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鲫在我国的养殖概况 斑点叉尾鲴亦称沟鲶. 属于鲶形目、 叉尾鲴科鱼类。 斑点 叉尾鲴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 部分地区。 原产于水质无污染、 沙质或石砾底质、 流速较快的 大中河流· 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 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 殖品种之一· 养殖水平最高。 我国斑点叉尾鲴是湖北省水产 科学研究所于 1984 年与云斑鲴同时引进的一种鲴科鱼类。 经 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 证实本种鱼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 养殖。 斑点叉尾鲴作为一种引进品种, 具有个体大、 生产快、 适温范围广、 抗病力强、 肉嫩味美、 出肉率高、 易于加工等特 点。 优点是养殖方法简单、 病害小、 产量高; 系广温性鱼类. 在 全国大部分地区自然水体均能生存. 适宜推广养殖; 杂食性. 适于投喂全价配合饲料. 经济效益高; 生长速度快, 1 年可增 重 l 千克以上; 易于捕捞, 2~3 网即可起捕 95%以上; 能自然 产卵繁殖, 也能人工繁殖孵化, 易于生产苗种。 目前. 我国各 地已形成了从良种选育、 苗种繁育、 成鱼养殖到产品加工的~ 条龙产业, 对于调整各地淡水养殖产业结构、 提高水产品质 量、 致富渔民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l、 斑点叉尾鲥的生态特性 (一)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鲴体长. 体前部宽于后部. 头较小· 吻稍尖· 口亚 端位. 体表光滑无鳞. 黏液丰富. 侧线完全. 皮肤上有明显的侧 线孔。 鲜活时体色呈淡灰白色。 在侧线以下由淡灰色逐渐变 淡. 至腹部为乳白色; 幼鱼和产卵的雌鱼体色呈深灰色·幼鱼 形似蝌蚪。幼鱼体两侧有明显不规则的斑点. 成鱼斑点逐步 不明显或消失。 由于身体两侧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和尾 鳍有较深的分叉, 故被称为斑点叉尾鲴。 其头部上下颌具有 深灰色触须4 对. 其中鼻须 l 对. 颌须 1 对. 颐须 2 对· 长短各 异. 以颌须为最长. 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 鳃孔较大· 鳃膜不连于峡部. 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 体重大于 0. 5千克的个体斑点消失。 具有背鳍 1 个· 基底短· 鳍棘 1 根, 其后缘呈锯齿状。 鳍条 6~7 根;胸鳍有 1 根锯齿状硬棘和 8~9 根鳍条; 腹鳍鳍条 8~9 根. 臀鳍基部较长. 鳍条 24~29 根;尾鳍分叉深; 体之背部、 背鳍后具有脂鳍 1 个. 各鳍均为深 灰色。 斑点叉尾鲴外形见图 l。 斑点叉尾鲴养殖技术 (二)摄食习性 根据对 2. 3~28. 1 厘米 327 尾斑点叉尾鲴的观察和食性 分析·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 尤其喜 食由鱼粉、 豆饼、 玉米、 米糠、 麦麸等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 还 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 常见的有底栖生物、 水生昆虫、 浮游 动物、 轮虫、 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鲴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 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 鱼苗要低 于鱼种及成鱼。 一般 2. 3~4. 5厘米的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 饲养为主的情况下. 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 枝角类、 桡足类、 摇蚊幼虫及部分商品饲料。 lo 厘米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 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 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 枝角类、 无节 幼体、 轮虫等为主。 在以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 鱼苗主要摄 食较小的生物个体, 随着摄食器官的日趋完善. 鱼体的增大, 摄食量的增加· 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 2. 3~4. 5 厘米 的鱼苗主要摄食浮游动物、 轮虫、 枝角类、 桡足类、摇蚊幼虫及 无节幼体等。 10 厘米以上的鱼对天然饵料有一定的选择性. 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 如底栖生物、 水生昆虫、 陆生昆虫、 大型浮游动物、 水蚯蚓、 甲壳动物、 有机碎屑等。 在冬季低温 期天然饵料不充足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 斑点叉尾鲴 属底栖鱼类。 较贪食, 具有较大的胃. 胃壁较厚。 饱食后胃体膨 胀较大。 有集群摄食习性. 并喜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