟着一起做。我们种植的咖啡豆品种叫‘卡蒂姆’,种植期约为3年。”苏福卫告诉记者,“咖啡豆收成后,我们发现,单个的咖农出去卖咖啡豆,他的价格会被压得很便宜,根本没有定价权。我们就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抱团取暖,每斤豆子还能多卖几毛钱。”
2012年,“泸水福兴咖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咖啡种植面积1683亩,辐射带动7017亩咖啡1100户咖农。成立合作社的初衷,主要是面向整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进行咖啡豆原料的收购。
“所有合作社里的咖农,我会按照保底价格收购他们的咖啡豆。” 苏福卫说,“比如,根据‘卡蒂姆’的三个款式的咖啡豆:水洗、黄蜜、黑蜜,达到质量标准要求,我就会按照保底5元、6元、7元的价格来收购,这一价格会比市场价要好一点,保证咖农的盈利空间。”
据了解,上述三款咖啡豆中,水洗咖啡豆的工序最少,而黄蜜咖啡豆则会在晒干过程中保留30%的果胶,令风味带有甜味、果酸,其日晒周期约为9天,黑蜜的日晒时间更久,约15~20天左右,其风味更趋向于发酵,略带酒香,且保留了100%的果胶。
在上述收购方式中,合作社以收购价来倒逼咖农将质量做到同品类里的最优。当然,苏福卫也会定期在村里召集咖啡豆种植学习交流会,将他学到的巴西种植技巧手把手地教给咖农。
(图为合作社在旧乃山的咖啡种植地。邹臻杰/摄)
(图为苏福卫手捧收成合作社收成的咖啡生豆。邹臻杰/摄)
就这样,苏福卫带领的合作社由最初的24户逐步成长为如今的102户。2014年,合作社也成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阿客哆咪”,旗下有袋装咖啡粉、挂耳咖啡、速溶咖啡等多个品类,面向国内市场进行销售。
销售情况如何?“我们的咖啡产品大多销往江苏、上海的咖啡店,他们需要稳定的咖啡豆口感,因此和我们的合作也持续了较长时间。”苏福卫告诉记者,“疫情之下,我们也看到了电商带来的商机。上半年,我们在抖音等电商渠道就卖了270万元,预计占到全年销售额的40%左右。”
在苏福卫看来,中间环节减少了,就可以把更多的利润让利给咖农了。“目前,合作社中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人,照现在的进展,预计在1~2个月内他们就可以实现脱贫。”苏福卫说。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在产业帮扶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前期的咖啡产品渠道开发中,我们合作社的宣传预算很有限,正是有了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的推广,才让‘阿客哆咪‘这一地道云南品牌逐渐打开了局面。”苏福卫感慨,“大华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采购了我们的咖啡,直到现在,这些客户办公区域的咖啡也由我们供给。”
下一步,苏福卫计划在蛮英村打造一条咖啡文旅产业链。“游客来了这里,先参观咖啡种植、生产基地,随后在咖农家中吃一顿当地特色餐。”苏福卫说。
公益成为扶贫切入点
数据显示,蛮英村共有1666户5579人,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6218元,稳步增长到了2019年9559元。产业发展上,蛮英村在芒果、蔬菜、咖啡、核桃、草果等种养殖收入共计1794.2万元,人均种养殖收入为3216元。
产业、民生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公益”则成为了贯穿其中的主线。
记者从苏福卫口中了解到,村里的大人们在产业上稳步发展的同时,最牵挂的仍然是家中孩子的成长、教育。“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为这里的旧乃山、平安寨2所小学(学前~小学三年级)近300名孩子解决了营养早餐问题,我的儿子也是其中之一。”
苏福卫提到的,正是由第一财经在2010年发起的“一份早餐”公益项目,10年不间断地为上述2所小学提供早餐、捐助校服等必需品,参与捐助与支教的志愿者累积超过4000人。
一个可持续的公益项目背后,是能不断地解决真实、基本的问题,真正将扶贫攻坚的目标下沉到基层。“这套体育健身器材,是近年来学校收到的扶贫补助。”蛮英村平安寨小学校长胡春荣指了指操场一角的户外活动区域,除了体育,孩子们吃得怎样更直接决定了身体素质的养成。
“受疫情影响,目前猪肉、蔬菜的价格有所上涨,学生餐的支出情况就显得有些紧张。”胡春荣说。这意味着,当地孩子在一周内吃到荤菜的次数屈指可数。
而在“一份早餐”公益项目的覆盖下,原本每人约5元一顿的早餐费用节省下来,学校则可以将这部分费用补贴到午餐、晚餐中,用来提升三餐质量。
(图为向平安寨小学供应每日营养早餐的企业。邹臻杰/摄)
(图为平安寨小学每日早餐时间。邹臻杰/摄)
“没有‘一份早餐’的帮助,这里的孩子平时几乎吃不到肉;而现在孩子们的正餐都能吃到肉了。” 胡春荣告诉记者,“由于孩子们的早午晚餐都在学校里解决,家长也更愿意将孩子送来学校,我们小学的入学率就是100%,不会有一个孩子辍学在家。”
记者也了解到,在9月末刚刚结束的“一份早餐”回访中,蛮英村里的蛮云小学、百花岭小学也申请加入该项目的公益覆盖,以期解决一些学生营养上的实际问题。
该项目秘书长匹匹告诉记者,“除了通过回访及时了解、跟进蛮英村这些小学的情况外,第一财经也持续输送当地学生、老师去上海进行技能、管理等多方面学习。以美术为例,2018年至今已举办4期,学生与老师分别在篆刻、国画、水粉、彩笔等多种形式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