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推动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分享和推广临床护理实践成果,推动护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提升护理管理和专业化技术水平,3月20日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举办“第四期最佳护理实践案例分享讨论会”。
护理部执行主任王晓云及部分资深护士长担任点评专家,并邀请医务部主任王若义、干部保健科/老年医学科主任蒋卫东、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永善、新生儿科主治医师闫秋霞、胃肠外科主治医师杨承乾、肾脏内科主治医师李建作为点评嘉宾。护理部副主任朱礼峰主持会议。
干部保健科/老年医学科病区分享了《基于奥马哈理论的护理模式在老年深静脉血栓中的个案护理》,责任护士通过对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龄患者从入院至出院、从医院至家庭的一系列治疗护理难点,通过护理观察,查阅相关资料,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本案例奥马哈理论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护理人员全程参与高龄多病共存患者的全面综合评估,实施护理干预管理,体现了专科护士的价值和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血液净化分享了《一例透析后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案例分析》。对于容量管理的患者,忽然的体位改变,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险性,此案例就是围绕一个透析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来讲述此疾病知识,发生原因、处理过程、临床调查、改善方法、临床效果,最大程度上解决了透析后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跌倒,经临床调查、查阅文献,找到了一项改善透析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方法。案例中采用了“1011原则”,避免了因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跌倒现象。
脊柱外科三病区/胃肠外科二病区通过《一例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灌肠的护理》,对临床护理中使用的灌肠装置进行了改进,在灌肠管前端增加水囊,通过对水囊注水,解决了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和肠造口患者灌肠时灌肠液易返流喷溅的问题,并在灌肠管前端增加刻度,让护士灌肠时一目了然,轻松解决灌肠深度估计不确切的问题。本案例不仅提高了灌肠效果,更增加患者灌肠时的舒适性,提升了病区住院患者满意度。
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区此次分享了两个最佳护理实践案例,其中《一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口术后患儿的护理》,颠覆了以往为患儿佩戴造口袋之前,先用水胶体敷料覆盖患儿刀口处,再将造口袋粘贴在刀口之上的方法,创新性地采用三伏贴联合婴幼儿集尿袋的方式给予患儿造口护理,将三伏贴以胶圈中点为中心贴于患儿造口处。三伏贴周围敷料可根据造口距离刀口及脐部的距离裁剪,保护造口并避开刀口及脐部;三伏贴上自带的胶圈,有效地解决了因患儿造口高度低,大便稀疏易渗漏的问题,同时不影响患儿刀口的换药。本案例解决了造口患儿早期因造口、刀口及脐部距离过近佩戴造口袋后易渗漏,发生刀口感染的问题和造口患儿早期佩戴造口袋后换药难的问题,成本取材方便、成本低、安全性高。《一例皮罗氏序列征患儿的护理》中的患儿,因呼吸困难转入医院,被诊断为皮罗氏序列征。为了给予患儿最佳治疗,通过循证护理方法,改善鼻咽通气管和体位管理护理,解决了患儿气道梗阻和喂养困难的难题,为患儿远期手术争取了时间,同时减轻了家庭负担。
心血管外科一病区带来《一例无创辅助呼吸联合高氧雾化吸入患者的护理体会》的分享,以往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因病情原因往往无法同步进行雾化吸入,该案例通过一种无创呼吸机雾化吸入连接装置,解决了使用无创呼吸机不能兼做雾化吸入的问题,帮助患者在辅助通气的同时,同步完成雾化吸入,精准用药,达到祛痰化痰的目的。护理人员通过细致的临床工作发现问题,运用循证的手段对细节进行改进与创新,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优质护理服务。
本次分享的6例最佳护理实践案例为全院170个案例中筛选而出,采用现场形式进行汇报。在场的医疗及护理专家对每个案例中存在的重点及难点给出了专业性的点评和合理化的建议。到场参会的责任护士也积极互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各专业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也为医护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蒋卫东表示,本次分享会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护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为基础”的先进护理理念,展现了护理团队的创新性思维,希望强有力的护理支持能够助力医院医疗的强力开拓。
王晓云表示,分享案例充分展现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专科学术水平,凝聚着责任护士的用心、动脑。她希望护理人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不断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不断融合医疗护理服务,不断娴熟循证护理手法,进一步擦亮 “匠心暖护”的护理服务品牌,为医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讨论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主会场设在文会学堂,病区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在指定分会场通过远程会诊平台进行观看。40余个分会场同步直播,共700余人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