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学生健康的日益重视,相关国家健康战略和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我国学生总体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健康问题和服务覆盖在地区、城乡、群体间不均衡的情况。提高服务覆盖、确保公平可及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策略措施中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学生卫生健康服务。《意见》的发布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健康成果,全面提升学生健康水平,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人口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的理论指引和总体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以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目标。当前,学校卫生工作已经在传染病防控机制建设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卫生健康工作治理体系、健康监测、传染病常态化防控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和并存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并要求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同时要求制订实施针对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这为改善中国学生健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鉴于学校卫生健康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意见》的颁布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提供了实施路径和保障,加强学生卫生健康服务,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在迈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学校卫生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重点表现在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学校卫生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上。具体来说,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卫生等多部门的联动沟通,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强化人力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比如,定期联合学校卫生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等技术服务部门,对学校传染病、近视、肥胖等学生主要健康问题开展监测,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并定期为学校食堂和供餐、校园周边餐饮场所提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跟踪评价等服务。学校要按照600∶1的国家标准配齐校医或保健教师,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持续推进“健康副校长”制度,并组建学校健康工作委员会,以全面推动主管校长、健康副校长、校医、保健教师和心理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形成系统性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服务。学校还可以通过将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小学校医室建设纳入政府公共卫生体系等做法,推广医务托管、医校协同等经验,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学校医务服务,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卫生健康技术服务水平。学校既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服务,同时也需要注意心理健康和服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筛查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机制,加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心理教师作用,推进与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做好高风险学生的干预与转介。根据学生健康需求,学校卫生服务应体现三个“全面”:一是服务对象的全面覆盖,覆盖每一个学生和教职员工;二是服务内容的全面覆盖,覆盖身心两方面;三是将健康融入学校所有政策,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
二、建设学校健康监测信息化体系是推动学校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的技术保障
1.积极推进学生健康档案建设
《意见》要求,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逐步实现与学龄前健康档案内容衔接。一个人健康发展的历程是连续且相互关联的,学生成长期间的主要健康事件需要完整体现在健康档案中,才能全面认识和评价其健康状况进而提供服务。应当把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作为其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前哨,科学建立、系统管理,在注意保密原则的同时,不断扩展档案内容的全面性,既应该包括历次体检结果、免疫接种情况、重大疾病事件,也应该包括心理应激事件、心理咨询与辅导过程等,从而为学生的一生健康打好基础。
2.通力协作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平台
《意见》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平台,每年发布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数据。教育部等部门自1985年起对全国大中小学生定期开展体质和健康调研,已于2019年完成第八次调研工作并进行了结果发布;原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自2016年开始组织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工作,目前已覆盖所有地级市,这些监测揭示了学生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常见问题的地区差异性,并为学校卫生工作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尚未全面实现信息化,信息采集手段较为落后,各部门、各学段间数据互联互通存在较大限制。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开展的背景下,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层层落实责任,保障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监测投入,以学校为核心,建立学生、学校、多方机构健康联动机制,加快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平台,以及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等数据共享和交流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缩小区域和城乡差异,并致力实现数据的网络化横向涵盖、垂直管理、定期公告,推动健康数据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完整的全学程学生健康档案。这将有助于加强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和反馈,为全国学生健康监测、评价、预警、干预等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持,同时也能更好地评估健康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健康问题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健康问题优先顺序,并修改相应方案,保证学生健康重点问题、优先领域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的最优化。
3.全面赋能学校卫生人员队伍
《意见》要求,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目前各项学校卫生工作均面临人员数量不足、稳定性不够、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的窘境。应充分落实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与学校师生人员比例配置,做好人员准入、培训和考核工作;加强校医、保健教师、心理教师等的岗前和在岗培训,通过对学校卫生队伍的监督和地区间指导交流,全面赋能学校卫生人员,筑牢网底;同时,要明确校医和保健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薪酬待遇,疏通晋升通道,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三、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体制机制是带动学校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契机
1.持续提升校园常态化疫情监测预警能力
学生处在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各组织系统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又处于学校集体生活阶段,是许多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易受到传染病和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困扰,并影响其未来成年期的健康水平。《意见》要求,做好学生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知识宣传服务。这是对既往学校常见病防控体制机制工作的肯定,也是带动学校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契机。这需要与学校健康监测信息化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疾病预警和报告制度,提升校园传染病常态化预警能力,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同时,要加强校园常见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分析、预警工作,掌握师生员工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有序推进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治和应急处置预案制订实施
学生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是学校传染病防控机制的主要内容。平时要有序推进学生免疫接种工作,增强学生对常见传染病的免疫力;一旦校内发生疫情,则需要根据状况及时调整防控政策,快速作出应急处置。为此,应细化完善各类传染病相关事件的分级、分环节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按照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科学指导学校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保健康、防重症,有序落实公共场所管理、教育教学活动、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疫苗接种、教职员工健康保障、师生日常健康管理、思想引导及心理疏导、爱国卫生运动等,优化学校管理措施,维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3.有针对性加强各类重点传染病相关环节管理
校园常见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完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相关机制。要做好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知识宣传服务,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提高学生、教职员工的疫情防控素养;定期开展巡访,加强防控工作常态化监督。针对肠道传染病,要定期为学校食堂和供餐、校园周边餐饮场所提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跟踪评价等服务,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防范,强化责任管理和从业人员管理。
四、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发展是促进学校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1.周密构建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意见》提出,要为学生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科普等服务。应明确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尊重生命,主动学习掌握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发健康教育教学资源;指导、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落实课程课时要求,保证每学期4课时健康教育,完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在现有健康教育内容之上,主动拓宽健康教育渠道,创新形式,通过主题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科普等服务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2.主动提高学校健康教育专业性、创新性、针对性
《意见》要求,有针对性地传授适合学生特点和使用需求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健康问题和健康困扰,学校有责任主动帮助学生提升健康知识水平、健康理念、健康技能,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提高健康素养,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潜力,为现代化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在创新性和针对性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应积极响应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创设贴近时代的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营造良好氛围,满足各学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传授健康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技能教育,努力引导学生把健康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此外,还要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和近视、肥胖等主要健康问题以及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知识宣传服务,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和健康咨询,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
3.全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筛查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机制。要在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以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指导下,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工作指导,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定规划;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做好专业培训,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筛查、科学评估,进行早期识别和精准科学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要能够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及时转介至专业心理疾病治疗机构。开展心理辅导时,应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家校联动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点课题“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下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和障碍因素研究”(3017-0019)阶段性成果
《人民教育》2023年第13-14期
(宋逸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