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特色、课程建设的经验、实践效果及推广示范作用一、课程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时代感非常强的一门各行各业均要求掌握的操作技术基础课,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受到了国家、企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已超出了一门基础课的范围,它已成为我校各专业所设置课程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也是一门主干基础课程。该课程侧重于应用计算机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其课程特点是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其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二、课程建设情况(一)、教学设施建设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多年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设施的完善和优化,现已建设成校园网,配置了Web、VOD视频点播、OA(办公自动化)、FTP等多台服务器。主干网络采用1000M光纤到楼栋,100M到桌面;拥有课程专用双向多媒体网络机房5个,配置计算机300余台;多媒体教室13个。能满足对外资源服务和校内教学的需要。校园网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表、习题与测试等都挂在校园网上,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答疑与辅导,资料的查找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

、实验人员配备情况。我们课程组的每一个教师,都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和参加者,都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完全胜任学生的实验、实训指导工作。他们热爱教育工作,舍得为学生付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实践指导书籍。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我们在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二)、教学管理为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计算机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教学管理上进行了:1、教学环节管理(1)、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计算机教研室主任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并报教务处审批。教学计划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因材施教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并认真落实和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2)、教学过程的管理要求任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相关课程的内容,了解和熟悉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经常和班主任保持联系;认真填写教学日志,做到“五统一”。教师上课,必须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2、教学质量管理(1)、把好各教学环节的质量关。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严格把好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关,统筹安排好课堂讲授、上机操作、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加强教学检查期初检查,开学初对教学文件、教案、教学授课计划等进行检查,保证教学质量。期末教学检查。主要对本学期的教案、试卷批阅等进行检查,保证教学和学生成绩评定的合理性。不定期检查。主要由教学管理人员组织检查性听课,教学督导员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与学和教学管理有关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定期检查。检查方式主要包括听课、问卷、调查或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交流经验,肯定成绩,表扬先进,找出存在问题和制订改进措施。3、成绩考核我们在考试考核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重点是按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我们分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二部分考核。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各占50%;该课程考核方法,明显地加重了实践能力的份量,并将考核的内容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把握了本课程的发展方向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四)、教学效果1、主要教学环节质量(1)、辅导课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合理比例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或研究性的习题课,深受学生的欢迎。(2)、作业、习题、实验报告、总结等情况。绝大多数教师能够通过认真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高。批改作业量达90%。(3)、考试情况。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完备的试题库。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为保持教学改革的整体性,延伸自主学习的渠道,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真正实现教育目的,近年来我们还进行了考试方法的改革:第一、注重平时考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改进期末考试,检验自主学习效果。考试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第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发展。第三,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四,有利于考风的改善。2、讲课质量(1)、课程讲授效率。能够在规定的学时内顺利完成全部教学要求。(2)、讲课质量。90%的教师的讲课有启发性,创造性,有深度。一方面,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上出现了“两高”、“两转变”的现象。“两高”即学生到课率高、听课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高;“两转变”即由原来对这门课不想听(想方设法逃课)转变为乐意听;由原来的“假听”(课上读其他书、做其他事)转变为“真听”(神情专注侧耳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性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心理水平的提高。优秀学生有进一步发展和钻研的空间。(3)、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教师们能够认真、充分、规范地备课,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三、实践效果与推广(一)、以“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先进的主流技术的介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我们遵循“以传统知识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背景”的原则,加强介绍一些新的计算机外部设备知识,便于学生能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讲练结合式、讨论启发式、现场演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有机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了一起,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二)、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企业对员工的标准作为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研究并确定职业标准、人才定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质量考核体系,让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形成“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四)、由于本教学模式和方法效果明显,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相关专业课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附录1:课程实验指导书附录2:优秀课件制作获奖证书附录3:校企合作协议书附录4:公开发表的教学方法研讨论文附录5:课程考核方案附录6:微机室、网络中心、电教室实物图片 附录7:教学相关文件(教学计划、电子教案、课件等) 附录8:课改相关文件 附录: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及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办公自动 化等的操作。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键盘操作。 2、熟练掌握五笔字型输入法 3、掌握Windows 操作系统的使用。

4、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中的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 5、了解因特网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课题一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危害、症状以及病毒的预防和清除。 课题二 键盘操作 1、掌握计算机键盘的构成和功能。 2、熟练掌握键盘操作姿势和指法。 课题三 汉字输入 1、了解汉字的拼音输入法、区位输入法。 2、熟练掌握汉字的五笔字型输入法。 课题四 Windows 操作系统的使用 1、了解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2、掌握Windows 的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3、了解Windows 操作系统的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课题五 文字输入系统的操作 1、熟练掌握文件的建立、编辑、格式设置。 2、熟练掌握表格的制作方法。 3、掌握图片和艺术字的制作。 4、了解公式的制作方法。 课题六 电子表格系统的操作 1、了解软件的工作界面、功能菜单的作用。 2、掌握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建立、编辑以及格式的设置方法。 3、掌握工作表中的数据计算、函数的使用方法。 4、了解数据清单的操作步骤。

课题七 幻灯片制作和使用 1、了解软件的工作界面。 2、掌握演示文件的建立和编辑。 3、掌握演示文件的播放操作步骤。 课题八 因特网的介绍 1、基础知识:了解网络的硬件、软件的组成,网络的结构、功能等。 2、互联网知识;了解互联网的发展,认识互联网对现代化生活的意义,学会使用互联网进 行信息的处理。 (二)实践教学 1、实验 实验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实验项目和要求如下: 2、课程设计 要求设备、器具 上机练习一键盘操作练习 586 微机 上机练习二英文字母练习 上机练习三汉字输入练习 上机练习四Windows 操作练习 上机练习五文字处理系统操作 上机练习六电子表格处理系统操作 上机练习七幻灯片处理系统操作 上机练习八Internet 操作 目的要求:考查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题目类型:综合题 设计内容:(二份大作业) 文字处理系统、电子表格处理系统 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二周,文字处理系统一周,电子表格处理系统一周 三、学时分配表 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68 课程设计(含综合实践):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3434 68 四、说明 (一)本大纲的特点 本大纲根据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制订。

是本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特点是范 围广,内容多,实践性强。 (二)教学法建议等内容 1、本课程实践性强,实验学时应保证,充分利用。 2、尽可能应用电化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习效率。 3、若实际教学时数多于大纲时数时,应考虑增加实验时数。 4、由于计算机软件发展迅速,应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