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到家乡发展产业。黔江区邻鄂镇的刘吕琴就回到了家乡,不仅办起了饭店,还在舟白街道姜家沟搞起了特色养殖。姜家沟紧邻城区,交通便利。近日,记者到达养鸡场时正巧碰到刘吕琴准备去给鸡喂食。

致富经20130102农视网_农视网致富经_致富频道

刘吕琴正在给鸡喂食

走进刘吕琴的养鸡场,记者看到鸡场里的白羽鸡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身披纯白色的羽毛。“我们的鸡都是喂的玉米粮食,没有饲料,生态养殖,多的时候一天要喂十几包玉米,早中晚一天三顿,最多的时候养了有几千只。”刘吕琴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路,一边给记者介绍。

养殖场目前有1000余只鸡,占地约有10亩左右,每当发现食物,它们通常都是蜂拥而至,颇为壮观,或许是因为全都是公鸡的原因,它们的战斗力都格外强。养殖场管理人员刘远明介绍,这些一拥而上的公鸡嗓门也挺大,震耳的鸣叫声就会让人难受。

刘吕琴是邻鄂镇五马顶3组人,先后在镇上开过饭店和土特产超市。“他们建议我自己做个种植或者养殖项目,镇里经常搞培训,我们就去学习,听说养鸡很有发展前景,我和老公商量,他比我胆子大一些,做事情要求比较高,想的也比较周全,考虑好了我们说做就做。”舜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吕琴说。

在丈夫的支持下,2019年他们购买了6000只鸡苗,在丈夫舟白老家的桂花林下办起了养鸡场,搞起了林下养殖,正当刘吕琴以为事情就这样顺利的开展的时候,现实却和她开了个小玩笑。刚开始她并不知道鸡的品种,一直当做土鸡养。40天以后,刘吕琴发现这个鸡有点变色了,有点白色了,不太像土鸡,因为土鸡会变黄,鸡公是变红或者变黑,因为缺乏经验,又不懂,刘吕琴询问了厂家,才知道给他们发错了,发成白羽鸡了。

当初还兴致勃勃的搭棚子,建鸡场,拓销售,现在预想的三黄鸡一下变成了白羽鸡,而且还是整整6000只,刘吕琴着急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

“那段时间是天天心焦,瞌睡都睡不着,一看到那个是白羽鸡,现在大家都知道在网上搜索,一搜都知道是速成鸡,是做肯德基的,这个鸡肯定不好吃,还是白色羽毛,那时候就开始心焦了,怎么办,还不是只有养大了再说,不可能现在就处理了,处理也没人要你的,所以只有硬着头皮,往里面投钱。”舜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吕琴说。

白羽鸡,主要有着生长周期快,肉质好,是熟食、快餐企业的上佳之选,生长周期已从63天缩短到仅需33天。但是在黔江没有人接受,因为大都觉得速成鸡是用饲料催的,于是刘吕琴与老公商量,就把它当土鸡喂,品质肯定不一样。“然后我们一直喂的就是玉米,之前还在三磊去拉的白菜叶子,红薯,在乡下去拖的几吨南瓜混着喂,在一两斤的时候就是这样混着喂。”刘吕琴说

刘吕琴告诉记者,这批鸡相对来说还是养得挺成功的,基本上没有出现发病死亡的现象。养殖成功以后,就要开始着手销售的问题,正当刘吕琴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办酒席,来找刘吕琴拿了些鸡,吃后觉得品质还不错,感觉不比市面上的土杂鸡差太多,朋友的一席话总算给刘吕琴吃了一颗定心丸。

养到今年春节,刚好遇上疫情,刘吕琴一直都在做农产品超市,都是免费送货上门,市民们买东西不方便,刘吕琴就把鸡杀好了送上门。客户都觉得鸡价格不贵,而且品质也还可以,肉质也很好,拿来炒,拿来卤,还有拿来做白斩鸡,确实效果都不错。那段时间刘吕琴每天都要派送30只至40只鸡。

刘吕琴欣慰终于打开了销路,可回头一想,一天卖30只,自己的养殖场有6000余只,每天要消耗的玉米大概在12袋左右,要近2000元钱,而且前段时间由于疫情影响,玉米一度涨到1元3角一斤,这样卖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为了快速减轻自己在喂养上的压力,刘吕琴又联系到了区内的一些大型超市。“一家超市平时一个星期最少要进一次鸡,一次至少都是30只至50只鸡,多的时候70至80只,这样销售起来就很快,所以目前鸡场就只有1000多只了。”刘吕琴说。

由于今年是自己养殖的第一年,对于原本就没什么养殖经验的她来说,能有这样的成果已经算比较满意了,虽然说有一些小插曲,但这并没有动摇她对养鸡的热情。接下来,刘吕琴决定结合脆红李基地,搞林下养殖。“养一批蛋鸡,产蛋期可以卖蛋,产蛋期过了可以喂成老母鸡,当老母鸡卖,现在还在想这个问题,做肯定是要做,只是暂时还没落实好场地。”说起新计划,刘吕琴面带微笑,信心满满。

(记者 刘彦祺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