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神医华佗在安徽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白芍就在这一千年药都扎下了根,作为四大亳药之首,亳白芍历经千年发展,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政策支持助推其在标准化和规模化上迎来突破和发展,但小户经营为主、无序种植、异地栽种等问题也让其在道地性和产业化上面临一些困扰。

家家种花如桑麻

入夏时节,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梅岩合作社的农户们正忙着给近100亩的亳白芍进行除草等田间管理。

“白芍是一种多年生中药材,一般生长期限为四到六年。亳州栽培白芍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白芍的习惯。我们合作社有100多户社员种植白芍,户年均增收1000元。”梅岩合作社理事长梅岩说。

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市是东汉时期名医华佗的故里,自古就有“中华药都”的美誉,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20万亩。

亳芍、亳菊花、亳桑皮、亳花粉是《中国药典》中冠以“亳”字的道地药材,并称为“四大亳药”。其中,亳芍作为四大亳药之首,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效,在亳州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相传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在亳州开辟了第一块药圃,种植芍药等药材,并引导周边人家种植,发展到明清时,乡间已广为种植。清代诗人刘开写诗称:“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升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生动描述了当时亳州种植芍药的盛况。

“亳州的两合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比较适合白芍的生长。”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吴雪说,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白芍,亳白芍药用价值含量更高,芍药苷比药典标准要高。

据吴雪介绍,2013年12月,亳白芍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亳州市亳白芍种植面积达34万亩,总产量一年近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近70%,一年平均产值近8亿元。

亳州市谯城区是亳白芍的主产区,该区有20万人从事亳白芍的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一棵小小的白芍成就了当地的大产业。

为了促进亳白芍的产业发展,当地积极引导种植主体发展白芍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建设标准化的白芍种植示范区,并开展可追溯试点,保证亳白芍的质量。

“我们对合作社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要求选育良种,在种植环节实行人工除草,使用有机菌肥,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对土壤产生污染,控制住关键的环节,就可以基本保证白芍的道地性。”梅岩说。

技术助力标准化

从一棵小小的白芍种苗到白芍饮片,在白芍的产业化发展之中,新技术的应用正助推白芍产业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摄像头、传感器、报警系统……在位于亳州的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亳白芍示范种植基地,物联网系统正对1500亩亳白芍的生长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我们设定了一套标准化的生长指标,如果白芍生长的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指标不正常,系统会发出报警信息,工作人员会进行调整。”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维合说。

除了从种植环节保证标准,白芍的炮制加工同样应用物联网系统进行标准化生产。“目前白芍的烘烤、干燥、切制、包装这一系列流程基本实现机器自动化生产加工,如果指标不达标会发出提醒。”赵维合说。

加工炮制完的产品都有二维码,客户扫描过后能看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各项数据和信息。“我们从2009年开始着手做安全追溯系统,保证用户扫码就可以追溯到产品的各项信息,让用户更加放心。”赵维合说,通过全流程的标准化,协和成生产的亳白芍产品得以符合多个国家的检测标准,行销海外。

除了加强标准化建设,当地还注重亳白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更新。亳州市农业农村局与亳州市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合作开展亳白芍种苗组培繁育实验,支持在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项目规划区创建一个包含亳白芍等亳州四大道地药材在内的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园,经验收合格后,每年奖励75万元。

“生产道地药材如同炒菜,只要原材料是好的,按照菜谱严格操作,就是地道味道。”安徽井泉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贝蓓说。

井泉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有亳白芍的产业示范基地。据李贝蓓介绍,公司从源头种苗进行管理,建立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工程技术中心,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碳进行控制,加工严格按照GMP的标准操作。

多措并举保质量

作为亳州的道地药材,亳白芍历经千年的发展,在种植、加工、生产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备的体系,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散户经营为主、无序种植、异地栽种等问题对亳白芍的道地性和产业化造成一定的困扰和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合理种植,从多个环节着手提升亳白芍的质量。

道地药材的关键在于源头把控。但和大多数中药材一样,亳白芍种植仍以小户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整体生产比较粗放。

“由于白芍是散户种植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到加工环节无法全追溯,质量不均衡。”亳州市中药饮片行业协会会长葛德洲说,农户的种植加工可控性相对较差,白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梅岩表示,白芍标准化种植包含田间管理、水土环境污染管控等多个方面,成本费用较高,在农户中普及难度较大。

好面粉才能做出好馒头,葛德洲和梅岩提出,可以鼓励大企业和农户加强合作,带动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同时政府对农户提供更多技术补贴和培训,为推广标准化提供技术和资金基础。

白芍生长周期较长,生产管理难度不大,易种易管理,政府的支持和观光旅游的发展,促使白芍种植发展迅速,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白芍供大于求,价格连续几年走低,库存压力大,抑制了药农种植的积极性。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信息部工作人员徐玉成说,白芍种植面积没有统一规划,无序种植导致白芍供大于求,连续三年低价,一亩地年均收入仅有1000元,很多农民亏本种植。

“2015年按当时物价白芍一公斤卖23元,小麦一公斤卖1.7元。2020年,白芍降为一公斤15元,小麦则涨至一公斤2.1元。而且白芍要几年才能采挖一次。”梅岩说,白芍效益不好的时候还比不上种粮食收益大。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应当加大种植面积等相关种植信息的发布力度和透明度,进行宏观规划指导,倡导理性种植,同时建立健全优质优价机制,更加注重提升白芍的质量和附加值。

道地药材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但异地栽种改变了白芍品种需要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才能种植的要求,埋下了药材烂市的隐患。

梅岩说,引进的杭白芍、川白芍等外地白芍品种在亳州进行种植,并流通到市场,良莠不齐,难以分辨。

“道地药材就是要种当地合适的品种,全国各地环境不同,适应当地的品种也不同,不能南药北种。要保证药材的道地性,才能保证药效。”梅岩说。(□记者 汪海月 合肥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