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河姆渡甲鱼文化初心不改
“甲鱼大王”三十年后再出发
本报记者冯建伟见习记者王焱麒
余姚黄家埠镇“明凤甲鱼”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和种质保育基地全景。资料图
编者按
从个体养殖到企业化发展,再到品牌化经营,沈岳明和“明凤”甲鱼的成长壮大是千千万万个农村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他们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底发布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让沈岳明们“甩开膀子加油干,心里更有底!”
距浙江余姚7000年河姆渡文化遗址不远的黄家埠镇,有一片滩涂建起了大水面鱼塘,这里是宁波市明凤渔业有限公司的千亩甲鱼养殖基地。这个从一个小养殖场开始起家,30年间发展成为拥有中华鳖核心基地8000多亩、野外基地3000亩、联营基地1万亩的中华鳖繁育生产企业,先后获得过2017最具影响力水产品企业品牌、2019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明凤”的掌门人沈岳明也完成了从普通的水产养殖户到“甲鱼大王”的华丽转身。“明凤”也成为国内首家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两项荣誉于一身的水产企业,牢牢坐稳国内甲鱼行业的头把交椅。
借女友200元起家30年成就“甲鱼大王”美誉
1989年,已经跟随父亲经营家庭鱼塘5年之久的沈岳明,不安于养鱼每年5000元的稳定收入,把目光瞄准了收益更高的甲鱼养殖,他背着父亲向女朋友借来200元钱,买了几十只小甲鱼苗放入鱼塘试养。
没有任何甲鱼养殖经验,第一年养殖注定没有任何效益。第二年他又把舅舅建新房的5000元借来继续干。“那时候每天骑自行车去收购甲鱼苗,小的五毛一只、大的一块一只,市场价格能买到每斤一二十元。”沈岳明看准甲鱼养殖市场的潜力,在总结前两次失败教训后,他自学养殖技术,外出参加培训,再次筹措资金重新改造了鱼塘。这次,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甲鱼被誉为水中黄金,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距沈岳明家不远的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炖甲鱼的陶罐与甲鱼壳,这是人类目前发现最早食用甲鱼的历史证据,更是沈岳明养好甲鱼的初心和梦想的起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体育明星代言“中华鳖精”的广告带火了甲鱼养殖行业。经过几年不断实践,沈岳明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专业户,甲鱼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60亩增加到200亩,再扩大到800亩,十年间形成了以黄家埠为核心,年产200吨、产值达到3000万元的养殖规模。
沈岳明养殖的甲鱼在市场上很受青睐。无意间,他发现有人假借他的名义销售甲鱼,于是他意识到自己的甲鱼要有品牌和商标才能与众不同。1999年,他从自己的名字里取一个“明”字,从结发妻子、当年借钱支持他养甲鱼的女友名字里取一个“凤”字,成功注册了“明凤”商标。
2000年,沈岳明又为甲鱼精心设计了一件防伪包装盒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自此,贴有“明凤”商标的明凤甲鱼开始打入宁波和省内的各大超市,成为市民抢手的水产品。
从品质到品牌助推“中国生态甲鱼之乡”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沈岳明的甲鱼梦也不断升级,从养甲鱼到养更多、更好的甲鱼,从做有品牌的甲鱼,到做行业领头人,让更多的人能吃上好甲鱼。这成为他投身甲鱼产业的内心源动力。
经沈岳明多年呼吁和多方筹备,2006年9月28日,第一届余姚甲鱼文化节如期举行。甲鱼文化节提高了“明凤”的企业知名和品牌美誉度,也为沈岳明带来了更多客商。“明凤”与苏浙沪100多家酒店商超签订了专供协议。沈岳明说,举办首届甲鱼文化节的日子比自己的结婚纪念日记得还要牢。
农家乐的悄然兴起,让沈岳明在乡村游热潮中看到商机,他在临近的宁波鄞州区姚江边流转了600亩滩地挖塘养甲鱼,取名“明凤鳖庄”。在开辟休闲游的同时,沈岳明还尝试甲鱼的多种烧制法,红烧、清蒸、生炒,一时间他的“渔庄”成了当地乡村有的代名词。“扩大规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城里人来钓鱼、品农家菜,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明凤甲鱼的推广展示中心。”沈岳明说。
技术的成熟、规模的扩大、品牌的提升,给沈岳明带来财富的同时,“全国创业致富带头人”“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然而,最让他看重的还是2010年他获得了余姚市首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专业技术工程师任职资格。沈岳明说,没想到我这庄稼汉也能评职称了,这是社会对我的最大的认可。
2010年12月,明凤公司与政府合作的“首届中国甲鱼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十几家养殖企业的珍惜龟鳖参加展示。中国甲鱼节从最初的两年一届到如今每年举办,为余姚甲鱼走向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在“明凤”的推动下,余姚甲鱼获得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和2016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余姚也成为国内唯一的“中国生态甲鱼之乡”。
多年与“明凤”有技术合作的余姚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申屠琰认为,“明凤”引领了余姚的甲鱼生态养殖,其承办的甲鱼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对区域公共品牌推广意义重大。
“明凤”牌产品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明凤”商标还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沈岳明在发展壮大自己企业的同时,还带动周边2万亩鱼塘进行鱼鳖混养,让1600多户养殖户的腰包鼓了。
传承河姆渡甲鱼文化创新发展30年后再出发
注重科研和创新是沈岳明成功的秘诀。多年来,他先后与中国水稻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建立产学研合作,还先后成立了“龟鳖研究所”“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为企业的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更新积蓄了力量。
“我们明凤甲鱼品质好的原因在于养殖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已更新到第5代了!”沈岳明最早放弃了市场上广泛使用的第二代室内恒温养殖和第三代分段养殖模式,转而探索“野长甲鱼”生长模式。野长甲鱼就是从稚鳖到商品鳖全程在露天池塘养殖,活食饵料、自然淘汰。
在摸索的过程中,沈岳明也走过不少弯路。先是用饲料喂甲鱼,后来用猪肝喂活鱼,但都不能很好解决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后来,他首创了南美白对虾与甲鱼混养,甲鱼靠捕食活虾增强野性,又很好地解决了生态循环的技术问题。
“目前,我们在推广野长养殖基础上改进的改土增效农渔结合模式。目前,该模式的野长鳖、原板鳖和优选野长鳖的三种生产培育方法已分别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沈岳明说,姚江水系中华鳖经多年选育,形成性状稳定、品质优良,采取全过程大水面湖塘集合多层混养技术,遵循生物链原理,采用生态循环技术,以此打造杭州湾吃活虾的野长甲鱼。
“之前最大的养殖基地是位于小曹娥镇的滩涂围建起来的6800亩鱼塘。”沈岳明感慨说,2016年,为了配合地方政府的生态园建设项目主动退出了5800多亩,施工任务紧导致大量甲鱼没有捕捞,剩余的近1000亩鱼塘由于水循环系统的破坏也不能使用,仅此两项损失达3亿元,好在眼前滨海湖这片基地采用种养结合改土增效模式,已处于投入产出阶段,但企业摆脱困境仍需政府扶持。
“困难是暂时的,养殖甲鱼以来都是这样磕磕绊绊过来的!”沈岳明对今后的发展有更宏大规划。传承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从甲鱼里吃出健康。黄家埠基地已获“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和种质保育基地”验收挂牌。沈岳明与科研单位研制的鳖精营养品已试制投产。还有正在着手实施的通过“互联网+”打造社区甲鱼厨房体验店,以冷冻冷贮技术为依托,通过中央厨房模式解决甲鱼宰杀烹饪难来方便消费者。沈岳明再次升级他的甲鱼帝国:“复制推广社区厨房模式,让全球华人吃上品质更好、无污染的野甲鱼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