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公司+合作社”
优势互补合作经营实现“1+1+1>3”
——康马县少岗乡朗巴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纪实
蜿蜒的年楚河缓缓流过,浇灌滋润着康马县最肥沃的良田土地。在古老的年楚河畔,康马县城通往江孜县城的中点,紧邻562国道旁,坐落着一座不足200平米的二层建筑——康马县朗通特色产业有限公司。
清晨阳光照耀下,悬挂着的“康马县特色产业有限公司”标牌十分醒目。随着时间,员工们陆续到来,调试设备、整理库房……作坊内,崭新的榨油机、磨粉机、传送带、消毒机一尘不染。在粮食储备库、榨油作坊、水磨坊,员工们开始了繁忙的一天。
走在朗巴村,随处都能看到村民们在公司带动下盖起的新楼房。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成立并运营以来,以党支部为引领、公司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基础,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形式,形成了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的紧密型组织联盟,以农业产业联合积极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公司成了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骨干,促进了农业组织化、链条化、融合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作经营,实现了“1+1+1>3”。
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15名,技术工每天180元,包装工每天100元,普通工每天60元(建档立卡户轮流到水磨坊进行打工)。在公司打工的贫困户旦增说:“公司把我们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在公司打工每天可以挣1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是,说起康马县特色产业有限公司的前世今生,还得从2004年说起。
以自力更生为根本,从“保自足”到“促发展”
时光回溯到2004年,朗巴村刚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村集体经济——一座面积不足30平米的青稞小作坊。那时,一台拖拉机就是朗巴村集体经济的全部产业,发展可谓举步维艰。朗巴人民除了选择坚持,别无他路可走。在生活艰辛、环境艰苦的环境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人民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村里的嘎母果日青稞年复一年播种,凭借村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嘎母果日青稞无论在产量、质量上都较为优质。勤劳智慧的朗巴人民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依靠水源动力,在年楚河旁边搭建了青稞作坊。从此,作坊与朗巴人民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全村青稞都送到作坊进行磨粉磨面,做成糌粑,作坊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哺育了我们。”在细数往事时,村民们脸上总是布满辛酸。在此后的8年间,作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朗巴人民对它的感情却与日俱增。作坊也始终与全村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养育着朴素真挚的朗巴人民。
直到2011年,朗巴村集体经济中重心开始发生了转移。区地勘局驻村工作队于2011年入驻朗巴,给全村带来了“致富经”、“筑巢料”。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主动作为,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先后为全村争取产业发展资金143万元,购置挖掘机、装载机等一批大型机械开采设备。从此,朗巴人民开始了依靠开采特色石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漫长艰苦生涯。
石材近销江孜等周边县城,远销日喀则市区。市场的不断拓展,为朗巴石材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朗巴村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2015年,村里勘测出了量大、质优的红土地,并将其用于修缮朗通庄园、扎什伦布寺等一批历史建筑。外加石材产业,当年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2016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大关,朗巴从此成为康马全县副业创收第一村。朗巴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奇迹跨越。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朗巴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不忘帮扶贫困户,带动全乡经济发展。2011-2018年,光产业分红资金,村“两委”就从集体经济中支出60余万元。
此外,又先后拿出30余万元分别用于水渠修建、河道清淤、民房建设和产业扶贫。看着宜居的新村,住着装修的新家,摸着鼓鼓的钱袋子,朗巴人民喜笑颜开。乘着发展的浩荡东风,全村群众精神鼓舞,干劲十足。朗巴村党支部建强了战斗堡垒,成为全村全部工作的“主心骨”,像“磁石”一样把党员和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走向康庄大道。
以树牢意识为先导,让“小转变”撬动“大转型”
转型前的朗巴村集体经济主要靠采石带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发展资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却给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给生态带来严重的破坏。用朗巴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的话来说,就是“靠山吃山穷,靠水吃水尽,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不倒。”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也充分意识到石材开采不是发展经济的长久之计。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最终会导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靠牺牲资源环境支撑快速发展的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于是,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摆在全乡、全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
严峻的形势一次次警示着乡党委、政府和全村人民,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转变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重心的再次转移,成为聚焦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朗巴人民心中开始根深蒂固。
“朗巴村很美、不能变丑,年楚河很净、不能污染,朗通庄园名声很好、不能毁坏。”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朗巴是全村村民的责任。朗巴人民世代在这里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但是,面对日益枯竭的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采石行业的衰退等严峻形势,集体经济的生存、村民的生活、全村的生态等都在倒逼集体经济转型。生态是红线、生活是底线,红线、底线决定着生存的界限。痛定思痛后,乡党委、政府作出决定,带领村“两委”班子对村集体经济作出改革,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支部党员大会,村民大会,乡党委会,一致决定转型村集体经济,将以往依靠采石、采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依靠特色农产品、特色种养加工、生态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齐发力的模式。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村集体经济转型大幕至此拉开。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让“小作坊”成长为“大公司”
2018年11月21日,村集体经济成功实现转型。村集体拿出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了“康马县朗通特色有限公司”。2019年3月份,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通知精神,通过宣传引导,全村95户常住户出资72.63万元,作为公司发展资金,同时公司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发展模式开始运营,辐射带动全乡4个村级组织合作社,500多户农牧民群众。
优势互补建现代企业。朗通特色产业有限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信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全乡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核心,打造出一系列富含“朗通”特色的农产品。“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联合经营模式,让产业链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无缝对接、分工协作、合作经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1+1+1>3”的比较效益。
朗巴村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种植嘎母果日青稞,利用其富含铜、锰、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于同类农作物的优势,打造嘎母果日糌粑品牌。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嘎母果日糌粑在康马、江孜、日喀则等地建立了成熟稳定的销售市场。朗巴村朗通庄园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协玛氆氇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玛氆氇民族扶持项目将于2020年开工建设,一批民族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满参村利用土地富含硒元素的得天独厚优势,将的“天赋异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富含硒元素的穆喆糌粑品牌。今年,已试种出对环境、土壤、日照要求尤为严格,相比普通青稞综合营养成分要高得多黑青稞、黑土豆、高产油菜等特色农产品,富含硒元素的特色农产品被视为同类农产品中的“贵族”,不但好吃,而且富有营养。经权威机构检测认定,每100克穆喆糌粑中就富含13.3微克的硒元素,每100克油菜中富含26.6微克硒元素,成效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少岗村不断优化青稞藏青2000种植结构,保证产量,提高品质,打造本村德瓦朵帝糌粑特色品牌。达修村水资源符合饮用矿泉水标准,且富含锶元素,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公司与达修村“两委”达成协议,整合资金共计53万元,目前已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引进,设备处于调试阶段,预计12月初可以生产销售。同时,公司引进数台机械设备用于菜籽油加工,并组织人员参加机械操作培训,实现菜籽油生产的机械化,生产出的菜籽油杂质少、品质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构建“生产规则”,实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与品质化。公司与全乡4个合作社签订协议,实现产品供给的规模优势与竞争力,要求合作社成员按照统一优质品种、统一基地管理、统一收购标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包装销售、统一品牌宣传的标准进行生产,对成员生产行为实施实时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各合作社通过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确立青稞、油菜等农产品种植、收购、加工、设备农技服务等环节需求,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关系,逐步在产品特色、生产秩序、产业生态、市场销路上建立起比较优势。通过稳固已有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多途径、多场景、多地域实施品牌营销,逐步在全县全市乃至全区范围打造知名快消品牌。
截止目前,公司与各村合作社成功实现订单交易2起,收购青稞2万斤、油菜1万斤,辐射带动全乡500户,为全村群众平均增收300元。今年,朗通庄园、林卡萨巴已实现对外开放,由朗通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短短一个多月,经营收入达到4.5万余元。伴随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朗巴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悄然改变,而在这种变化之中,青稞、油菜也由农牧民们的“温饱粮”变成了“发展粮”“致富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小愿景”变成“大宏图”
有市场,青稞、油菜产业才能有活力。公司下一步将探索“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并与农户实行订单农业,鼓励农户以各项惠农资金、流转土地入股。采取“保底收益+分红+务工收益”方式,带动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让当地农牧民领上了“租金+薪金”的“双工资”,促进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此同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户青稞种植的培训工作,研究青稞种植增值提效的技术,指导农户科学有效种植,改变农牧民群众以往闷头种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开始投入产业市场,从单纯的粮食种植中解放出来,开辟新的致富门路。
公司副董事长达琼说:“现在,每天可榨4000斤油菜籽,1000斤青稞,合作社挣了钱还打算建青稞加工厂,把青稞做成拉面、饼干,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公司成员也纷纷表态,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必将交出新的答卷。从最初从事简单农牧业生产到青稞、油菜粗加工,再到现在的走乡村旅游、三产融合之路,少岗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立足有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联合,不断开疆拓土,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乡村振兴局面,少岗人民在广袤的庄稼地里播撒、收获着希望!
以高质党建为引领,让“小组织”发挥“大作用”
随着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任务期限不断临近,实现贫困人口绝对清零,防止已脱贫群众二次返贫,有了基础还要有支柱支撑,发展多种经营,推动一村一品,培育和推广出一批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实现农牧民收入多元化,全民小康就会更具有可持续性、高质量化。做到可持续脱贫,无论是机制还是产业,人始终是最活跃最能动的核心要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主导,群众是主体,这就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调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培养群众脱贫攻坚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群众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帮助广大群众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为什么雪地美如画,因为一面面党旗映红了它”。县委深入贯彻落实农牧民主题教育“十五个一”要求,确保全县47个村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党的初心、使命根植于每一个党组织和党员的灵魂血脉里,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主题教育是一个阶段性要求,推进发展是一个长期性任务,手入心至,“志”“智”双扶,就一定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
(来源:康马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