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实现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如何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富、农村增色,成为每个乡镇在打赢脱贫攻击战中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改变农民不再“靠天吃饭”,而转向“靠脑”吃饭的“难局”,让农民乐于工作、勤于工作。在孝直镇宋柳沟村,那瞬间吸引人眼球的紫山药,闪耀着“致富”的那抹“紫色”,成为发家致富的“法宝”,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一份力量。
来到宋柳沟村的红润山药批发点,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密密麻麻“耀眼”的一堆“紫色”,还有忙碌着打包装箱的人。走进一看,原来是紫山药种植户刘志鹏和村民正在紧张的装箱发货,套袋、装箱、称重、封箱……每一个环节,大家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根根“致富”紫山药被打包装进了“希望”的纸盒中。“这批山药是发往青岛、广东、济南的,每天都有客户打电话或者微信订货,我们几个每天都忙的分不清早晚。虽然辛苦点,但是看着紫山药这么畅销,心里还是甜的”紫山药种植户刘志鹏笑着告诉记者。
一根根山药整齐有序的摆放在一起,由内而外透着的紫气,让人一看食欲暴增。说起他们家的山药那可大有来头,因为他们家的山药不同与市面上的普通山药,他们家的山药肉质是紫色的,也就是我们口中的紫山药。紫山药又名“紫人参”,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这种紫山药不仅好看好吃,还含有很多人体必备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远超常见的白山药。
一根根紫山药看着个头不大,却如此畅销,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秘诀”?在紫山药种植基地,记者找到了答案。五十亩的山药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俨然没有大规模种植的“豪气”,别看种植规模不大,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整齐划一的横沟、井然有序的“铁丝网”、“高科技”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一处一技术,一土一山药。如此不起眼的种植基地,恰恰是紫山药的“出生地”,在这块“水肥一体化”的基地上,紫山药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了致富路上的“金疙瘩”。
当种植户从土里横向“拉”出紫山药的那一瞬间,土中u型的生长槽瞬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正是紫山药的生长“巢穴”。“不同于普通山药深挖种植的方式,咱种植的这种紫山药采用的是横向种植方式,可以让山药平行生长,更加利于采收。更重要的是这小小的u型生长槽,不仅节省了80%的管理时间,还节省了50%的人工,”紫山药种植户刘志鹏说道。
在紫山药种植基地中,71岁的刘玉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虽上了年纪,但干起活还是干劲十足,挖土、整理u型生长槽、查看滴灌设备……丝毫不逊于年轻人干活。“我从紫山药的种植到收获,一直在这里干活,你说我这个年纪的,在家也是闲着,在这干活,也不是很累,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多分收入,心里还是挺高兴的”刘玉良说道。像刘玉良一样在紫山药种植基地打工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部分都是宋柳沟村的村民,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种植紫山药的技术,还能有份收入,真正实现了取之于民,惠之于民,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家致富的队伍中来。
对于从未涉及紫山药行业的宋柳沟村来说,种植紫山药无非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一次重大挑战,但有挑战就有前进的动力。由一开始试种的6亩扩种到现在的50亩,从产量一般,到现在每亩地能收获四五千斤左右的紫山药,这就是一种进步和超越。
实现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人之事,需要大家凝心聚力才能事半功倍。孝直镇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主动创新寻求发展路径,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创业兴业的队伍中去,为助推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编辑 | 丁维敏
记者 | 孙冉冉 丁维敏
审核 |李翠平赵青山
监制 |苏后生
掌上平阴●有温度的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