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他和大多数林业职工一样,靠每月固定工资维持生计,不甘贫困的他开始寻找致富项目——养猪。
12年来,他从小打小闹的喂养到如今的养猪大户,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他叫刘恒峰,今年50岁,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库都尔林业局有限公司小九亚贮木场的一名管护员,平日里一边上班一边养猪。
“经常凌晨3点多起床,粉碎饲料、喂食喂水、清理圈舍,干完活再去上班。”在刘恒峰看来,这样的日子充实又踏实。
记者跟随刘恒峰来到猪舍,看到现存栏60多头小猪,6头母猪,还有几窝在“襁褓”中的猪崽,在刘恒峰的悉心照料下,个个健壮活泼。
配料室里,刘恒峰仔细将饲料分门别类堆好,贴着肥猪料、带崽母猪料、断奶小猪料等标签,每个环节都如此精细。
刘恒峰感慨,管护员的工作职责是保护生态,虽然和养猪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无论干啥都要用心、能吃苦。养猪的活又脏又累,常常起早贪黑,可他顾不上这些,一门心思想把猪养好。
因为刘恒峰忘不了,自己是如何白手起家的,期间又经历过多少波折。
“当时妻子没工作,孩子正上学,我总得要为以后考虑,给她们娘俩更好的生活,觉得养猪比较适合自己。”刘恒峰向记者娓娓道来。
2008年刚起步时,饲料是赊的,猪舍是单位提供的,买母猪的钱是向林业局工会申请的无息贷款。仅靠着2000元、两头母猪、80平方米的猪舍,刘恒峰努力从贫困中挣扎突围。
没想到,在养猪的第二年,刘恒峰上山打火时不慎被蜱虫咬伤,感染了森林脑炎,住了两次院才保住了性命,落下了后遗症。他却暗自庆幸,自己腿脚依然麻利,还要继续养猪。
渐渐的,家里开始有了一点积蓄,尝到了甜头的刘恒峰逐渐扩大养殖规模,猪舍面积也扩建了三倍。直到2014年,存栏量最多达300多头猪。
可偏偏那几年赶上猪肉价格暴跌,卖了,舍不得,不卖,有的猪已经长到了450多斤,又实在留不得。刘恒峰只好忍痛低价出栏了100多头,一下赔了5万多元。
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刚出生的小猪崽接连死了60多头。为了接生,他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是在猪舍里度过的。眼看着成筐拎出去的猪崽和妻子心疼无助的泪水,他痛定思痛,查找猪崽死亡原因,发现是圈舍卫生不达标导致的。
刘恒峰这才醒悟:“养猪也得讲科学,一味地埋头养根本不行。”
他专门给母猪配备了产床,安装了监控摄像头,随时观察母猪产仔情况,又购买了自动采食槽和饮水设备。猪舍升级改造后,不仅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猪崽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了,每年出栏量保持在七八十头。
“对自己养的猪还是挺有信心的,都是粮食喂出来的,主要以苞米和麸子为主,猪肉吃着可香呢!”刘恒峰说,这些年,他坚持自繁自养,培育纯种猪,一头猪要喂养七八个月、长到300斤以上才出栏,基本上都供应给当地肉店了。
“赶上今年市场行情好,肥猪都卖光了,净赚了20多万,这些年头一回挣这么多。”刘恒峰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他坦言:“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多亏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大家的帮助,只要肯干,致富不难,人人都能过上向往的小康生活!”
对于现在的生活,刘恒峰感到很知足:“每月工资到手3000多块,加上养猪的额外收入,富富有余。把家庭经营好,守好这片林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陈晓琳 柳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