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系(教育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12月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香港教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协和教育集团等多所高校、办学团体的教育管理领域内的学者和专家;亦有从美国、芬兰和日本等国际比较视角出发的外国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上了分享了关于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发展动向和经验反思。
我们将整理推出系列基于本次研讨会讲者发言的文字资料,以飨读者。
尹后庆:
感谢大家,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工作的经验,感谢各位学者这么深厚的学养,实践的理论。我是干活的,我就说说我干了哪些活,怎么干的。所以一定有非常多的问题,请大家批评。
播放视频资料。
我为了节省时间放了11分钟的故事,很多问题就用不着我讲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PISA测试以后,上海为什么义务教育学校比较好呢?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呢,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当时就这样想的,一个是我们要探索一条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因为大家对PISA的理解,是不是就是分数比较高呢?我们教育回归本原的教育是怎么样的呢?分数是怎么得来的呢,所以我们感觉到义务教育校际之间的差异,主要已经不再是办学条件上的差异了。而是反应在办学理念,跟理念支配下形成的管理水平的差异。比如说你分数不高,大家又拼命追求分数,分数高了就成为好学校了吗?显然不是。
第二个PISA公布以后,上海学校校际差异比较少。刚才的一个例子,这个学校是公办学校,全部是农民工,没有一个上海户籍的孩子,因此这所学校他确实是提高了他的质量,我在位的时候,曾经带着30多个中央媒体跟上海媒体的记者采访这所学校,去了以后这个记者在这个学校都流泪。感觉到上海的老师、生源整个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上海的学生,结果全部是农民工子女,但老师的教学不能按原来的方式了,今天都变了。老师都能够尊重这些孩子的发展,我们感觉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假如说再用分数评价这所学校,在教育境界上,我们行政部门是不如他们这些老师跟校长。因为这些老师和校长是尊重这些孩子。
这里我举个非常动人的例子,刚才大家看到了孩子回到家里面,没有书桌的,家里就13平方米的房间,一间房间里面一个床,父亲、母亲、小孩在一个床上。就一个桌子,这个桌子白天抗到门口做油饼,晚上搬进屋里给孩子做作业,结果孩子的作业都是油腻的。老师就把这个作业本扔了,给他买了一个新的,结果第二天还是油的,老师就到他的家里看,他的背景、人生经理造就了我面前的这个孩子,这个老师就向全校的老师提了一个教育,我们给孩子3:30以后留下一个平静的书桌,让他们在这里做作业。我们都是校本课程,这个就是我们老师心里想的,我要给孩子什么教育,压根没有研究孩子需要什么。这81个好习惯,全部是来自于孩子,或者说他在城市里面生活,可能是不太文明的习惯,因此他要形成81个好习惯。这个纯粹是校本课程,我们教育不是改变人吗?教育的本原在哪里?这样的学校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好学校可能统考统测之间不如别的学校,但这样的老师和校长坚守教育的本原教授教育的立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而且上海的PISA不是靠牛校搞上来的,正是靠一大批不挑生源,没有特殊资源的配置。不是校长到局长那里叫、哭争取给他一个特殊的条件,没有的。在社会上也没有形成显赫名胜的普通学校,是这些学校的进步托起了上海教育的基准线,因此我们必须总结这些学校的教育理念,总结他们的教学策略、管理策略,让上海教育能够体现出它的海派优势。
因此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就感觉到总结提炼一批名不见经传学校怎么走向优质的轨迹,让市民身边的好学校,虽然生源一般,但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是立足于学校实际,有针对的开展教育、课程的改革,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成效也是非常明显,因此我们称之为“新优质学校”。当然这个名字也有人会有正义,什么是老优质学校呢?因为大家心目当中往往认为这所学校是好学生,所以把孩子送进去。但我们对学校的综合评价当中发现,我们观察的这些学校不是择校的热点,但他对教育本原的追求,教师校长的教育境界是能够体现我们现代教育理念的。
因此我们成立了新优质学校项目组。我们树起一个标杆,按照这样的标杆,愿不愿意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继续干,其他的学校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理念一起干,我刚才讲我是实践工作者,我就这个办法,跟着我干没有挂牌给你奖金,但我们共同有个价值追求。
因此当时有40多所学校,后来变成70多所学校,现在变成290多所学校,我现在退休了。所以我们想这是一种标杆,是反应上海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的一种教育价值的标杆。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更好的创造每个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下面我会简单说一下,首先我们教育一定是面对老百姓的,我们要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这是政府缓解过度择校的实际行为。这里面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优质,老百姓可能把分数高的学生认为是优质,我们千万不能这么做,我们价值观念非常清晰。我们感觉到缓解过度择校,一定要走出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惯性。我们现在的时代提升教育质量一定要从这个惯性里面走出来,一定要在追求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跟教育人本价值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跟实践回应,我们希望这样的学校是反映这样的时代需要跟价值的。
我们通过新优质学校的推进,让教育系统、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宣传部的精神文明办公室把我们新优质学校搞到地铁广告牌上去了,这个学校在这个地铁站边上把这个学校的广告牌搞到地铁站广告牌里面,也是一种推动,希望用这种理念让我们社会认可我们的教育价值,让家长接受这样的价值。
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到底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材。这些家门口的学校在政府的资源配置和保障孩子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我们是关注学校和老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关注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师生关系的和谐,这三个方面非常重要。今天的家长和孩子,一定是从每天的教学过程中间感受教育进步获得教育利益的,房子盖的再好,没有感觉的。但是每天孩子在学校里面幸福,负担不太重,孩子开心、家长也开心,他就认为你学校是好的。当然他还会希望分数高一点,但假如说分数很高,孩子不开心,家长照样不满意。
这个刚才看过了,这个学校非常动人的,我到这里也是要掉眼泪的。因为这所学校真的是反应出我们上海老师的这种,这个灯具市场里面一万多个员工都是外来的,刚才这个例子没有讲到,里面的英语老师居然会分辨出这些孩子来自于四川,这些孩子来自于安徽,因为他们的发音在英语单词上是不一样的。到了这个程度我真的是很佩服这些老师。
第二个,这样的学校每一所家门口学校都优质,是最接近教育本原的价值回归。我们不认为老百姓满意、分数高就可以,这个不对,我们要做的是所有家门口都有优质学校,一定要体现教育本原的价值回归,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上海教育界对这个历史时期上海教育发展方向的认同。不能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这个不能是口号,应该转化成课程和评价。
因为所有的孩子,我们义务教育阶段,上海外地户籍曾经到过52%,现在仍然是42%,这么多孩子,生活习惯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我们学校不管他来自什么地方,我们要促进他内心世界的发展,促进生活习惯的形成,不管考上什么大学,应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所以像这个学校我们千万不能用分数衡量,其实这个学校的分数还是不错的。这个学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理念引领下,围绕课程关照学生心灵成长开展一系列办学实践,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声誉。我发现我们过去五年里面,整个社会的老百姓,对这样的理念,这样学校的接纳程度非常高,每年招生期间,这些学校都开放,记者们加上周边社区居民都去参观,很多家长看了这个学校都不再择校。
刚才两个专家都讲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问题。每一所学校都让学生喜欢,并形成蕴含在生命机体中的不可逆转的机制,我们应该有一个价值引领、政策鼓励。新优质学校的建设改变了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要求,改变了被动执行的状况。我长期做行政工作的,我知道所有学校每五个学生都配置了一台电脑。初中每三个学生都配置了一台电脑,回过头我必须要调查,我们孩子里面百分之多少的学生经常使用电脑?我们2012年的时候我们全部电脑配备到位了,调研经常使用电脑的孩子只占所有孩子的39%。这就是你上面看到的东西,跟今天真正落到孩子身上东西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把理想的课程、理想的教育,转化成老师、课程日常所有的教学行为真正落到孩子身上,让课程真正进入孩子心灵。这是一个需要经过巨大努力的。我们要保持敏锐洞察和积极适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给学校的生命机体注入持续动力,不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刚才跟我边上的专家说,其实学校是课程的基本单位,我想不会改变,学校的校长带领老师跟孩子们是组建一个生活的场景,这个场景不可能跨越学校围墙,跨到其他的学校去,当然我们的校长教师在办学过程中间需要交流、互动、获取信息,需要互相启发。我们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这个是政府的事,需要相对均衡。但是,学校他始终是我们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
第三个是我们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开掘。我们千万不要把教育均衡化看作是一个数量,我们要从物质计量当中解脱出来,我们现在有人在指定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均衡发展已经做到了,接下来要搞一个高位均衡的标准,原来计算机6人一台,现在3改成3人一台,这就高位了吗?均衡永远没有终点,优质基础上的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关键就是鼓励倡导学校在正确的理念和科学质量观的导引下面,从关注学生出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能用所谓教育结果的均衡、分数衡量学校。从我们政府来讲,应该提供的资源是通过学校专业化、创造性的劳动转化成学生亲身体会到的教育服务。我们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和发展。
我们上海从2011年开始推出绿色指标,这就是配套的措施,我们很多新优质学校在绿色指标的测试当中获得了非常好的结果。绿色指标一共是三个逻辑关系。我们改进就是改过程,而不是根据你的结果提高分数,然后再补课。第三个逻辑关系发展性,自己跟自己比,比了以后不断的改进,这个是对的健康体验,让学校不断的改进教学过程。
从这个角度讲,绿色指标也为我们学校促进学生发展有一个好的氛围。刚才有一个例子大家看的非常明白,是黄浦区的瞿溪路小学,所谓零起点,这都是针对我讲的例子,都是针对我们教育发展当中的问题的。现在家长都是很疯狂,认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必须是800、500个字,社会机构就把这个话到处传,因此我们坚持零起点,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了瞿溪路小学的例子了,坚持教育规律就能改变这个情况。
举这个例子无非就是说明我们新优质不仅仅是分数提高,是关注人的全面成长,新优质的价值标杆已经得到了学校跟社会的普遍认同,这些学校的生源流失现象显著减少,社区老百姓非常欢迎,而且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价值标杆,这个对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是有意义的。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发言人简介
尹后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庆作为特邀专家出席,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新优质学校创建的上海经验”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