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雏鸡的培育
第二节 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第三节蛋鸡生态笼养技术
第四节蛋鸡生态放养技术
二、鸡的放养技术要点
(十三)提高育成期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生态养鸡实践中,不同的鸡场成活率差异明显。总结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应注意从多方面提高育成期的成活率。
1.培育健雏是基础
放养初期(3周内)死亡率占据整个育成期死亡率的30%以上。除了一些人为伤亡以外,多数死亡的是弱雏或病雏。因此,欲提高育成期的成活率,必须在育雏期奠定基础,包括饲养健康雏鸡,淘汰弱雏、病雏和残雏;按照程序免疫;进行放养前的适应性锻炼等。
2.搞好免疫
生产中发现,很多饲养者认为土鸡的抗病力强,不注射疫苗也没有问题。但是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很多传染性疾病,无论是笼养的现代鸡种,还是本地土鸡种,不免疫注射是绝对不安全的。尤其是马立克病,一些土孵化房不注射疫苗,多数在2~3月龄暴发,造成大批死亡。生产中发现,放养鸡在育成期的主要传染性疾病是马立克、新城疫、法氏囊炎和鸡痘,应重视疫苗的注射。
3.注重药物预防
除了一些烈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外,造成育成期死亡的其他疾病是球虫病、沙门氏菌病和体内寄生虫病,而这些疾病往往被忽视。野外放养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很容易诱发球虫病,应根据气候条件和类便中球虫卵囊检测情况酌情投药。白痢是土鸡常发生的疾病。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鸡种没有进行白痢的净化,在育雏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在放养初期很容易发生。放养鸡场,特别是长年放养地块,体内寄生虫发生很普遍。应根据粪便寄生虫卵的监测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
4.减少放养丢失
一些鸡场在放牧过程中鸡只数量越来越少,而没有发现死亡和兽害。说明放牧过程中不断丢失。这是由于没有进行有效地信号调教,也没有采取先近后远,逐步扩大放养范围的放养方法。
5.预防兽害
正如上面所提出的,主要是老鼠、鹰、狐狸和蛇害。伤害主要发生在夜间,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兽害伤亡。
鸡的活动很有规律,日出而动,日落而宿。每天在傍晚,鸡的食欲旺盛,极力采食,以备夜间休息期间进行营养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夜间也是多种野生动物活动的频繁时间。搞好夜间防范成为鸡场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总结生产经验,做好夜间防范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养鹅报警 鹅是禽类中特殊的动物,警觉性很强,胆子很大,不仅具有报警和防护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在鸡舍周围饲养适量的鹅,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安装音响报警器 在不同鸡舍的一定位置(高度与鸡群相近,以便于使鸡受到威胁时发出的声音的搜集)安装音响报警器,总控制面板设在值班室。任何一个鸡舍发生异常,控制面板的信号灯就会发出指令,随后值班人员前去处理。
(3)安装摄像头 在鸡舍的一定位置安装摄像头,与设置在值班室的电脑形成一体。当发生动物侵入时,值班人员就会通过监控屏幕发现,并及时处理。
6.避免药害
草地、农田、果园等放养鸡,农药中毒造成的伤亡屡见不鲜。一方面,除了极个别人为破坏以外,多数情况是在放牧地直接喷药而没有实行分区轮牧和分区喷药;另一方面,邻近农田喷药,放牧地与邻近农田没有用网隔开。这些细节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7.预防恶劣天气
暴风雨是造成育成期死亡的一个重大因素。应时刻注意当地天气预报,遇有不良气候,尽量不放鸡,或提前将其圈回。
8.避免群体过大
群体过大时,遇到应激因素或寒冷天气,鸡群扎堆,造成底部鸡只窒息死亡。这是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在一些鸡场的伤亡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9.注意群体的均匀性
鸡群的整齐度如何对于开产日龄的集中度和产蛋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体现饲养品种优势和饲养技术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高的群体均匀度或整齐度,难有好的饲养效果。影响鸡群均匀度的因素很多,如雏鸡质量、不同批次群体混养、群体过大、放养密度高、投料不足等。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建立良好的基础群。对于雏鸡的选择和培育是关键。要按照品种标准选择雏鸡,对于体质较弱、明显发育不良、有病或有残的雏鸡,坚决淘汰。淘汰体重或大或过小的雏鸡。如果所孵化的雏鸡群体差异较大,可遵循大小分群的原则。按照技术规范育雏,培育健康的雏鸡。
第二,严禁混群饲养。有些鸡场,多批次引进雏鸡,而每一批次数量都不大。为了管理的方便,将不同批次的鸡混合在一起饲养,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日龄不同,营养要求不同,免疫不同,管理也不同。如果将它们混杂在一起,将造成管理的无章可循,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
第三,群体规模适中。过大的群体规模是造成群体参差不齐的因之一。由于规模较大,使那些本来处于劣势的小鸡越来越处于劣势地位,使群体的差距越来越大。一般来说,群体规模控制在500只左右,最大也不应超过1000只。对于数万只的鸡场,可以分成若干个小区隔离饲养。
第四,密度控制。放养密度是影响群体整齐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与群体规模过大的原理相似,过大的密度严重影响鸡的采食和活动,特别是阻碍一些身体或体重处于劣势的个体发育,使它们与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五,投料控制。饲料的补充量不足,或投料工具的实际有效采食面积小,会严重影响鸡的采食,使那些体小、体弱、胆小的鸡永远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而影响生长发育。根据鸡在野外获得的饲料情况,满足其营养要求,合理补充饲料,并集中补料,增加采食面积,是保证群体均匀一致的重要措施。
第六,定时抽测,及时淘汰“拉腿鸡”。作为规范化的养鸡场,应该每周抽测1次,计算群体的整体度。发现均匀度不好,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如果群体比较均匀,而个别鸡发育不良,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淘汰那些没有饲养价值的“拉腿鸡”。根据观察,群体中的个别拉腿鸡,开产期非常晚,有的达200天以上还不开产,有的甚至是1年可能不产蛋。饲养这样的鸡毫无意义。
体重抽测是鸡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一。从育雏期开始至育成末期基本结束,体重抽测每周1次,并绘制成完整的鸡群生长发育曲线。体重抽测要在夜间进行。晚上8:00以后,将鸡舍灯具关闭,手持手电筒,蒙上红色布料,使之发出较弱的红色光线,以减少对鸡群的应激。随机轻轻抓取鸡,使用电子秤逐只称重,并记录。设计固定记录表格,每次将测定数据记录在同一表格内,并长期保存。
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做到随机取样。在鸡舍的不同区域、栖架的不同层次,均要取样,防止取样偏差。每次抽测的数量依据群体大小而定。一般为群体数量的5%,大规模养鸡不低于群体数量的1%,小规模养鸡每次测定数量不低于50只。
10.确保营养,精心照料
生产中鸡在育成期发育缓慢,没有达到标准体重。分析发现主原因是营养不足。一些人认为,育成期靠鸡自由野外找食即可满足营养需要,不需另外补料。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育成期阶段,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在野外采食的自然饲料,不能满足能量和蛋白质总量的需求,必须另外补充。特别是在大规模、高密度饲养条件下,仅靠采食一些植物性青饲料,很难满足鸡自身快速生长的需要。忽视补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应根据体重的变化与标准的比较,酌情补料。只要营养得到满足,生长才能快速,抗病力和成活率才能提高。
(“第四节蛋鸡生态放养技术“部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