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国政 韩振
沿着一条水泥路,驱车一刻钟,本刊记者来到嘉陵江畔的晒经村。
“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曾在晒经村做过扶贫干部的太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益说,以前村里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下雨天车都开不进来。村民到最近的太和镇赶场,土路要1个多小时,水路也要一两个小时。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虚,晒经村成为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160户3457人,贫困户达144户505人。村里劳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村里四成以上土地撂荒。谈起过去的状况,晒经村党支部书记廖先彬感触良多。
为了摆脱这一状况,晒经村曾组织群众到其他村庄学习经验。“其他一些村庄是政府或者业主给村民发放树苗,村民自己生产管理,业主收购农产品,因为管理不善,效果不一定好。”廖先彬说,当时村里就觉得,要搞活产业和土地,必须探索一种新模式。
2017年9月,晒经村被纳入重庆市“三变”改革试点村,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上级部门拨付4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晒经村将群众撂荒土地打捆入股,引入业主发展特色农业。
村里成立幸福农业股份合作社,农民土地占50%的股份,启动资金作为村集体资金占50%的股份,每年对村民进行分红。廖先彬说,试点当年就有1517亩土地入股。
廖先彬介绍,合作社先对撂荒地除草、翻土整治,再以400元每亩的价格转租给引进的业主,由业主发展花椒、油桐等产业,合作社负责管理土地租金溢价后的盈余资金,每年对农民入股的土地分红,同时每年打捆各类扶持资金作为村集体入股的股金。
太和镇党委书记秦云兵告诉记者,业主负责产业经营管理,合作社不干涉,这样业主积极性更高,产业更容易做大做强,百姓的收益也更有保障。
晒经村引进的重庆智宸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熊俊说,他的公司流转了200亩土地种生态花椒,公司忙时要用五六十个工,基本上都是村里的贫困户,这些村民经过专家指导、专业培训,修枝、施肥、除草样样在行,都成了花椒种植专家。
“我们家4亩地都入了股,我和老伴给业主打工,一年稳定收入2万多元,家里又喂了两头猪和几十只鸡,基本上脱了贫。”为附近一家业主打工的贫困户王三荣乐呵呵地将记者带到他家。只见屋里的冰箱是双开门的,个头比他还高;堂屋里的电视是液晶的,屏幕比簸箕还大;卫生间还装上了热水器。
“自己种了一辈子地,以前种地比较粗,没太多技术含量,收成收益没多大差别。现在学会了种花椒,也学会了不少农业技术。”60多岁的王三荣笑着说,“自己老了老了,又从农民变成了技术工人,成了种花椒的能手哩。”
这里种的花椒颗粒饱满、绿色生态,熊俊给花椒注册“太麻佬”品牌,以增加辨识度、提高附加值。
“产业做大做强,除了有品牌,还要有规模、标准,晒经村与全区的50余个花椒业主还组成了产业联盟,准备统产统销,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拓宽渠道。”秦云兵说,晒经村以“三变”改革实现了产业变强、农民变富。
廖先彬介绍说,2018年,晒经村除了分红74.9万元外,还带动群众务工增收100余万元,户均整体增收1.1万多元,人均增收4000多元,由于业主用工优先使用贫困户,现在全村的贫困户全部脱了贫。
“土地流转出去后,合作社也有了分红收益,这些收益用在村里的公益性事业支出,比如村里的小修小补、五保老人慰问、文化活动开展等。”廖先彬告诉记者,前年过年时,村里杀了15头猪,给群众分猪肉和生活用品,组织群众抽奖,还安排了文艺演出,晒经村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一些老人激动得都流泪了。
目前村里的经验正在全镇、全区乃至更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