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琼新村委会卜世昌村村民王开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精准帮扶,他家于2016年12月底脱贫。为了帮助他走上小康路,当地党委政府先后投入16000元购买2头牛帮助他发展养殖业。在帮扶责任人的鼓励引导下,王开明又自筹资金购买了2头黄牛母牛一起饲养。除了已出售的17头出栏公牛外,经过四五年养殖发展,如今存栏大小黄牛已达70多头。(记者 钟起的 通讯员 许晶亮 蔡发信/文 讯员 龙泉/图)
尝试养牛
他挖到了 第一桶“牛金”
近日,在卜世昌村橡胶树林外的草坡上,记者见到了正在看守牛群的王开明。此时,他正用草帽扇着风,不时地用衣角擦拭额头上的汗水,“1头、2头、3头……”看到心爱的牛,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王开明介绍,他家有11亩田地,以前靠种植庄稼和瓜菜维持生计。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他产生了养牛的想法,“刚开始养牛,思想上还是有点顾虑,主要是因为不懂养殖技术,总担心养不好。”
“没事,你只管大胆做,其他事包在我们身上。”关键时刻,海口市公安局琼山分局帮扶责任人马尚伟向他伸出了援手,想方设法找来镇里的养牛能手“手把手”传经送宝。此外,为了帮助王开明解决养牛技术难题,甲子镇委镇政府不仅邀请农技专家前来“把脉问诊”下“药方”,还组织王开明和其他养牛户一起,到养牛基地考察学习取经。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王开明养牛的干劲越来越足。此外,他还不断学习,通过观看扶贫致富电视夜校节目等方式不断学习养牛知识。
精准帮扶
从2头牛起步 不到一年脱贫
王开明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经精准帮扶,他家于2016年12月底脱贫。
为了帮助王开明早日摘下“贫帽子”快步走上致富路,2016年8—10月,甲子镇委镇政府先后投入16000元购买2头牛给王开明饲养帮助他发展养殖业。在党委政府支持帮助和帮扶责任人鼓励引导下,王开明打消了顾虑鼓起了勇气,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购买了2头黄牛母牛一起饲养。
“2头是养,4头也是一样养,多2头也花不了多少功夫,先试一试再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开明养的牛长势良好,母牛还产了3头牛犊。
2017年8月,王开明家将已可以出栏的2头公牛出售,挖到了第一桶“牛金”收入8700元。
尝到养牛甜头后,王开明从中看到了奔头,他的干劲更足了。
扩大规模
黄牛存栏量达到70多头
“我每天从早上6点钟把牛放出去,让它们到草坡上去吃野草,下午大概6、7点钟把它们牵回来。”“我养殖的是海南黄牛,因为海南黄牛适应能力强,耐粗饲,放牧性能好,繁殖快,效益好,一般一年就可以出栏。”王开明自豪地说。
从2头牛发展到70多头牛,有什么秘诀?王开明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加大投入力度,滚动发展。此外,还要勤俭持家。我家每年的收入除了必要的开支外,其余的钱都投入到了养牛当中。”
如何加大投入滚动发展?王开明说,把种牛以外的公牛出售后再购入母牛,然后让母牛产仔。经过科学养殖,王开明养的母牛基本是1年产1头牛犊,而母牛产后约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发情交配。通过不断投入滚动发展,王开明家养殖的牛成倍地滚动发展。“王开明把他出售的公牛收入基本上都投入到购买黄牛母牛中去了。几年来,他基本上是只卖公牛不卖母牛,留着母牛产仔发展。王开明家也养殖本地山羊,为了扩大养牛产业,他把出售本地山羊的大部份收入也投入到了养牛当中去。”帮扶责任人马尚伟说。
对于坚持勤俭持家,王开明有自己的见解,“少开支多投入”,采取“短、平、快”的养羊产业助推“长效主导”的养牛产业方式来促进发展。
不忘初心
养牛大户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下,王开明家除了养牛外,又种植了11亩的水稻、瓜菜,还养殖了40多头本地黑山羊。此外,王开明的儿子王俊书在三亚打工,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甲子镇委书记黄广龙介绍,2017—2019年,镇委镇政府为了扶持王开明进一步发展养殖业,先后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帮助其申请了贷款40000元。经科学养殖发展,王开明养牛产业取得较好效益,所借贷的扶贫小额贷款已全部按时还清。
如今,王开明已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动下,琼新村民委员会的不少村民也走上了致富“快车道”。“村里的人看到他养牛成功了,都想向他取经,每次他都耐心地传授养牛技术并分享养牛经验。”琼新村脱贫攻坚中队中队长王业勤说,现在很多村民都跟着王开明取经学习养牛,多的养三四十头,少的也养一两头。“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王开明看来,乡里村里的人都是亲戚,不仅自己要劳动致富,而且要带动亲戚们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