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行,曾经也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夏花一样绚烂的年纪踏进中行,在每一天迎接客户的微笑里,在每一次娴熟的柜台操作中,在每一笔争分夺秒的交易里,在每一份认真审核的卷宗上,在每一个完善的营销方案里,在每一次与同业激烈的较量上,在每一批及时配送的物资里,在每一个创新研发的产品里,在每一批投产一线的系统上......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为中行的事业付出着自己的“芳华”。
今天,复兴壹号就带你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认识,那些陪伴木棉花走过青春的中行人,一起去追忆,中行人的“芳华”,你都献给了谁?
北京东城东安门支行对公柜员
杨京敏
“把最美的时光献给最热爱的事业是一种幸福。”
坚守,源于最初的热爱。
杨京敏,1982年入行,在中行工作已经整整35年。35年对于许多年轻员工来说,比自己的岁数还要大。但杨姐却扎根基层,在小小的三尺柜台上,一干就是35年,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中行。
工作中的杨京敏
在一线柜台,像杨京敏这样高龄的业务人员已经很少见了。她本可以年龄大为由,向单位争取一些照顾,尽可能让自己舒服一点。但杨姐从没跟支行提过任何要求,踏踏实实扎根在柜台一线,将自己全部的能量都奉献给了工作岗位。2016年年末,在上报年终决算加班人员时,网点考虑到杨姐即将退休了,这么辛苦的加班工作就不安排她参加了,但杨姐却说,35年的职业生涯每一年都有年终决算的记忆,最后一年不能少。眼看退休的日子就到了,可杨姐一点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季末对账她比谁都上心,不厌其烦地给客户一遍遍打电话、发信息。直到最后一天对账完成了,才让支行把自己在各个系统的操作号注销。
随着年龄增大,老花镜成为了杨京敏
工作离不开的物件
专业,永远在路上。
作为一名资深的对公柜台业务人员,杨姐始终保持着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新业务操作的学习热情。即便是临近退休,她依然把自己当作年轻人一样,努力汲取营养,提升专业知识。
杨京敏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录了
每次学习培训的详细内容
培训教室、党员之家,午休时、送款后,常常能看到杨姐学习文件、钻研业务、苦练技能的身影。系统升级、新业务上线,杨姐更是带头学习、刨根问底。在岗最后一年里,杨姐不仅完成了所有岗位业务考试,而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她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录了每次学习培训的详细内容。同事们常常开玩笑,说杨姐马上就退休了,学那么多也用不上,总不能回家还办业务吧。但杨姐却说,自己在这个岗位工作了这么多年,知识不断更新,政策也时有变化,趁着还能学习的时候多学习,不能糊里糊涂地退下来。杨姐的专业素养也为她赢得了良好的客户口碑。无论是人民币外债保证金账户增资业务,还是内设机构专户取现,杨姐在细心为客户答疑解惑的同时,还能以最高的效率梳理涉及的流程,沟通相关条线,尽可能为客户节省时间,做到业务合规、客户满意。
杨京敏在贴心、从容地处理业务
榜样,感动身边人。
临别之际,东安门支行的同事们和老客户发自内心的舍不得这位爱岗敬业、热情周到的大姐。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现着中行人的匠心品质,从自身做起努力打造中国银行的市场口碑。
客户和同事为杨京敏写下的临别祝福
临近退休的日子里,杨姐担心时间紧张,交接工作做得不完善影响工作进度和客户服务,她的休假一拖再拖,只想着认真梳理与同事们交接工作的步骤和要点,事无巨细地交代每项工作的细节,保证接替工作的同事能够清楚明白地知晓业务的来龙去脉。虽然办理业务的权限都没有了,但她还是愿意为大家打印回单、流水,整理信件交换,尽自己所能加快客户办理业务的进度,减轻柜台同事的工作压力。面对大家的感谢与感动,杨姐不好意思地说,自己虽然各种操作权限都没有了,但是能帮同事和客户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好的。
临近退休的日子,杨京敏仍然为工作忙碌着
在中行奋斗的日子里,在最基层却最忙碌的岗位上,杨京敏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用扎实全面的业务素养和全身心的专注投入诠释了对职业的尊重和对岗位的热爱。三十五载,她将平凡的岗位做得不平淡,将漫长的时间谱成一曲岁月如歌。
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杨姐
北京市分行集团大客户部客户经理
张冉昊
“在中行重要的事业中留下痕迹,我为自己的青春能够这样度过而感到自豪。”
晚上九点,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东安门培训中心7层会议室里,灯火通明、热火朝天,一群年轻人还在激烈地讨论着,这样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他们脸上显露出了疲惫,声音也有些沙哑,但是讨论仍在继续,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们都是行里的青年骨干、业务专家,他们肩负着分行党委的信任、客户期待,齐聚于此,只为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国银行设计出客户满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这个项目的牵头人,张冉昊,却是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人。
张冉昊本人
回忆起平台落地过程中的点滴,作为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张冉昊至今仍觉得就如同发生在昨天。应付账款压力、资产负债压力、降本增效压力、维系高端客户压力、企业年金收益压力,客户提出的这五个难关彼此独立却又息息相关。在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张冉昊走遍了客户在河南、河北、山东、重庆、广州、深圳和湖北的分公司,深入调研了企业的各种需求。
张冉昊与项目组的同事研究讨论解决方案
经过121天的日夜奋战,他带领项目组成功突破了传统保理和票据融资业务的限制,为客户创新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一次性解决了客户的五个方面压力。客户高层领导对我行高效、专业、创新的服务表示高度赞誉,向我行致信感谢。这是企业近十年来首次向金融机构发出的感谢信。
张冉昊分享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背后的故事
五年前,他从英国学成归来,加入中国银行,从基层柜员做起。五年后,经过中国银行的培养与磨砺,他已经成长为领导倚重、客户信赖、同事佩服的优秀客户经理。
五年前,张冉昊拉着行李箱留学归来;
五年后,他为中行的最好银行战略目标四处奔波
未来的日子,他愿意将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血,投入到最好银行的建设中。因为他知道,充满希望的时代,总能触摸梦想的脉搏。日益迫切的发展召唤,一日千里的未来银行进程,为一切有志于创新创造、干一番事业的人们提供了无限可能。中行在变革,之前,我是变革的旁观者,现在,我是变革的主人翁!把爱行之情、强行之志、报行之行统一起来,将个人成长融入实现最好银行的壮阔奋斗之中,广大员工、基层员工和青年员工在中行这片热土上定当大有可为。
河北唐山京唐港支行客户经理
周春明
“只要我还在这里工作,我就一定会肩负责任,尽职尽责。”
2017年11月19日,唐山分行2017年度卓越人物大会的现场,已渐白发斑驳的老周胸带红花,手擎奖杯快步走上舞台,接受年度卓越人物这一唐山中行最高荣誉。这是他第一次走上分行的最高领奖台,也是场下许多人头一次认识老周的“庐山真面目”。
周春明荣获2017年度唐山分行卓越人物称号
老周叫周春明,52岁,京唐港支行客户营销经理。自1993年从部队转业进入中国银行京唐港支行,在对公客户经理这个岗位上一扎就是24年。在这8600多个日日夜夜里,老周始终将“爱行爱岗爱客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先后经手维护了支行400多个对公客户,为企业经办授信近200亿元,相当于唐山中行现有全部公司授信金额的近一半。更难能可贵的是,24年来,经老周经办的所有对公授信无一笔存在差错、无一笔被退回重组、无一笔发生不良。这位老客户经理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了他对本职岗位的坚守和热爱。他曾骄傲的说:我这24年的工作经验,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在效率上努力快一点,在专业上努力强一点,在工作上努力更细一点”。
“在客户经理岗位上干的越久,就越知道风险防范有多重要!”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生涯,最令老周刻骨铭心的,不是哪次亿元大户的营销成功,而是自己曾经经手的两笔险些形成风险的授信业务。一次是在为某企业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申办客户带着老周到上游客户处面签付款承诺函,到了楼下却以“同该上游客户高管是私人关系,不宜外人见面”为由不让老周上楼面签,这让老周起了怀疑,回到支行后,他立即通过其他渠道同该上游客户取得联系,得知其对该贸易背景并不知情,老周马上中止了授信审批流程,此后没多久,该申办客户就因违法经营而倒闭,支行授信资产安全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还有一次,老周在审核客户提交的房地证复印件时,发现复印件中证件号的数字比划粗细不一,这让老周起了疑心,随后他认真的找来原件仔细核对,才发现复印件与原件不一致,经仔细查找比对,才发现是客户在复印件上动了手脚,要不是老周仔细,险些给支行造成风险隐患。
老周带队上门走访授信客户
老周是个仔细人,更是个实在人。为人真诚,行事低调,不求名利,是身边同事对他的评价,年轻时,面对荣誉,他总是让给最一线的同事,后来上了年纪,他又经常将荣誉让给年轻人,这就是为什么24年过去,老周头一次走上分行的最高领奖台,也就是为什么颁奖大会现场,很多人不由得感慨“原来他就是周春明”。即使是在得知获评卓越人物后,老周仍表现的颇不以为然,“把本职工作干好了,荣誉早晚都会是你的,但只求荣誉不好好干工作,早晚会来找你的就是问题和惩罚。”
老周为青年同事提供悉心指导
如今,52岁的老周仍坚守在基层客户经理岗位上,他虽已是白发斑斑,干劲却丝毫不减,就在今年,他又靠着自己的丰富工作经验和执着精神,先后助力支行成功营销6个亿元授信项目,投放优质贷款5亿元,储备优质授信20多亿元,为支行增存超10亿元。谈到未来,老周说:“我热爱客户经理这个岗位,热爱中行,只要我还在这里工作,我就一定会肩负责任,尽职尽责。”
52岁的老周干劲丝毫不减
河南郑州花园支行营业部大堂经理
唐丽娜
“中行给了我舞台,我用敬业、专业、乐业抒写最美的芳华”。
敬业,赢得尊重。
唐丽娜,1991年入行,从初入职时的唐小妹到唐大姐,再到现在的老唐、新入职大学生眼中的唐奶奶,26年的匆匆岁月和青春年华,她都奉献在了为中行事业的不懈奋斗里。不管岗位如何变换、称呼如何变化,她都一直践行着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坚定誓言。
唐老师(左一)2004年与同事合影
唐老师常说,中行给了我平台,就要心存感恩,忠于职守、勤勉敬业。入行后,她在网点坚守了14年,从柜员做到网点主任,再从网点主任、人力资源经理到大堂经理,每个角色都做得有声有色,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在4年的大堂经理工作中,她积极做好客户引导、识别、分流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客户投诉;坚持每天维护7台ATM清机加钞及长短款处理,实现历年无差错。这些看似简单琐碎的工作,在唐老师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都完成的一丝不苟,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抒写了不平凡的、值得尊敬的成绩单。
专业,赢得口碑。
无论哪个岗位,唐老师都注重学习、善于总结,提升专业能力。针对网点服务特点,她总结了大堂服务“四步法”、中老年客户服务“五招式”。针对营业部外国客户较多的特点,她主动向小同事们、向女儿学习练习英语,慢慢总结了英语口语“十金句”,再加上手势和眼神的交流,每一个外国客户都对唐老师的专业服务伸出大拇指连声“OK”。她也因此被同事们称为厅堂制胜的“定海神针”。
唐老师在为客户讲解金融知识
临近退休的年龄,唐老师仍坚持学习新知识。为更好的指导客户使用电子银行,她积极学习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技巧,熟练掌握网银和手机银行的各种操作要领,正确引导客户使用电子银行办理业务,既方便了客户,也减轻了柜面压力。很多客户都为她娴熟的网银等操作技能而折服。
乐业,赢得远方。
在同事们眼里,唐老师永远是个正能量满满的人。她用快乐感染同事,用微笑赢得客户,以积极的心态完美实现每一次角色转换,出色完成每一项工作,也收获了一系列荣誉。2016年,唐老师荣获省级金牌大堂经理和总分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7年6月19日,她参加中国银行十九大代表选举大会,履行了一位党代表的神圣职责。
唐老师参加中国银行十九大代表选举大会
唐老师说:“党代表是我临近退休时的最大荣誉。我要倍加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为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她和年轻人一样学会了在微信群里和大家交流,最近还迷恋上了微信运动,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繁忙的工作之余和家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断地学习、锻炼和旅行使我可以更好地做好工作,跟上大家的步伐,不断进步,走得更稳更远。” 她说。
辽宁铁岭分行派驻业务经理
陶飞
“我要把最好的芳华绽放在最美的舞台。”
领导眼中,她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员工;同事眼中,她是履职尽责,待人亲切的好姐妹;亲人眼中,她是孝敬的女儿、温柔的妻子、勤劳的妈妈;客户眼中,她是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好行长。她,就是中国银行辽宁铁岭分行的派驻业务经理——陶飞。
在基层中绽放光彩。
陶飞入职十年有余,个人、公司、国际汇款、信用卡、代理国库等多个一线岗位已逐一被她涉足,无论是哪一个岗位她都全心投入,做的风生水起。她说曾经的每一个基层岗位都为她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每一次磨砺都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作为铁岭分行下网点的第一批派驻业务经理,她是当时最年轻的,转眼十年,默默无闻,即使没有无数的荣誉为她加冕,她仍无怨无悔,初心不改,在中行的舞台上用最美的芳华绽放最动人的光彩。
2006年参加工作一年的陶飞
在服务中不负使命。
作为一名银行员工,陶飞深知服务的重要性,对待客户,她尽心尽力,一次,她身体极度不适,上吐下泻发烧39度,为了不影响支行窗口业务正常办理,不给领导添麻烦,她硬是咬牙坚持工作。直到网点关下门的那一刻,她才长舒了一口气,直奔医院。
2012年陶飞和所派驻支行员工合影
在执着中坚守信念。
“从毕业时的青涩到如今的成熟,从单身一人到拥有美满的家庭,从初识银行业务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游刃有余,在中行的熔炉中,我逐渐成长、蜕变,中行就像娘家,送我出嫁、见证我人生的每一刻,中行是我第二个家。”陶飞总是这样形容着她和中行,的确她也用实际行动去体谅和回报这个家。2010年陶飞做了母亲,产假回来被告知派驻无岗要从柜员重新开始,她没有任何怨言、毫不犹豫接受组织安排。2012年派驻竞聘她脱颖而出、重回队伍。派驻工作紧张而忙碌,孩子的家长会不能去开,孩子的儿童节不能陪伴,孩子的生日也常常因为加班错过,老公带孩子来接她下班,经常是孩子都睡着了,她才结束工作。2014年,陶飞的母亲重病住院,父亲一人辛苦照顾,她焦急万分,但当时正赶上核心升级、系统测试,为了不影响机构正常营业及系统使用,她没有请一天假,白天上班,处理业务,管控风险,晚上下班赶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医院接替父亲照顾母亲,第二天再赶最早的一班车继续上班,整整一个月,她就这样坚持着。自古忠孝难两全,她说她对家人其实充满了愧疚和歉意,但中行也是她的家,只能求父母理解,家人体谅。但也正是这样一个坚强、隐忍、有责任感的她为孩子树立了榜样,为父母赢得了骄傲。
等待陶飞下班已经熟睡的孩子
在敬业中赢得尊重。
作为支行内控副行长,严守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她深知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识别诈骗,劝阻客户给陌生账户汇款;防范风险,上下协调,为客户跨越千里解决实际困难……十年间,她已经不知道为客户解决了多少燃眉之急,记不清收到过多少客户的表扬信。“真情服务,热情周到”是客户给与的美誉,更是她人格的真实写照。
2017年接受客户锦旗
陶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中行员工的职业操守,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她,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合规操作,勇于尝试,敢于担当,用美好的芳华在中行的舞台上绽放着最耀眼的光彩。
2017年工作中的陶飞
广西南宁埌东支行个人金融部副主任
黄红志
“逝去的青春年华沉淀下了我与中行相伴的深厚情谊。”
亲切温暖的笑容、谦虚诚恳的态度、贴心细心的服务,这是黄红志在服务中铸造的品牌标志。同事在谈到黄红志时,无不竖起“大拇指”,说她是巾帼不让须眉;客户称她为好伙伴,员工称她为好导师。从1995年进入中国银行工作,她用辛勤和汗水书写“越努力,越幸运”的励志故事;从2004年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结缘,她用真诚和执着诠释“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的优质服务。
黄红志(右一)年轻的时候
“最激动的是服务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2004年,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成功竞标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主办银行,因为业务精湛,经过层层选拔,黄红志脱颖而出成为了首届东博会临时网点的第一名成员。“当时全区只有9名员工入选,我激动地将消息一一告诉了所有的亲朋好友。”黄红志回忆说。在随后的服务工作筹备中,她刻苦训练柜面技能和服务技能,即使练习到指尖麻木,她仍坚持达到规定训练量。她说:“只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黄红志(左一)与东盟博览会参展商合影
“最难忘的是第七届中国—东博会临时网点服务。” 2010年,黄红志刚刚结束产假,从一线网点调整到了管理部门工作,新旧角色转换以及层出不穷的任务使她非常忙碌。但当领导提到东博会服务时,她毅然接下了东博会临时网点负责人的担子,在照顾孩子与服务客商两点一线上奔波。同事怜惜她:“志姐,服务东博会压力那么大,您这产妇不是产妇,而是惨妇吧。”她听了微微一笑:“这东博会有一年不去,我心里头就记挂着,只要行里需要,它办多少届,我就服务多少届。”忙碌在东博会临时网点的黄红志,以真心、优质的服务接待了形形色色的参展客商。在她的管理下,临时网点不仅仅是个营业场所,还是一个满足客户方方面面需求的“温暖小站”:帮助遗失护照语言不通的红木商人成功找到警察、帮助心急如焚的母亲找到了走失的小孩……
黄红志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临时网点与同事合影
(左五)
黄红志(右一)在中国—东盟
博览会临时网点与同事合影
“最开心的是获得客户对我服务的点赞。” 黄红志坚持把每一位客户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来对待。一次,她在临时网点门前看见一位来自非洲的客商,“当时情况紧急,客商手捂小腹、神情痛苦地经过临时网点,我便主动上前询问了情况。原来客商肚子疼痛难忍,但由于语言不通正四处寻求帮助。我立即邀请她进入网点休息。”黄红志回忆说。她向客户递上了一杯暖心的红糖水,坐在她身边轻声安慰,脑中迅速思考着应对之策。几分钟后,客商感觉好些了,“You saved me really. Dear, I won’t know what I should do without you.”她一边说着一边给黄红志大大的拥抱,并强烈要求与她合影。黄红志脸笑开了花,“只要客户的需求被满足,我们比谁都开心。”客商离开临时网点的时候,黄红志还为客商联系了会场医疗应急组,客商为她的优质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黄红志(右一)与非洲客商合影
芳华易逝,初心不改。22年相伴中行, 14年服务东博会,黄红志用自己对待工作的真心和努力成就了最美的年华。
结语:
记忆就好比那些老相片,曾经鲜亮夺目、绚丽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还是渐渐褪色泛黄了。但无论如何,相片上的轮廓和面孔,永远不会随着颜色褪去。那些为中行事业付出“芳华”的人们,终将留下印记。
图片 | 各分行
编辑 | 河南 刘楠
点击左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