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彧希
9月7日,邛崃冉义镇斜江河畔。天刚蒙蒙亮,6台久保田收割机齐刷刷开进黄灿灿的稻田。稻田的主人,是冉义镇九龙村种粮大户黄光伦。再过几天,老黄的1000多亩水稻就将收割完毕。
“就找了6台收割机,1个工人都没请。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了嘛。”尽管如此,作为一名“职业”农民,黄光伦每天还是忙得不可开交,联系合作社、协调销售、挖掘品牌故事,老黄说,自己的“工作时间”每天都在12小时以上。
今年45岁的黄光伦,黝黑的脸上印着泥土的印记。他是土生土长的九龙村人,但现在乡亲们都叫他“黄总”。“黄总”一年的收入有多少?“保守估计50来万吧。”黄光伦有些不好意思。
这50多万元,是如何从土里刨出来的?
胆子大的人吃螃蟹
“胆儿大的人吃螃蟹。”说起10年前的回乡创业,黄光伦有几分得意。
2006年以前,黄光伦在外面的建筑公司打工,逐渐做到项目经理,包包也渐渐鼓了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光伦回到家乡,发现一片“金矿”。“当时有一些小砖厂挖土制砖,取土后在地里形成了一片低洼地,也不能种粮食,没人愿意要。”
黄光伦脑筋一转:没人要的地价格低,何不“包”下来做鱼塘?那时候,“土地流转”还是个陌生词汇,黄光伦说,自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以400元一亩的价格,黄光伦流转了400多亩土地搞水产养殖。
但对养鱼,那时候的老黄还是个门外汉。为了学习养鱼技术,老黄全国各地跑去取经,甚至找到了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水产专家前来指导,最终确定了发展“名特优”鱼种的路子。
“现在,我400亩鱼塘的年营业额上千万元。别人的鱼塘一亩能产2000斤,我能产4000斤。”黄光伦说,自家鱼塘养殖的包括美国加州鲈鱼、江团、鲟鱼、中华胭脂等名贵鱼种,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秘诀在于“高密度”养殖。在老黄的每个鱼塘中央,都有一个圆形的增氧设备,源源不断地为鱼塘供氧。
养鱼养得红火,老黄仍没有停止“捕捉”赚钱的机会。4年前,冉义镇实施集中居住,85%以上的村民都搬迁走了,“很多人觉得种田赚不了钱,宁愿荒着也不种。”
爱琢磨的黄光伦又一次出手了,他联合了周边几户,流转了4600亩土地发展粮食种植。
抱团砍价 每吨化肥直降1400元
黄光伦先算了笔账:土地流转费用每年300公斤黄谷、种子每亩150元、肥料150元、病虫害防治80元……七算八算,每亩水稻一年最多能赚100元钱。
“小打小闹根本赚不了钱。”黄光伦说,必须要规模种植。
规模的好处,体现在各个方面。黄光伦举了个例子:4年前他需要采购一种以色列品牌的复合肥,当时零售价格为3300元/吨。“我找到供应商,说我自己有1000多亩地,你给个价?”这一谈就谈到2600元/吨。黄光伦再次联合几家合作社“团购”,把价格拉低到1900元/吨。
黄光伦说,仅“团购压价”一项,每年就可节约10多万元。
种了4年多的地,黄光伦不是没有走过弯路。今年天气热,有人劝老黄,别按往年规矩给地“晒水”,应该“保水”。老黄“不信邪”,结果几百亩水稻倒伏,每亩少收50多公斤。
有了教训,黄光伦更加相信科技化和专业化的力量。“现在的分工已经非常细致,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合作社,我们只需按照需求请他们来。”黄光伦说。
以打药的环节为例,过去,老黄自己买农药来打,结果闹了笑话:天气太热,兑药的人干到一半,自己居然中了毒。而专业的植保合作社,从药品品种的选择,到药品的规范使用,都有整套流程。
同样,机械化也能大量节约成本。“比如施肥,一个人工一天只能施3亩地,工钱在100—150元。”黄光伦说,而使用机器施肥,一天就能完成100亩,费用不过是几十元油钱。
对话
记者:央视有个《致富经》栏目很火,你有没有学习借鉴一些经验?
黄光伦:我平时看电视最爱看新闻联播和纪录片。农业上面很火的《致富经》,其实我反倒很少看。《致富经》里讲的大多是些佼佼者,有些东西我们复制不来。我琢磨着,我一个人富了还不行,想找到一些可以复制的方法,培养一批老板出来。这些年,跟着我养鱼的小兄弟,有10多个都自己成了老板。
记者:刚才听你说,你今年弄了块试验田,这是怎么回事?
黄光伦:是这样,我今年划了几亩地,尝试基本不使用化肥,只用农家肥。由于使用农家肥政府有补贴,费用算下来差不多。我们正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有机生态大米。现在我的谷子卖出去,一斤才1.3元左右。打自己的品牌就不一样了,有机大米一斤要卖6元,你算算其中的利润。所以说,要想赚更多钱,光扩大规模不行,必须提高附加值。
记者:你说你一直在学习充电,最近在学些什么?
黄光伦: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在成都的第一个试点区域放在邛崃,我们正在争取成为他们的一员。不能光埋头种地,我们也要打造自己的网店。最近我还经常去新疆,准备在那边包点地,对方出土地,我们出资金、技术和品种,在那边也发展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