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元村是天全县省定贫困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元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打通林区道路,因地制宜建成13000亩林竹基地,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将竹笋卖成钱,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村竹笋产业产值达到300万元,走上了一条生态致富的道路。

浙江有玉竹吗_致富种植浙江玉竹怎么样_浙江玉竹种植致富

杨大刚刚打好的竹笋

种竹笋种出新天地

连日来,在青元村的竹林里,到处都是繁忙的劳动景象,竹农们正忙着在自己的竹林地里采摘竹笋。杨大刚是青元村3组的贫困户,今年60岁,他一大早的就去自家的竹林将采摘的竹笋装好袋,背出竹林向众人展示他的丰收成果。

“我总共种了十四五亩,因为才种了三四年,才刚刚投产。每天早上八点过吃了饭就来,打一两百斤毛壳笋,然后打一两百斤鲜笋。回去就卖给人家煮,价格是毛壳笋一块五一斤,鲜笋是两元至二块二一斤。”杨大刚说,他每天都达到三四百、四五百的收入。

两年前,杨大刚还是青元村的贫困户,由于家人身体条件差,家里缺乏劳动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生活很是困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元村以“户脱贫、村退出”为目标,积极寻找适宜的产业发展路子,引进茶叶加工厂、将竹林“搬”进家中。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通过相关部门以及村组干部的帮扶,杨大刚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走上了他的产业发展之路,如今,他不但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

杨大刚告诉记者,往年种玉米的时候,只能够喂猪,又没有卖的,就相当于没收入。他只能提前几天去打一点竹笋,价格低,卖个几百块钱就算一季,现在有了自己种的,一年就是几千上万,而且只有一二十天的,和以前相比,这个收入就很可观。

腰包满了,口袋鼓了,这让杨大刚感觉到了生活有奔头,加上政府对竹产业的扶持政策,每亩还要给上300多元的补贴,有扶持、有事做、有钱挣,这更坚定了杨大刚致富奔康的信心。

“我现在把这个竹笋打完,可能还要打十天,准备下一步继续开荒。”杨大刚说,因为这个收入比较高,往年才几毛一斤,还要熬到半夜。现在价格翻上十几倍,现在最低价都是一块几至两元一斤,他就想继续发展下去。

青山变“金山”

一直以来,鱼泉乡出产的方竹笋在市场上就小有名气,一到收获季节,村民们就会到山里打笋卖钱。然而,由于道路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大家只能靠着山里的野生笋挣点小钱。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随着村里的基础设施一天天完善,青元村把山中的宝贝选育移植到田地里,请来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广大村民传授种植管理技术,村民开始在房前屋后以及自家的自留地里种上了竹笋。在青元村,仅一个村民小组种植的面积就达到了一千亩左右。

“现在这个笋子在我们这个队大概有一千亩左右,每家每户的收入都比较好,像有的才打了半个月的时间,上一两万的人户已经有好几户了。”青元村3组组长张明强说,以前他们就靠种一点庄稼,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没有现在的收益好。他们队像今年这样发展下去,估计有二十三户人应该要到六十万左右。

目前,在整个青元村,方竹栽种面积达到了13000亩,并且连片投产后形成了青元村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今,山里还建起了林区道路,收购竹笋的车辆可以直接就开进竹林。张云祥是村里的文书,今年42岁,除了采摘自家竹林的竹笋外,每天还要开着面包车去竹林收购竹笋。

“我每天从中午一点过开始出发收笋子,大概每天收一吨左右的笋子,回来后就开始清洗、煮,然后冷却、包扎、装运,我们一般都是运往成都和雅安这两个方向。”张云祥说,为了带动地方的发展,村上也成立了合作社和公司,他们想把这个竹笋的产业发展带向全国,把这个产业继续走下去,给老百姓带来更好的收益。

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在青元村,农户通过近40天的竹笋采摘,一半的农户纯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有的种植大户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就连种植小户也有近万元的收入,全村竹笋产业产值更是达到300万元,青元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青元村还将计划修建或引进竹笋加工企业,在保证笋农利益的基础上,提高产品附加值,将青元村竹笋品牌打响打亮。

薛霄秦义莎曹菲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郑雨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