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牛人_致富经牛_致富牛人四川乡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田间地头探寻百姓实际,庭院炕头唠嗑村民所思,倾心为贫困户谋求生计。

白天全村跑办公室里不歇脚,夜间村委大院静悄悄,伏案疾书作规划写材料,千余日夜就是这样熬……

这些流传在村里的口头禅,既是作为“编外人”全身心融入乌门村的真实写照,也是镇村干部的切身感受。

“这是牛书记给买的新衣服,这是她发的棉被。”贫困户王油提高兴地给记者展示。

这个情景是近日记者深入兴县康宁镇乌门村贫困户家里时看到的,再次见证了牛书记的风彩出彩精彩。

这些礼物是牛书记自己节省下3000多元的工作经费买来的。

王油提口中的牛书记,名叫牛继玲,2016年11月受吕梁市供销社的选派,到乌门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驻村第一天,牛继玲就迅速展开工作,奔走于老百姓家中,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及产业发展情况,为乌门村脱贫工作“把脉开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敢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之前虽对乌门村的贫困情况已有耳闻,也做足了吃苦艰苦辛苦的思想准备,但在到来之后,牛继玲还是吃了一惊。

乌门村地处兴县最南端,与临县白文镇接壤,距县城40多公里。只有一条土路通往村外,路面狭窄,遇到大风雨雪恶劣天气,路面不是尘土飞扬就是泥泞不堪,甚至无法通行。

“每当雨季来临,路基塌方严重,路面坑坑洼洼,根本不能走。”贫困户马兴平回忆起之前村里的路况,还心有余悸。

要致富,必须先修路。牛继玲明白,如果路不通,农特产品运不出、卖不掉,即使产品再多、再好,也无法增加群众收入。

牛继玲苦思冥想,多方奔波着力推动进村道路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争取到县交通局大力支持,投资100万余元,新修进村道路1.3公里,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及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牛书记来了以后,村里面大部分路都得到了硬化,村民上街卖特产、出去打工办事方便了很多。”村支书李春生感慨地说。

“‘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第一书记,理所应该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牛继玲说。

接下来,在牛继玲的牵头下,投资4万元,修建了一条长200米商务防洪排水沟;村民自筹6000元,申请财政拨款3万元,建成面积6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小广场;实施村级道路亮化工程,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25盏;争取投资2.5万元,维修田间路2公里;争取财政资金 6 万元,新建了面积60平方米的医疗室……

路宽了,灯明了,环境好了,村民心里也亮堂了。

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

致富牛人四川乡村_致富牛人_致富经牛

面对着乌门村偏僻落后的山区环境,牛继玲知道,“踏平山路唱山歌”只是开始。全村仅有200多口人,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亩,“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有力保障。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牛继玲得知村内有几家人养牛,黄牛出肉率高、疾病少,一般3到6个月就能出栏。由于牛肉口感好,牛肉销路很好,每公斤能卖到120元钱,一头牛就能卖一万元左右。找准了扶贫产业,她便积极扶持春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黄牛养殖,并逐步培育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致富经牛_致富牛人四川乡村_致富牛人

“为了保证黄牛肉的营养和口感,春天和夏天全部到山上放牧,冬天牛吃的是干草,这些草料不仅低廉实惠,而且天然健康,用这些草料养出来的黄牛是最好的!”说起养牛,李如海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也从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养牛专家。

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扶贫思路,乌门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具体为“三统一”:即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牛品种、统一销售,合作社为社员免费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可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多重保障,让贫困户可以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在牛继玲的奔走下,乌门村争取到上级财政给予每头牛5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一台价值5.8万元的农用机械,新建了1050平米养牛场,推进扶贫产业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从5、6头牛发展到100多头牛,全村养牛产业100%覆盖贫困户,贫困户户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3300元。牛继玲成了村民致富的“助推器”。

善做脱贫画卷的“描绘人”

“大家快来,牛书记又请专家来上课了!”村支书李春生沙哑的声音通过广播,又一次回绕在村中。仅一会儿,村委会就有大批群众蜂拥而至,有的拿着笔记本,有的还自带板凳……大家都期待着专家们带来更多的“致富经”。

技能培训会、主题党日活动、召开村民会议……村委会里每天都是热热闹闹。不仅要让村民“走进来”,牛继玲也要“走出去”,通过入户调查走访、宣传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农村要想富关键靠支部,抓好脱贫攻坚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我们党员要用真心来和贫困群众真正的交朋友,要真帮真扶、把‘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帮扶成效上,用我的‘辛苦指数’来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牛继玲如是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她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一起干,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一套规范的扶贫档案,规章制度全部上墙,逐步规范了村规民约。此外,她积极争取各项扶贫资金,用“外援”的杠杆撬动村支部内生动力,用短暂的“补血”激活了村组织的“造血”功能,牛继玲扎扎实实的作风让群众和村干部逐渐改变了看法,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这位牛书记真牛!”

人心齐,泰山移。如今的乌门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发展势头喜人,贫困户也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表示,自己每回一次村,村里都有变化。很多村民都说:“牛书记让乌门村变了样。”

扶贫工作需要多年的努力,但只要坚实地迈出每一步,能在村民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看到光明的前景,就是欣慰和值得的。这,就是牛继玲的扶贫动力所在。

兴县新闻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