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我还没有从梦乡里回来,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
我一按接听键,在某高校任教的同学张教授气呼呼的声音传来:“喂,起了吗?”
我说:“没呢,咋了?”
他情绪激动地说:“唉呀,俺家这熊孩子可把我气坏了!”
听着张教授的诉说,我慢慢理出了事情的经过:
昨天下午,张教授像往常一样,把正上初二的儿子从学校接回家,吃过晚饭,便催儿子去写作业,儿子说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已在学校写完了,张教授说那就把我给你买的卷子再写两套吧,儿子说我玩会儿游戏再写吧,在得到张教授的同意后,儿子拿着手机进了自己的房间,并随手把房门反锁上了。
一个小时后,张教授敲儿子的房门,要求儿子停止玩耍出来写卷子,儿子回答说稍等一会儿,张教授压着心里的不快,等了10分钟,然后又敲门催儿子出来写卷子,儿子说再等一会儿,张教授开始生气了,大声说不行,现在就出来!然后继续敲门,谁知任凭张教授的敲门声愈来愈急,儿子却再也不吭声了。
张教授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脚把门跺开了,低吼着“我让你不开门,我让你不开门”,冲向孩子,照儿子头上扇了两巴掌。
令张教授想不到的是,这个以往比较听话的儿子却在突然间发怒了,把手机往桌子上一扔,忽的从椅子上站起身来,一抬手把张教授推了个趔趄。
所幸张教授的夫人及时从卧室里出来,阻止了父子二人的冲突。当夜,全家弥漫着浓浓的冷战气氛。
第二天一早,张教授想着上午给儿子预约的地理课,强压着心头的怒火,起来做好早餐,又去推儿子的房门,却发现昨晚被自己踹开的房门又被儿子用书柜堵上了,根本推不开,喊儿子子起床,儿子也不搭理。
张教授强压下去的心头火再次燃起,但想起昨晚父子二人的对峙,想想儿子比自己高半头的身材,终于按捺下再次踹门的冲动,从家甩门而出,跑到了学校办公室,一个人生起了闷气,后来憋不住又给我打了电话。
我思考了一下,问了张教授几个问题:
第一,孩子家庭作业是不是真的完成了?张教授说确实完成了,孩子让他检查了。
第二,孩子开始玩游戏前,你是否和孩子约定了玩游戏的时长?张教授说没有。
第三,你一系列的暴怒如大声敲门、踹门、吼叫、扇巴掌等,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张教授说没有,不但没有,反而起了反作用,孩子不但没有写卷子,连第二天的培训班也不上了。
三个问题问了之后,我感觉张教授的情绪明显缓和了下来,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做法有问题了。
我趁机结合近期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给张教授讲了四个道理:
一是不要试图成为孩子的主宰,要做好他的参谋和后勤部长。
《道德经》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功而不自傲,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主宰和掌控,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作为父母,我们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生下了这个孩子,我们有责任养育他,但却没有权利去主宰他,因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生长规律,孩子也一样,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父母的复制品。
有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处处包办,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想要控制孩子的思想,操纵孩子的行动,主宰孩子的一切,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发展。特别是像张教授这样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或精英人士,总认为自己的学业和地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孩子只要复制自己的经验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就能取得成功。
但他们很少或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不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粗暴地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强迫孩子服从父母的安排,加班加点完成各种作业,赶场似的去上各种培训班。
这种做法,在孩子上初中之前往往能够奏效,因为这时候孩子还小,既缺乏自主意识,也没有反抗的能力,可一旦到了中学阶段,有些孩子便会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有些家长不懂,把这种情况归之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其实不是青春期才逆反,而是孩子一直想逆反,只不过以前没有能力而已。
当然,也有的孩子一直都很顺从家长,任由家长摆布,但这些孩子成年之后,通常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一些所谓的妈宝男、啃老族,基本上都是小时候父母干预过多的结果。
所以正确的方法是遵循自然规律,不强作为,不做孩子的主宰,而是做孩子的参谋和后勤部长,从旁辅助引导,给他提供种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按照自己内心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原动力去发展。
父母当如天地,提供空气、阳光和雨露,孩子如田里的庄稼,他是麦子,就让他长成麦子,他是稻谷,就让他长成稻谷,他是玉米,就让他长成玉米。
二是要遵循自然,学习要劳逸结合,不要打疲劳战。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
少说话符合自然之道。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狂风暴雨是谁兴作的呢?是天地。天地的行为尚且不能长久,又何况是人呢?
我加上一句,又何况孩子呢?!
张弛有度符合自然之道,孩子的学习尤其如此。很多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想让孩子从早到晚都处于学习状态,孩子在学校学习,到家了还要写作业,家庭作业写完了还要加点料,周末还要补课,放假了还要上辅导班,这样紧张的节奏,不要说孩子,让大人回炉再去上学,能受得了吗?
具体到张教授的儿子,人家在学校已经学了一星期,并且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把家庭作业完成了,周末晚上想要放松一下,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为啥还要让人家再写两套卷子?为啥孩子才玩了一会儿就叫停他?
为什么非要让孩子打车轮战、疲劳战呢?
三是要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基础上,《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进一步提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在自然的环境中各自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自然发展。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长之”,让万物生长,“育之”,长成的意思。“亭”原意指路边供人休息的建筑物,“亭之”有遮挡、养育之意,“毒之”的“毒”通“督”,有督导之意。“养之”,养育之意。“覆之”的“覆”,就像母鸡覆盖小鸡一样,有保护之意。
引申到家庭教育上,父母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就是养育他成长,帮助他、督促他,保护他,为他遮风挡雨,引导他自然地成长。
父母生育了孩子,但只是生育了他的身体,他的灵魂却是独立存在的,这个独立的灵魂有他自己的使命。神奇的造化让孩子借助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是让我们养育他、陪伴他、照顾他、帮助他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是要让我们主宰他。
我们要掌握和孩子相处的尺度和方法,既不能放纵,也不能过多干涉。就拿张教授的儿子玩游戏这件事来说,孩子在学习之余,适当地玩一会儿手机游戏,是放松的一种方式,家长不应该绝对禁止,但在孩子开始玩之前,双方可以就玩游戏的时间做个约定。当然,在约定的时候,家长和孩子要平等协商,要允许孩子讨价还价,不能搞一言堂,让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家长的充分尊重。
一般情况下,经过这样平等的约定,时间到了之后,孩子要么主动结束,要么家长去提醒时,孩子的抵触情绪会少很多,如果孩子意犹未尽,或者正好一局游戏还没有结束,家长也不妨大度一些,再给孩子延长几分钟,这样孩子会觉得家长不但理解他,而且不会跟他斤斤计较。
如果遇到极端的情况,约定的时间到了,孩子仍然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拖着不交手机,或者不停止游戏,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发火,老子说过另外一句话:“柔弱胜刚强。”要温柔而坚定地对孩子说:请你遵守承诺,我等着你。
我家夫人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有一次我女儿就是这样,约定的时间到了,却耍赖死活不交手机,也不说要延长多长时间,房间反锁着,谁也进不去,我夫人就干脆搬个椅子放在门口,对女儿说:好,你玩吧,我坐在门口等着你,你玩到半夜我就等到半夜,你玩到天亮我就等到天亮。
每个人都有良知,孩子也是如此,女儿知道她妈妈就在门口等着她,玩着玩着心里就有了负担,开始心疼起妈妈了,坚持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打开房门出来了。
如果你非要和孩子玩硬的,隔着一个反锁的房门,你除了说几句狠话或者像张教授一样把门踹开之外,还能做什么?
四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永远接纳一个不完美的孩子。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意思是说,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诚信了。
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家长都是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好,比自己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是可以像圣人一样没有私心的。
但是,你是否能够像圣人一样,始终如一地善待自己的孩子呢?你是否能够像圣人一样,始终如一地信任自己的孩子呢?
你是否能够始终做到在孩子成绩好的时候表扬他、在孩子成绩差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鼓励他帮他分析原因呢?
你是否能够做到在孩子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还能一如既往地接纳他、善待他、信任他、爱护他吗?
我的一个兄弟前天对我说,他儿子在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非常认真地问他:“爸爸,你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我的学习成绩?”
兄弟说,儿子这一问让他愣住了,他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沉思一会儿之后,对儿子说:儿子,不管你成绩好坏,爸爸都爱你,但正因为爱你,所以爸爸希望你把学习成绩搞好,因为这关系到你的将来。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小一块长大的两个小伙伴,这里姑且叫他们小明和小亮,两人的家庭条件、家庭背景都非常相似,有一天,两个人各自回家向自己的爸爸问了类似的问题,两个爸爸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我们来看下面这两段对话:
小明:爸爸,学习成绩很重要吗?
小明爸:当然,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
小明:那么一旦学习成绩很差,是不是一个人就不可救药了。
小明爸:那当然。
小明:如果我的成绩很差,你会怎么办?
小明爸:怎么办?嘿,小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老子非揍扁你不可!
小亮:爸爸,学习成绩很重要吗?
小亮爸:当然重要,学习成绩的好坏和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小亮:如果一个人学习成绩很差,是不是就不可救药了呢?
小亮爸:当然不是,因为学习状态有起伏,一时学习差不代表会一直差,一直学习差也不代表各方面都差。
小亮:那如果我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你会怎么样?
小亮爸:我的乖,不要担心,只要你尽力了,爸爸相信你不会一直差下去的,无论怎样,你都是爸爸的好儿子。
小明听了爸爸的话后,心里开始有了阴影,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偶尔成绩考得差,要么瞒着家长,要么撒谎,跟家长交流越来越少,后来就和校内外的小混混们混在了一起,直到有一天,走上了邪路,触犯了法律,被送进了监狱。
小亮听了爸爸的话后,对学习没有了畏惧心理,即使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会主动和家长沟通,让父母帮忙分析原因,在父母的鼓励下,小亮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后来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
爱孩子,就要以孩子心为心,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学会和孩子同频共振,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一味地给庄稼施肥可能会把庄稼烧死,过度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样会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道德经》第17章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诫统治者对百姓要做到不言而教,无为而治。第一等境界的统治者,让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等境界的统治者,百姓愿意亲近他、赞誉他。第三等境界的统治者,百姓敬畏他害怕他。最末等的统治者,因为威望不足,百姓敢于侮辱他。
这四个境界用到家庭教育上也同样适用。
我问张教授,你觉得你属于哪个境界?张教授想了想说,我觉得这四个境界我都经历过,儿子上幼儿园之前,不知道我是在教育他,这叫不知有之,上小学一二年级之前,儿子觉得我说什么都对,这叫亲而誉之,上初中之前,孩子对我敬畏有加,这叫畏之,现在他对我的教育不认同、不接受,甚至敢于反抗,我说不过、打不得,内心充满无力感和羞辱感,这岂不就是“辱之”嘛。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意思是说:想要把天下拿过来,强行治理,我看这样是不可能如愿的。天下是神圣的存在,不可以强行取得。强取的人都失败了,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
我把这句话修改一下:
父母欲代孩子而强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兽,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