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收到编辑部回复,我半月前提交的一篇英文综述无需外审,无需修回,直接接收。第一次写SCI综述,牛刀小试即有所收获,小有得意,特将一些体会与各位战友分享:

第一,在校研究生发表英文综述的可能性:

当初我宣布要写一篇英文综述的时候,数位同学先后建议我放弃。他们的依据是老外的综述都是相关领域的大佬才能写的,而且多是约稿。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我通过阅读专业领域内所有杂志的稿约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杂志才要求必须是约稿的综述才能发表。其它的杂志多数是约稿与自我推荐两种方式并存。

第二,写综述的意义:

目前仅凭一篇英文综述,在国内几乎所有院校都是达不到博士毕业要求的。综述的书写,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锻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文献的收集,文献论点的提炼,文章的书写甚至也包括SCI在线投稿系统的了解以及与杂志编辑部之间的e-mail交流。为以后英文论著的发表积累一些经验。写一篇英文综述,所需要阅读的文献不下百篇,本人第一个感觉就是综述写完之后,阅读英文文献的效率明显提高,夸张一点的话,还真有一种一目十行,行云流水的感觉。另外,通过系统的文献阅读,对自己在研课题的既往研究经过,目前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向会有一个更好的把握。综述其实是自己课题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当然要切记,发表综述不能以泄露自己课题的新颖性为代价!

第三,综述写作的技巧:

一篇高质量的综述,其实不是单纯看文献就能写出来的。文献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寻找写综述的观点。恰恰相反,是我们已经有了观点,需要通过阅读文献来支持它,完善它,否定它,或是通过类似观点文献的缺失,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新颖性!观点形成之后,综述未写之前,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更加有的放矢地检索文献,阅读文献。那么这些观点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很明确:实践!本人是一名全日制临床型博士生,第一年跟随导师在临床上整整摔爬滚打了一年,并有幸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课题方面除了阅读了一些文献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在临床工作以及参加学术会议过程中我就发现,在我的课题研究领域,有若干观点或是未达成统一共识,或是观点完全相反,或者根本就是被完全忽略! 脱离临床以后,通过阅读文献,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推断。一篇综述也就瓜熟蒂落了!

PS:今晨再次收到MDLinx 的通知,他们已经将小生的这篇初出茅庐之作为Featured article进行推荐。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老外的认可,甚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