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背肩扛畜力拉运到机械化作业;从追求温饱的传统农业到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新时代的“三变”改革……走进镇原,记者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带来的是镇原中药材、万寿菊等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实现了镇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夯实了镇原县脱贫攻坚的产业根基。

引领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药材种植让杨雪莲成为镇原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之一。

11月13日,记者见到镇原县郭原乡景塬村万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雪莲时,她正忙着联系合适的挖药材的拖拉机,准备采挖今年种植的药材。“与以前的畜力种植,人工挖药相比,现在都是机械种植,机械采挖药材。” 杨雪莲说,近期打算买一台挖药用的大机械。

杨雪莲2012年发起成立的万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有200多个社员,主要种植的药材有黄芪、丹参、党参、黄芩等品种,实行社员自己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管理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

自2010年种植药材以后,杨雪莲家里收入增加了,还在县城买了楼房。为选种适合本地种植的药材品种,近年来杨雪莲试种成功了丹参等药材,还多次前往陇西等地学习药材种植技术了解市场行情,让自己成为一名药材种植和经营销售的行家里手。

初冬时节,寒气袭人。在镇原县郭原乡毛庄村,药农们却忙着挖药材、分拣、装车。毛庄村采取“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并将其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今年3月成立的毛庄村毛庄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民580多亩地种植了黄芪、丹参、黄芩三种药材。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今年秋后,合作社又流转了600亩土地。 “每亩流转费400元,再加上打工每天收入80元钱,这样算下来,要比种小麦和玉米划算。”毛庄村村民贾韫熙说,他流转了家里的16亩土地,全家人的生产生活和合作社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彻底告别了以前玉米、小麦年年种的单一经营发展模式。

为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2017年,镇原县与天士力控股集团签订《关于镇原县产业开发助推精准脱贫合作协议书》,并按照“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金融+保险”的产业培育机制,引进成立甘肃欣堂医药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中药材种植及收购合同》,统一提供中药材种子、种苗,举全县之力培育壮大柴胡、黄芩、黄芪、丹参、党参等中药材种植产业。

依托平泉汇丰、郭原万盛、方山百合等百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镇原县已建办千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2处,种植中药材6万亩,配套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一期工程。镇原县正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把镇原打造成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药源基地,使中药材产业成为镇原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传统种养变身特色产业

白马寺村,是镇原县开边镇西北部的偏远小山村。村民许天科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日常生活开销主要靠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来维持。那时候,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也没什么产业,刚解决温饱问题,日子过得很紧巴。”

到2014年,白马寺村415户农户中贫困户占到了172户,贫困面41%。产业结构简单、增收渠道单一,严重制约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摆脱贫困要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近年来,白马寺村大力发展养殖,玉米地套种白瓜子、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使家家户户有了脱贫致富产业。“今年,合作社在玉米地套种白瓜子100多亩,每亩可取子80斤,每斤能卖到5元左右,全部由庆阳中兴公司统一收购。” 白马寺村洞子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惠付荣说。目前,白马寺村建成331+专业合作社2个,规模养羊户达到了50户、养羊1000多只,种植全膜玉米3500亩、中药材100亩、万寿菊100亩。

镇原县孟坝镇把万寿菊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全镇以广州立达尔公司为引领,采取“农户订单种植、公司保护价格收购”的方式,通过镇村干部入股引领,合作社示范带动,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在峁合村建成2000亩万寿菊示范点1处,辐射带动大寨、塬口、东庄等14个村签订万寿菊种植协议3208份,落实种植面积10000亩,带动665户贫困户栽植万寿菊2335亩。66岁的贫困户杜文奎,由于家庭劳动力弱,种其它庄稼力不从心。今年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种植了1.5亩万寿菊。“今年万寿菊长势非常好,有 4000元的收入,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杜文奎说。

三年前的荒山,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临泾镇祁焦村村民焦胜才和妻子2015年3月,在当地办起了镇原县稼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镇原县稼源家庭农场。流转了祁焦行政村的焦山、柳山、联合三个自然村3850亩土地,种植陇东紫花苜蓿2654亩,年生产加工苜蓿200吨。栽植山核桃6万余株、胡桃树2万余株。利用旧窑洞25间,喂养鸡、鸭、鹅8000余只。修建鱼塘3处,占地6亩,投放鱼苗3万多条。种植草莓1.8亩、火龙果6.2亩。除了自己直接经营,焦胜才还通过技术培训、饲草托管、农资代购、产品代销等形式积极为本村村民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如今,焦胜才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经能为周边农户提供150个就业岗位。在他的带动帮扶下,该村48户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新路子。

镇原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思路,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331+产业扶贫模式,逐步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兴在产业。”产业兴旺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镇原县正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正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了“草畜、瓜菜、林果”主导产业和“中药材、万寿菊、文冠果、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

镇原县开边镇解放村大户坪自然村村民张应社家有4亩地,今年全部以入股的形式流转到礼品西瓜基地,年底每亩地保底分红500元、利润分红200元,仅土地每年就可以收入2800元。“农闲的时候我还可以在基地里面打工,每天收入100多元,工资当天结算,一年下来打工收入10000元左右。”张应社说。

开边镇解放村采取“331+”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庆阳市农兴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高标准钢架小拱棚2500座,预计年总产值2500万元,净收入1000万元,涉及农户254户1067人。带动农户增收357.5万元,户均1.4万元。“在基地的带动下,众合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30户贫困户种植礼品西瓜50棚,预计年收入35万元,棚均收入0.7万元。”解放村村主任席怀东说,通过努力,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解放村逐步打造成田园综合体,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富民特色产业培育起来了,村容村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村的小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出门很不方便。”开边镇白马寺村副支书李文新说,现在好了,村里新修了通村硬化路,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子,发展起了产业,实现整村脱贫更有希望了。

漫步在白马寺村平坦的水泥路上,放眼望去,一栋栋崭新的砖瓦房散落在山间各处,新修的村部青砖蓝瓦甚是气派,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兴趣高涨地参加文化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镇原县,像白马寺村一样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的村子已遍布在山塬上的每个角落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