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8-7-5099-0964-5

定价:38元

出版单位:党建读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内容简介】

全书收录38个案例,分为建强班子、引领方向,集合党员、示范带动,组织群众、共建共享,建章立制、规范运行,市县统筹、整体推进五个部分。本书图文并茂、链接信息丰富,体现了中央最新精神,反映了各地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读性和实效性。

【图书目录】

建强班子 引领方向

北京平谷区挂甲峪村:从荒山野岭到“世外桃源”

山西汾阳市贾家庄村:百把镢头“闹出”亿元村

浙江磐安县管头村:“乌石”变“钨金”

海南乐东县福塘村:无土栽培“育”出“甜密事业”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达若村:三变“变”出高原新村

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三步走”演绎关中魅力

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吴岳村:“甘肃的华西村”是怎样炼成的?

青海玉树市扎西大同村:帐篷党支部铺就致富

集合党员 示范带动

天津武清区丁家村:北运河畔奏响致富曲

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归提寨村:用市场理念铺就富民路

黑龙江海林市蔬菜村:“小蔬菜”做出“大文章”

宁夏青铜峡市五星村:土地入股“地生金”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烟南村:“正道文化”助推绿色发展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盘谷村:“空壳村”到“茶园村”的华丽转身

重庆秀山县兴隆坳村:“苦命村”的致富经

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秧田沟村:股份合作抱团发展

组织群众 共建共享

内蒙古科右前旗兴安村:革命老村焕新颜

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干”字书写致富篇

吉林农安县陈家店村:“集约化”走出共富路

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凤霞村:“凤舞霞飞”展画卷

江西铅山县火田村:火田村的“火红事业”

湖北京山县马岭村:“幸福马岭”是怎样建成的?

贵州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打破分散经营 合股抱团发展

新疆沙湾县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红色股份”上演“经济大戏”

建章立制 规范运行

上海青浦区郏一村:告别“弹弯路” 迈上幸福路

江苏太仓市东林村: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强村

福建南安市梅山镇:一张蓝图绘到底

山东寿光市东斟灌村:规范运作“三社” 孵育古村“蝶变”

河南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村:铸牢村集体经济的“篱笆”

湖南泸溪县马王溪村:铺就制度轨道提速小康进程

云南施甸县山邑村:从“死水塘”到“活镜子”

市县统筹 整体推进

黑龙江方正县:深化改革蹚出发展新路

江苏常熟市:弹响“四重奏” 实现村级财力再增长

浙江三门县:上下同欲力拔“穷根”

湖北老河口市:“三个一”工程激活一池春水

广西百色市:“空壳村”占比直降近30%的背后

贵州遵义市:党建引领强村富民路

宁夏永宁县:“小资金”撬动“大发展”

后记

北京平谷区挂甲峪村:从荒山野岭到“世外桃源”

挂甲峪村,位于北京平谷区北部深山区,因宋代杨六郎得胜回朝在此挂甲歇兵而得名。村域面积5.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46户、500余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2名。2017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1亿元。但往日的挂甲峪村,曾是出了名的穷山沟。挂甲峪向何处去?党支部该如何发挥作用?怎样实现产业强村、共同致富?面对这些问题,挂甲峪村党支部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羊肠路,荒山头,吃水更是贵如油。荒山野岭鸟不栖,有女不嫁挂甲峪。荒山秃岭无绿色,吃水人背或驴驮。崎岖山路黄沙土,好鸟不栖雁不落。”往日的挂甲峪村偏居深山一隅,山多水缺、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苦不堪言,村集体负债30万元,是一个穷得出名的“有儿难娶媳”的光棍村。

而今的挂甲峪村是享誉全国的休闲度假胜地,“山川秀美峰峦翠,五潭十瀑三湖水”,号称京东“小江南”。村内柏油马路畅通整洁,道路两旁花木繁茂,一栋栋精致的小别墅错落有序,一家一景,独具匠心。

这一巨变,来自挂甲峪村党支部“廉为根、勤为本,科学发展是方向”的理念,来自他们带领党员群众,不忘初心、艰辛探索、砥砺前行,推动该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动实践。

夯实基础,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多年来,挂甲峪村党员干部始终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当村里修路、办企业、搞开发需要集资捐款时,他们带头掏出家里积蓄;当推行股份制改革遇到压力和阻力时,他们带头交出自家的地和树,用实际行动打消村民的顾虑;当任务重事情多人员不够时,他们人人都身兼数职,工作起来没日没夜。在他们的带领下,党员干部个个早出晚归,时时处处走在群众前面。

如此能打硬仗的村“两委”班子不是凭空产生的。村“两委”班子首先提出“坚持八个理念”,即坚持正确的政治理念,紧跟党中央,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执政为民的群众理念,牢记党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面向市场求生存,与时俱进谋发展;坚持坚定的组织理念,村里大事小情,都由支委会集体决定;坚持自主创新的创业理念,立足实际学先进,结合村情搞突破;坚持讲求效率的时间理念,凡事不推诿,村干部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坚持对一切负责的质量理念,村里所有工程、产品和服务,坚持靠质量取胜,以过硬的质量树口碑、立品牌;坚持注重实际成果的效益理念,上项目、干工程,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绝不好高骛远。

理念能否落实,还要靠行动。村党支部从基础做起,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两次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村内重大事项;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认真进行党员评议;坚持书记讲党课、干部上讲台,党员周周有活动。先后制定《挂甲峪村工作规则》《挂甲峪村党员“十不”承诺》等,标定红线、划清底线。坚持“一事一议”,涉及村民利益问题,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严格按程序讨论决定,并成立村级党风廉政监督小组。通过完善“自我管理 + 民主监督”机制,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科学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挂甲峪村把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富裕、节约、环保、和谐”,大胆谋划、大胆实践。

把改善生活环境与优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经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集中建设146栋具有山区特色的别墅式新民居,农民利用新民居进行民俗旅游接待,变生活资料为生产资料,实现在家就业,既增加收入,又满足城里人旅游休闲需求。对新民居别墅区进行绿化美化,安排园林工人定期修剪,划分党员责任区,每周组织开展环境建设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一个宜游宜居的美丽乡村。立足村域实际,发展庭院生态经济,给全村每户居民分发种子,种植葡萄、丝瓜等农产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建成道路、饮水、电力、天然气、网络五网基础工程,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坚持绿色发展,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按照“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的目标,在全村推广新能源综合利用,采用安装太阳能路灯、光能频振式杀虫灯和建设污水处理池等方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优化结构,推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挂甲峪村党支部不断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成立“挂甲峪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把零星分散的农户承包地折算成股份转化为村里的集体产权,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科学开发、持续利用,村民以土地入股并享受分红。除了土地股,还设有劳龄股、林木股、户籍股、精神文明股、特殊贡献股等,有效激励了村民跟着党支部干事创业。

村党支部在发展中十分注重立足本村实际,依托优质资源,成立了北京天甲旅游开发集团,下辖工业、农林、旅游、物业管理、果品深加工、民俗旅游合作社等六家公司。申请通过挂甲峪村景区3A级认证,先后建成人工湖、富硒果品观光采摘园、旋转餐厅、六郎挂甲等景点,修复五福街等人文景观,建造文化活动中心、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温泉四合院、长寿山温泉等休闲设施,形成了集吃、住、游、购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并深入挖掘各种优势资源潜力,带动养生养老、民俗文化、富硒农业、特色产品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挂甲峪村十分注重创新发展,有效利用本地自产的山楂,成功研制出山楂汽酒、山楂红酒等“明河”牌系列山楂果酒,年销售收入上百万元,为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打造了新产业、形成了新支柱。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支持下,在党支部的直接带领下,全体村民经过艰辛探索和持续奋斗,挂甲峪村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2007年以来先后被命名或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专家支“招”

挂甲峪村成功发展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始终不断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党支部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党组织抓住农村改革发展机遇,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从农民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需求入手,借力自身资源,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推动村域经济全面持续发展;三是坚持以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抓手,创新机制,以农民长期得实惠为导向,努力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民心、引领发展的好路子,把有效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承伟)

山西汾阳市贾家庄村:百把镢头“闹出”亿元村

贾家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村域面积4.2平方公里,居民800多户、近3000人。村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有党员153名。2017年,该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近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面对这样的成绩,很难想象,贾家庄60多年前曾是有名的盐碱滩。那么,贾家庄村党组织和带头人是如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呢?其实践对我国农村发展有什么参考价值?走进贾家庄,打开的是这样的精彩答卷。

“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春分到立秋,种了又重种。连种四五次,只收二三成。”这是昔日贾家庄的真实写照。贾家庄地处晋中平川,位于峪道河、向阳河、禹门河三条河流的下游,地势低洼,历史上是一块有名的盐碱滩。

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和严峻的自然条件,贾家庄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忘初心、不断传承,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用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宽阔笔直的迎宾大道、漂亮整齐的住宅楼群、庄严优雅的文化广场、水阔林密的生态公园……今天的贾家庄,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这个一无矿产资源、二不毗邻大城市的平凡村庄,是如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呢?

治水改碱攻坚克难

1950年,贾家庄村党支部刚成立,支部书记贾焕星就带领几位村民组建了互助组,鼓励他们搞副业。两年后,办起了汾阳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社员的粮食增产、收入增加。1952年冬,贾焕星面对丰收的喜悦,没有满足,没有止步。他带领支部一班人进行认真研究,认为贾家庄村要想再向前发展,必须首先征服横在村里的盐碱滩。经过多次讨论,党支部决定开发盐碱地。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抽调了30个最强的劳动力拉犁耕地,100个劳动力用镢头刨地。用4天时间,300亩地全部翻过并下了种,最终喜获丰收。一时,“百把镢头闹革命”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他们连续多年苦干实干、不屈不挠,硬是把2000多亩盐碱滩变成了高产稳产良田。

“贾家庄改碱治水取得成功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亩产由1952年的183斤大幅提高到1958年的341斤。”该村80多岁的农民老王对此记忆犹新。生产条件改善后,如何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又成为村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1958年,贾家庄突破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的路子,先后开办了粉坊、豆腐坊、酒坊、醋坊、油坊、饲料加工坊、碾坊、磨坊“八大坊”,随后又相继发展了饲养、运输等23个项目,逐步形成了农业、副业、畜牧业再到农业的良性循环,使贾家庄农林牧副各业得到了很好发展。到1965年,贾家庄多种经营收入达到7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超过42万元。

贾家庄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还得益于科技创新。他们从一个个简单的玉茭擦板、木轮车做起,逐步成立了自己的农机修配队。三齿耘锄、追肥耧、手摇脱粒机、铡草机、碾米机等一件件凝聚着贾家庄人智慧的实用农机具,参加了196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机械展览。到20世纪60年代,贾家庄大力发展机械化名扬全国,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受到国务院嘉奖。

多种经营发展起来后,村集体有了钱,不仅使农业扩大再生产有了资金,还让村民稳定收入有了保证。在当时农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贾家庄能在春、夏、秋三季向社员预支现金,人均年分红150元;年终分配时,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收入全部能及时兑现。“逢年过节,社员们还能从集体领到粉条、豆腐、猪肉等农副产品。这在当时比较困难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农村是做不到的。”一位83岁的老人满脸笑容地说。

双层经营共同致富

1976年,邢利民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他坚定不移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1979年,邢利民统一全村党员的思想,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该“放”的坚决放、不该“放”的坚决不放,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田到户、五统一、一集中”的双层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案。村集体全面推进农田林网化、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全村呈现出“六七十亩一方田,一路两渠四行树、田林路渠四配套,渠成网、地成方,道路笔直树成行”的面貌。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邢利民响亮喊出“亏了我一个,富裕全村人”“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的口号,带头把个人兴办的企业献给集体、把承包的土地退给集体,集中精力为集体办企业、为群众搞服务,带动了其他党员干部。他们还充分利用废弃的老摊摊、旧场地,集体兴办花卉场、食用菌场、副食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和甲鱼温室养殖场等,形成“农”字号产业一条龙,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仅1986年一年时间,贾家庄集体企业就发展到11个,上交集体利润也由承包时的1万元增加到10万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1986年后,贾家庄集体企业滚动发展,陆续兴办塑料厂、编织袋厂、木器厂、农修厂、造纸厂、印刷厂、煤气灶厂、人造大理石厂、焦化一厂、二厂、激光全息防伪商标项目、二茂铁化工项目等20多个企业,初步形成了集体经济唱主角、个体经济作补充的农村经济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贾家庄在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实现了亿元村的奋斗目标。”该村党委委员范玖深说。

旅游发展步履铿锵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国家的环保政策越来越明确,村党支部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意识到:过去发展经济,焦化厂、铁厂一哄而上,虽然取得一定收入,但污染严重,破坏环境,贻害子孙后代。于是,他们与党员、群众共同商议,达成共识:贾家庄要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生态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当年秋天,贾家庄生态园工程正式上马。

历时3年,贾家庄投资5000万元,复垦废弃的旧砖瓦场,把占地200多亩的不毛之地建成了鸟语花香的生态农业旅游园。2004年,又建起了占地6.88万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同时,开辟三晋民俗体验地——贾街,明清式商业小街容纳了全国各地的近百家风味小吃,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村集体还投资近2亿元建起贾家庄村史展览馆、三晋民俗体验地等,为贾家庄第三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全村所有劳动力都转移到三大产业中,家家户户实现亦工亦农,带动邻村群众就业500多人。

绿色发展惠及百姓,具有强大生命力。村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关停了铁厂、焦化厂、水泥厂等十几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转型上马了混凝土搅拌厂和新酒厂,构筑起恒鼎建材、盛世酒业、绿色农业、腾飞旅游等四大绿色支柱产业。

如今,放眼贾家庄、绿色的方块粮田、笔直的林荫大道、成片的蔬菜大棚、诱人的果园池塘、舒适的林间小憩,让游人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大自然,尽情地享受着田园风光。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也已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山西省“创业孵化基地”。

集体主义永放光芒

众人拾柴火焰高。60多年来,贾家庄依靠集体的力量,从一块贫穷落后的盐碱滩变为农村城市化、村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生活现代化的富裕村,同时也孕育出了具有光荣传统、富有时代特色、群众广泛参与的贾家庄集体精神。

“扫雪村里给报酬吗?”村民张果兰说道:“还要报酬?大家都是自觉自愿干活啊。”除了扫雪这种事,做卫生、开大会、扭秧歌,只要是村里的集体活动、义务劳动,张大妈与老伴赵世虎都会参加。这种独特的文明和谐氛围,要归功于党员干部的觉悟和智慧:从实际出发,制定村规民约,努力实现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改进。

1990年,贾家庄提出创建“社会主义新型农家”;次年,评出第一批15个家庭。2006年,贾家庄将评比内容细化升级,改为“新世纪和谐家庭”。与此前不同的是,增加了“不赡养父母,使老人生活无靠”等10条“一票否决”内容。张大妈拿出一本册子,这是他们家2016年办好事实事的登记表,上面写着:扫雪5分,参加会议5分,知识考试10分,栽树20分……每个季度分别登记,总分为245分。她说:“达到200分以上就可以获得‘新世纪和谐家庭’荣誉称号了。但只要违反一条‘一票否决’内容 ,这20多年的荣誉就都归零了。”贾家庄全村能达到200分以上的家庭在90%以上。

贾家庄在时间的长河里,孕育出了以“爱党爱国的情怀、集体主义的思想、先公后私的品德、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创新的意识、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核心内容的贾家庄精神,大力开展“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村”主题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鼓舞身边人,把集体主义融化到村民日常思想行动中。在村办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时,村民纷纷慷慨解囊,捐款150多万元帮助渡过难关;村里各项公益性活动,村民都争先恐后出工出力……正是因为有了集体主义的支撑,才使贾家庄在任何时候都能凝心聚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同富裕。

贾家庄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把今天的教育看成明天的希望。村委对每年考上大学的本科生都给予一定奖励;不惜重金请能人、用能人;积极挂靠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不定期选派优秀青年学习培训,让他们逐渐成为各个岗位的行家里手……这些举措,为贾家庄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贾家庄先后筹资数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制定了未来15年发展规划。近年来,村集体先后为村民建起8幢五层居民住宅楼,实施打井饮水工程、高压线路低压电网改造工程,拓宽腾飞路、富民路、青年路三条高标准文明街,改扩建中心小学、幼儿园,建起益智图书苑、卫生院、高标准的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站,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1.6%。儿童教育、老人养老、村民卫生保健都有了更好的保障。

60多年来,贾家庄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全民健身户外营地”“2015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20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

专家支“招”

贾家庄村集体经济发展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析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党性坚强、一心为民、敢担当、善作为的领头人,最核心的是用集体主义在党员干部群众中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最可贵的是勇于创新、重视运用科技创新促进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由治水改碱到双层经营再到旅游发展……不断实现着发展的转型升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张占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