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正是水稻生长旺季,从四川渠县三汇镇白蜡社区、汇东社区绵延至联合村,满眼翠绿,一眼望不到头。
“蒲哥儿,忙完这茬,我们就先回屋头吃饭了哦。”
在田间忙碌的蒲俊铭伸直腰,露出一张干瘦黝黑的脸,一边对工人说“要得”,一边加快了手上的动作,操作机械打药。这700亩农田全是蒲俊铭一人承包的。回屋途中,接连不断的租借农机的电话打来。他说:“几台打药机器全租出去了,看来还得再购进。”
冬天油菜,夏日水稻,间歇轮作蔬菜,农机轰隆作响。依靠着干劲和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这片蒲俊铭正播洒汗水的土地,见证着他从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一方致富带头人的“传奇”。
因病致贫国家帮 扶贫款创业养出“金猪仔”
“你中午回来吃午饭不,我开车来接你。”农忙时节的一个平常日,蒲俊铭打电话询问去邻村指导农机操作的妻子的午饭安排。到邻村这段开车只需10分钟的路程,未买车前,走路得要40分钟。如今,蒲俊铭这间3层农家小屋的院坝内,新轿车停放在一角。堂屋里,2台双开门冰箱和大冰柜十分显眼,满满的物资透露出这家人生活的富足。
这样的日子,对于几年前的蒲俊铭来说,是难以想象的。“80后”的蒲俊铭是家中老大,他17岁就像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辗转重庆、福建、浙江、广东多地,勤劳肯干始终是他的立身之本。
2017年,蒲俊铭突然被医院诊断出肝重症,加之长年体力劳动造成的腰椎间盘突出等旧疾,他的打工生涯被迫停滞,多年攒下的积蓄也消耗殆尽。他只得回到家乡渠县养病,同时也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养病的一年时间里,国家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大大缓解了医疗费用带来的负担,各级帮扶干部常来走访慰问,蒲俊铭得以喘息。他也意识到,不能光靠党和政府的政策来养活自己。
由于已经不能再干重活,上手相对容易又有蛋肉双重效益的养鸡,是蒲俊铭想到的第一个办法。于是,他买来500只鸡苗进行养殖,但这首批鸡苗却因没有规模化养殖经验,在一场鸡瘟后,只得百余只鸡成功出栏。
就在蒲俊铭陷入愁闷之时,驻村帮扶干部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对接农技站专家精讲技术,并积极落实产业扶持资金,养鸡逐渐走上正轨,最高年出栏量达1500只。
为增加收入,蒲俊铭开始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子。买来试水的小猪,因猪瘟,前后折了几万元。越挫越勇的蒲俊铭向村内养殖大户悉心请教,帮扶干部一边鼓励他,一边忙活落实各项政策。2019年,蒲俊铭再次购入40头小猪。靠着扎实的生物防治防控技术,这批猪在2020年猪瘟疫情幸存下来。“卖的时候有100多头嘞,能卖上30元一斤。”这也让蒲俊铭赚得回乡后的第一桶金。
帮扶培训班练就“新农人” 紧跟国家政策瞄准农业“新蓝海”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帮扶工作更多由“输血式”变“造血式”,职业培训、养殖、农管等各式各样技术培训班在渠县遍地开花。这让只有打工经验的蒲俊铭十分欣喜。
在成都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在重庆城口学腊肉熏制,还有果树嫁接、动物养殖、农机操作……“课堂讲理论,到基地实训,包吃包住,党和政府的政策实在是好!”蒲俊铭多次被评为培训班优秀学员。
在这一过程中,蒲俊铭结识到不少新农人好友,常一起交流经验,也愈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看到了农业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从家中的1亩地起步,蒲俊铭发展起200亩粮油产业,“国家对粮油产业有补贴,还发放免费的种子和肥料。我承包的规模不算大,管理上精细,产量高,第一年就有了不错的收获。”
渠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基地多,人手显得十分有限。蒲俊铭要想扩规模,必须解决这一难题。培训班上课时,老师的一句“机械化”点醒了他。“农业看天吃饭,翻地、播种、收割就得看季节到了的关键几天。我们这是丘陵地带,至少也要实现半机械化才行。”
贷款买入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凭借一股钻研劲,蒲俊铭成了全能农机手,各种技术证书铺满地,流转的土地慢慢地扩大到700亩,向一名新型农业经理人转变。
一年一季水稻、一季油菜和麦子、两季玉米,还套种有大豆,间作豌豆尖等各类蔬菜,一年间,土地一点不“荒”。蒲俊铭说:“农业就得多尝试,无论是品类、品种和种植技术。今年我们新种了50亩高粱,看收益再决定是否要扩大规模。”
做强深加工共富一方人 把平凡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苹果削好了,快进屋吃!”对于这个年近四旬回乡养病的儿子,蒲母曾经一度担忧。“你看他现在都很瘦,刚回时脸色‘卡白’,没一点血色,走路都要喘气。见天要用药,一天几百,娃儿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哪里能想到能有现在这么好的发展。”
对于刚回乡的苦楚,蒲俊铭早已释然,“现在包里总有两沓钱。”去年,蒲俊铭承包地总产值达到了百万元。
日子越过越红火,原先只有木头饭桌的客厅,被蒲俊铭购置的新家电占得满满当当,农闲时,一家人开上小汽车,四处悠然玩耍。利用起垄机、播种机等七八台农机,为附近农户提供代耕、代收服务,一年也有5万元的收入。
“为了让大女儿考上大学,补课费花了好几万元。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普通农民哪里能接触到这么多知识和资源,让我们有机会给后代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条件。” 蒲俊铭把自己的农业公司取名为“家合康农”,寄予了美好期望。去年,他家迎来了新生命,一家人生活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对于未来,蒲俊铭目标清晰——建库房和工厂,做深加工。“一亩谷子卖得到500元算多的,加工后,一亩产值能上千元。基地里常年请了6到15个帮工,一年工资支出超16万元。建好工厂,既方便周围农民打谷子,赚点加工费,还能吸纳更多人就业。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把生活过得更有滋味!” (戴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