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春蚕饲养时节,在德昌县茨达镇跃进村的桑树园内,春雨过后的桑树长出的新叶,生机盎然。该村4组村民尤国树正忙着在田地里采摘桑叶。
“去年我家的8亩桑树,养蚕40张,收入在8万元以上,比较满意。”5月29日,尤国树一边劳作一边对笔者说。五年前,他利用自家的8亩荒坡种植了桑树,如今已进入盛产期。笔者在跃进村桑树基地看到,到处是桑农采摘桑叶的身影。
尤国树夫妇返乡前曾在外地打工,卖过小吃、做过工程,发展还不错,在有了一定积蓄后准备回乡创业,去村上办事时,当时的村主任孙仕祥给他们推荐了种植桑树。
“当时我考查了一下,觉得桑树种下去管理也不繁琐,栽桑养蚕非常适合我。”尤国树说,考察回来后就跟妻子商量,把自家的荒坡全部开垦出来栽桑树。
“在发展桑树种植以前,跃进村交通不便、产业滞后。”村干部万里明说,要想增加农户收入,改变全村条件,就必须要发展好产业。于是,村干部就带着村民一起外出学习,寻找适合发展的产业与项目。经过多方对比,决定带领村民们种植桑树。
为了带动村民一起发展蚕桑产业,2015年,该县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实施栽桑养蚕,并对种植的桑树进行统防、统治,蚕茧统一收购;种植上还引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开展农业新机具示范、推广及技能培训,走规模化、标准化、省力化发展之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8组村民范明先说,在党建的引领下,村干部和村民的干劲更足了。如今全村的水泥路通了、道路宽了、房屋美了、环境好了、生活便捷了、产业落地了……
“截至目前,我们村已经种植了桑树811余亩,年产茧5900余张,每户村民可因此增收一万五千元以上。”万里明说。
面对蚕桑这一项既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工程。当地政府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共赢。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园的发展思路,建园区、建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蚕桑产业。
在蚕业发展机制上,加快土地流转,培育龙头企业。全村以培养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流转出土地的农户不仅有了土地流转费,还到桑园来栽桑、除草、施肥、剪枝,务工挣钱,常年在家门口就业,扩宽增收渠道,助力脱贫攻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县蚕茧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以蚕桑为主导产业,对桑园采取租赁、转让、入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桑园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大力推进“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发展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强化农机科技投入,抓安全生产,让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减轻蚕农栽桑养蚕的劳动强度,近年来德昌县农业农村局在农机购置补贴中严格按照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标准,对养蚕农户进行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安全管理,目前德昌养蚕农户有微耕机4219台,旋耕拖拉机12台,切桑机85台,村民曾经享受国家、省农机购置补助资金1166.3万元;农机监理也深入到田间地头、产业基地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兴机富民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将村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降低了劳动强度,进一步助推农民增收。
跃进村只是德昌县蚕桑生产的一个亮点缩影。目前,德昌县共有养蚕户11000多户,现有桑园65100余亩,2019年全县蚕业产值1.75亿元,养蚕户户均收入达17000元以上,为德昌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源支撑。
在这里,蚕桑产业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青山绿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们高兴地说:“‘蚕宝宝’变成了‘金宝宝’,是一片片桑叶让我们走上富裕之路。”(邝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