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早晨7点,天还未全亮,叶江已打开牛棚大门,给62头肉牛添草喂料。两年多前还在省外“漂泊”的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竟能成为村里有名的养牛大户。
叶江是关岭自治县普利乡东关村村民,今年40岁的他,从2013年返乡创业开始至今,一直从事肉牛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18头发展到如今的62头。“养牛并不轻松,前些日子有头母牛刚下崽,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它身上,就怕养不好。”叶江告诉记者,养牛虽然辛苦,但回报也不少,“我去年卖了6头牛,平均一头牛获得利润3200元。”
这样的收入在几年前根本不能想象。“以前就种了几亩玉米,一年收入才几千元。”2006年,为了增加收入,刚退伍的叶江便外出打工,到了2013年因为挂念家中的老人,叶江才决定回家。“刚回家就赶上农闲,不知道能做点啥,很迷茫。”叶江说,恰好当时乡里开始引导当地农户养牛,听说养牛很赚钱,叶江便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再借助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的20余万元项目资金,修建了标准养牛圈舍,开始饲养肉牛。“从架子牛买进到精心育肥,乡里的技术指导员经常过来,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都能问。”叶江说。
为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农村发展产业的风向标作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普利乡党委积极整合县乡各级帮扶资源,帮扶农村致富带头人壮大产业规模,在群众中积极营造发展致富的导向。并采取“1+n”精准扶贫模式,明确致富带头人帮扶不少于2户以上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在此政策的基础上,叶江主动成立合作社,带动65户群众种植牧草150亩、40户群众饲养肉牛386头、53户群众养鸡2600羽,群众平均年收入可增加近3万元。
“以前想养牛,没有30万元,成不了规模,赚不了钱,现在我只花了3万元,就建起了200平方米的养殖场,并且还有20头受孕母牛,等到明年,我最少可赚10万元。”说起养牛,普利乡月霞村村民王金刚很是兴奋,“我修牛圈花了11万元,项目就补助了8万元,母牛由鸿龙公司免费提供不花一分钱,牧草畜牧部门免费给种子、给肥料,自己种草养牛,成本就3万元。”王金刚的牛舍白墙灰瓦,和住房没什么区别。进入圈内,闻不到异味,为了让牛住得“舒服”,他每天得打扫3次卫生,牛粪挑到地里作为种草的有机肥。凭借王金刚的经验和干劲,他把赫赫有名的“关岭牛”养得毛光水滑。
王金刚所说的鸿龙公司建于普利乡月霞村,是“贵州省2014年能繁母牛繁殖场建设项目”和我市兴建的三个“千头牛场”之一。依托龙头企业,普利乡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引导农户向公司借养能繁母牛,实行“六统一分二次获利”的利益链接模式,即实行统一规划、供种、技术、质量、收购、销售和分户养殖;其中“二次获利”的第一次收益为农户借养能繁母牛,六年内产下的牛犊,公司以每公斤30元的保底价收购,第二次收益为农户交售给公司的育肥牛,公司育肥销售后农户可获得每头500元的红利。有效解决了群众缺思路、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