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泥鳅_致富泥鳅养殖技术_致富经养泥鳅视频播放

2013年,陈煌奇开始销售自己的泥鳅苗,种鳅和商品泥鳅。可这时候,新的问题来了,很多地方的人并不接受大泥鳅这个品种。

经销商:心里比较紧张了,为什么这么大这种泥鳅?从来没见过本地泥鳅没有这么大。

合作伙伴:大家看到这么大的泥鳅还是会怕,是不是基因改造的?还是说吃了什么激素?大家都会这么怀疑,传统的是小泥鳅,突然间看到这么大的,心里一定会有疑问。

很多人质疑大泥鳅的真假和来历。眼看着大泥鳅不被接受。陈煌奇带着两个朋友开车去外地推广。他了解到,泥鳅国内主要的消费市场在四川省、湖南广东省。辽宁省和华东地区。他决定主攻这些城市,可是对当时已经64岁的他来说,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他就像年轻时候跑业务一样,每到一地都给人发名片细心讲解。

陈煌奇:以后如果你有需要的话,我帮你搞货。

经销商:可以。

陈煌奇:我们本地发的货很少的。你那边有需要的话。我们配合一下。好不好?

经销商:可以呀,要是说你没销售的话,我也可以给你销售。

陈煌奇:我就是想说这样。看你这不错。

经销商:我们是销得比较广的。

一般水产市场凌晨两三点就已经开始忙碌,陈煌奇白天赶路,夜里去水产市场推广大泥鳅,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个月。

7500多公里奔波的日子,连身边的两个开车的朋友都有点坚持不住了。但64岁的陈煌奇依旧劲头十足。

陈煌奇:从海口就跑遍了我们华东,一共十几个省市,跑了一圈。所有的批发市场我们都进过了。

记者:你为什么要跑那么多市场?

陈煌奇:因为我要了解全国各个市场目前泥鳅的市场情况怎么样,我们才知道,去认识那些摊商以后,我跟他介绍说我们有台湾大泥鳅,他们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泥鳅。一般还是卖那个小泥鳅多,那我们全部就给他介绍说我们有这个东西。

经过陈煌奇的努力。到2015年,已经有20多个城市的经销商,养殖户跟他达成了合作。

致富经养泥鳅视频播放_致富经泥鳅_致富泥鳅养殖技术

记者:好,眼睛蒙住了。它现在比较稳定了。来,给我们的观众看一下,大泥鳅。看到了吗?我觉得这个泥鳅还真的挺大的,我还是第一次见。那陈总您当时第一次见它是什么时候?

陈煌奇:我是回台湾,到我姐姐那边,我姐姐刚好买了一斤多给我外甥吃,我看到这个泥鳅怎么那么大?我都不晓得台湾泥鳅变成这么大。

陈煌奇是我国台湾高雄市人,可自打他1990年到广西南宁市做生意以来,就很少回家。第一次在家乡看到那么大的泥鳅,这让他上了心。因为在他的印象里,以前吃过的泥鳅,都只有手指头那么粗细。而且自己做水产生意20多年,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泥鳅。这让他意识到,养殖大泥鳅是个绝好的商机。

而这时候,陈煌奇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61岁的他刚刚做好一个决定,要退休回台湾老家养老。

陈煌奇:也在搞了二十几年了,辛苦二十几年了。何必再搞下去呢?这个(罗非鱼)也到一个巅峰了。也该是我们休息的时间了,年纪也大了。都六十多岁了,家里的人就说不要那么累了,该退休了。

陈煌奇1990年从我国台湾高雄市来到广西南宁市创业,通过20年的奋斗,在这里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也成了国内罗非鱼行业响当当的人物。高峰时期,陈煌奇在广西南宁,海南一共有2000多亩的罗非鱼养殖基地。罗非鱼苗的年产量高达4亿5千万尾。销售地区覆盖了二、三十个大中城市。

同行:罗非鱼供不应求。刚过来的时候做的人少,而且是新的品种,所以市场空间非常大,所以他来了以后,应该是说捷足先登。

同行:他在海南也是最大的,地也是最大的,他这个人也是很认真,在这里人家叫他罗非鱼王。

同行:他秉承我们中国台湾人的细心,耐心,用心,可以讲是我们台湾人的光荣。在(罗非鱼)这个领域。

记者:您对他评价很高?

同行:不是我对他评价很高,是他真的很杰出。

已经打拼了大半生的陈煌奇原本准备退休养老,而这也是全家人期盼了20年的事情。可就是看到大泥鳅之后,陈煌奇内心本已渐渐熄灭的创业激情,猛地被点燃了。

陈煌奇:那我看看基本上都是这种小泥鳅,我看这肯定是好的,因为我已经二十几年的经验了,(对这个行业)很敏感。这个(泥鳅)太小了,我们这个台湾大泥鳅那么大,我知道这个东西一定会受到欢迎的。本来说想退休了,但是我想说我一定要继续把它搞起来。

陈煌奇是响当当的罗非鱼王,可真的要做大泥鳅,他还是个门外汉。放弃悠闲的退休生活,再次搏击商海。陈煌奇已不单单是为了赚钱了,而是想找回那份奋斗的激情。可如果想把这件事做起来,必须找个懂技术的合作伙伴来帮助自己,在台湾打听了好多地方,一个叫林森庄的人,进入了陈煌奇的视线。可和对方一接触,却发现对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

致富经泥鳅_致富泥鳅养殖技术_致富经养泥鳅视频播放

林森庄:(别人)对这个工作不积极。以我个性来讲我完全不能接受。

记者:那您个性是什么样的?

林森庄:要搞就要轰轰烈烈,搞得非常成功。要不然就不搞。就这样。

记者:所以以前你不想跟(别人)合作的原因,是对方比较拖沓。

林森庄:对对对,这个不积极的精神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杀伤力。

林森庄在台湾地区接触研究水产40多年。全程参与了台湾泥鳅的杂交选育推广工作,是这方面的专家。想要和他合作的人很多,可他一直没有遇到心仪的。陈煌奇找到他时,林森庄已经退休了。发展大泥鳅的梦想已经离他越来越远。可就在这个时候,陈煌奇出现了。

林森庄:他的工作态度让我真的非常佩服,这个工作态度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他会成功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2011年3月,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两个都已经步入退休年龄的老人,决定再次出发,一起追寻创业梦想。

林森庄,陈煌奇:(闽南语)加油加油。

记者:(闽南语)加油加油。

陈煌奇:继续努力。

记者:我看你们两个精神头特足一说到泥鳅。

陈煌奇:我看到这个东西,我真的觉得爱不释手。

林森庄:水产本身就是我的第二生命。除此之外其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需求。

陈煌奇:你的第二生命,是我的第一生命。我这个产业一定要把它发展起来。

林森庄跟着陈煌奇来到海南,一到养殖基地,林森庄就像捡到了宝贝一样,更加坚信他们能够做成这件事。

致富经泥鳅_致富泥鳅养殖技术_致富经养泥鳅视频播放

林森庄:这边的环境却是在我看过的几个区域来讲,这边属于最优良的。地域大,地势平坦,比较有发展空间。因为我看过的地方不下50个。另外一个重点,这边的气候跟我的家乡百分之九十五非常类似。

林森庄个是研究泥鳅多年的专家,陈煌奇实力雄厚,还是从事了20年水产的行家。两人合作可谓是强强联手。他们制定了一个5年计划。想要用五年时间把大泥鳅在全国都推广开。可谁都没想到这两个强强联手的人,一出手竟然失手了。

2011年下半年 林森庄回台湾后,就给陈煌奇发来了台湾泥鳅的水花苗。投放在7.5亩的池子里。

记者:你们当时投放了多少泥鳅水花苗?

陈煌奇:这个放了100多万尾水花苗,0.3厘米那个泥鳅水花苗。

记者:那水花苗长多长时间能长成小苗呢?

陈煌奇:现在这种差不多一个月了。

记者:一个月就长成这种苗,对,这种苗就是可以销售了,

陈煌奇:可以了,这种苗是安全苗了,它都肠呼吸了。

记者:那像这种苗它需要长多久才能长成大泥鳅?

陈煌奇:像这种苗大概三个月到三个半月就可以长到一两了,长到10条一斤。

陈煌奇按照林森庄的交代,每天早晚都向池子里投放饲料,这个时候他发现,养殖泥鳅就是和罗非鱼不一样。每次投放饲料,养殖泥鳅苗的池子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唱歌: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唱着这首童谣,陈煌奇等待着一个月后即将收获的泥鳅苗。这样的日子过得既舒心,又有盼头。

唱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一个月后,终于等到了可以捕捞泥鳅苗的日子。陈煌奇怕第一次捞泥鳅苗的工作量比较大,他就召集了全厂工人,信心满满的带着大伙们赶往暂养大泥鳅水花苗的池塘,可谁知道意外发生了。

致富经养泥鳅视频播放_致富经泥鳅_致富泥鳅养殖技术

员工:当时捞下去,只捞到虫没有捞到泥鳅苗。就这样的感觉。

记者:光有虫没有鱼(泥鳅)?

员工:只看到虫没有看到泥鳅苗就这样了。

员工:哭他是没哭,但他的心里是非常着急了。

记者:你们怎么看出来他着急的?

员工:看那个表面,他没有笑脸了。

员工:捞不上几条,我们心里很着急。就怕我们老板搞不成功。就没有工资发给我们了是吧?我们怕这方面的事情。

7.5亩的水池,捞不到一条泥鳅苗。陈煌奇从对梦想的渴求,一下坠落到现实的残酷。虽然这点损失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可他不甘心,再次出发却品尝失败。他觉得他只有一棵救命稻草,就是远在台湾的林森庄。

林森庄:你把工作放下快来,因为我捞不到泥鳅我急。我急得要命啊。

记者:他很着急?

林森庄:肯定着急,真的急得差点哭了。他说你再不过来,真的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在电话里,林森庄让陈煌奇把池塘的水放干,看看情况。直到把池塘的水放干,陈煌奇终于捞到了3条泥鳅苗。

陈煌奇:搞了十几个人排队,用地毯式的搜索。这样一直挖一直挖。挖了泥巴挖过去。一共就三条了。

记者:那一个池塘就三条?

陈煌奇:嗯,就三条,也像这么大的。就三条。很失望,太难过了。

从事水产20多年,陈煌奇根本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只捞上来三条泥鳅苗的事,陈煌奇都不敢给外人说,他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陈煌奇:就是很失望,本来说五年的话,肯定可以搞起来这个品种。因为家里一直催,说叫我回去退休了。我就想说再给我五年时间,又发现这么一个好的商机,这样一个新的品种。那一定要把它搞成功才行,我就不相信以我的能力,我的经验会搞不起来。所以说没想到第一次就泡汤了。就剩了三条。

没过几天,林森庄就在陈煌奇的催促下回到了海南,他根据经验观察分析了水花苗成活率低的原因。

致富泥鳅养殖技术_致富经泥鳅_致富经养泥鳅视频播放

林森庄:第一个危险期大概在四天,五天。你在四天五天当中,你就可以决定大概它的存活率有多少。那是第一个阶段的危险。然后到了二十天,再有一个星期,看一下量个温度。那时候刚好是它小肠在转换成肠呼吸的一个过程。所以它整个那个所谓的抗体非常薄弱,最容易感染疾病,甚至环境糟的话,一个晚上全部死光的都有。

陈煌奇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决定再试一次,为看中的这个商机再拼一把。

陈煌奇: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直以来,来这边这么多年工作,所以说遇到很多困难,很多磨难。但是我都能一一克服。但怎么样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那我不相信说这个小小的问题,我不能解决。所以说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搞成功。

陈煌奇按照林森庄说的,清理了池塘周围的虫草,加高了池塘水位,还在池塘上增加了遮阳网,以此来降低放至大泥鳅水花苗的池塘水温。

第二批水花苗发来以后,陈煌奇更加用心对待它们,而这次他在养殖过程中,就发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水花苗长成小苗的时候,只要是一有人喂饲料,池子里就会有动静。

陈煌奇:是这样的。

记者:我来喂喂,看它是不是会上来。就这样一喂,它就会上来吃。您是不是当时不知道它会上来吃食?

陈煌奇:不懂,当时不懂,因为第一次养泥鳅。不懂说泥鳅会上来吃这样。很滑溜的。要两只手才抓得起来。

记者:一身水。这才是正常现象。

陈煌奇:当时静悄悄的,奇怪,喂了二十几天的饲料,它都是静悄悄的。喂料都没有泥鳅苗上来。

记者:当时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

陈煌奇:对啊,第一次也不懂这泥鳅,是这样的,它是会爬上来的,我们不晓得。

到2012年底,陈煌奇的大泥鳅从育苗到养殖都已经步入正轨。虽然没有一次成功,但坚持最终换来了好结果。

陈煌奇唱歌: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记者:这是台湾民谣是吗?

陈煌奇:对,这是捉泥鳅,小时候我就听到了,小时候我就我就捉泥鳅就有这首歌了。

记者:这么大一个池塘,一次能捞多少泥鳅苗?

陈煌奇:一次估计现在捞起来应该有三十多万尾泥鳅苗。

记者:三十多万尾?那第二批是不是就捞上来了?

陈煌奇:对,第二批就像这样了。第二批我们就得了二十八万尾泥鳅苗。

记者:那您当时看到这种苗这么多什么感觉?

陈煌奇:就很高兴了,觉得说,既然这么辛苦了,又搞了一个多月,就有个成果出来了,就有信心了。等于说这个我们只要用心的话,它一定会成功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