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要有新型农民,要有致富带头人。今年52岁的来苏镇五根松村黎家湾村民小组的郭乾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2003年,郭乾恒靠着在外打工偷学和自学的养殖技术,回到家乡办起了养鸡场。12年来,他依靠科技,从一个不知名的门外汉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发了家致了富,还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走上致富路。
外出打工 寻求富路
30多年前,二十出头的郭乾恒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跟随南下打工的浪潮来到沿海城市广州。由于没有手艺,他进厂当过保安和一线工人,在工地上当过拉锯工。
掌握一门技术,回到家乡凭自己的努力定能发家致富是在外打工的郭乾恒一直寻觅的。
“在广州一建筑工地上锯桩时,我发现附近几家养鸡场的生意特别红火,因为这些养鸡场的业主隔三差五总会大车小车把鸡拉到市场上去卖,而且每次回来都会卖得精光。”郭乾恒说,闲暇之余,他就会到离工地比较远的村庄考察,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从那刻起,回乡搞养殖的想法就在郭乾恒心中萌芽。
在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鸡,但大规模养鸡,郭乾恒确实没看到过。为能学到养殖技术,他曾上门向养鸡户讲明自己的想法,不曾想遭到一些养殖户拒绝。
“不让我学,那我就偷学。”郭乾恒说,只要一有空,他就到养殖户的鸡场边转悠,从围墙边、大门缝观看鸡舍的修建、鸡的喂养量等。
一些通情达理的养殖户看到郭乾恒这样诚心想学,也打开大门让他进场参观,并给他讲解了规模养殖的注意事项。只要一有时间,郭乾恒也会到书店买些养殖方面的书籍学习。
返乡创业 发家致富
1995年,在外打工多年的郭乾恒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合适的地方养鸡。经亲朋好友牵线搭桥,郭乾恒找到了朱沱大磨一所闲置的小学校。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靠偷学、自学以及自己总结的经验,头批鸡就赚了4000多元钱。”郭乾恒高兴地说,卖完鸡后,他就在城里买了一辆125摩托车——在当时那个年代开一辆125摩托车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
尝到甜头的郭乾恒更加坚定了养鸡的决心。两年后,由于当地政府要收回学校办幼儿园,再加上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郭乾恒不得不放弃养殖业改行开小餐馆。
五六年后,也就是2003年,积攒了一些本钱的郭乾恒回到老家,在自家房屋旁搭建起三间鸡舍,干起了老本行——规模养鸡。
养殖过程中,郭乾恒发现,这几年,农村养殖业虽然发展较快,从事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成品养殖。“既然成品养殖多,那么小鸡的需求量自然也大,专业化小鸡孵化应该有市场。”说干就干的郭乾恒先是跑市场,了解行情,然后再去学习小鸡孵化技术,最后购置孵化机。很快,一个先进的现代化小鸡孵化场就初具雏形。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改进,郭乾恒的孵化场进入正常运转阶段,中间虽有过波折,也有过亏损,倔强坚毅的性格使他坚持了下来,最终孵化场进入盈利状态,他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鸡能手和孵抱能手。
带动群众 推动致富
起初,由于本村规模化养殖少,郭乾恒孵化的鸡苗主要供应永川周边的其它镇街。后来,小鸡孵化场走上正轨,盈利颇丰后,他想着是不是可以带动周围的村民一起养鸡,一方面可以拓展客户,减少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的小鸡孵化场离不开村民的帮衬,带动大家一起干,也可以让大家增加收入。在郭乾恒的带动下,本村村民刘忠福的儿子搞起了林下养殖,一年出栏五批鸡,每年能卖2000只左右。
刘姓村民养鸡只是郭乾恒带动本村村民养鸡的一个镜头。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他还采取低价出售鸡苗、提供市场信息、培训饲养技术等,带动临江、吉安等乡镇的村民走上养殖的道路。
养鸡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致富后的郭乾恒没有忘记周围的群众。只要群众遇到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前不久,从事林下养殖、60多岁的彭厚新就遇到了难事。
看到在树林里八九十只不觅食物、蔫耷耷的、大约五六斤重的鸡群,焦急万分的彭厚新一个电话打给了郭乾恒。接到电话后,郭乾恒风尘仆仆地赶到彭厚新的鸡场。经过诊断,郭乾恒断定鸡群患的是传染性鼻炎。在给彭厚新的鸡开出药方后,郭乾恒才放心离开彭厚新家。
像这样的电话,郭乾恒每天至少要接到两起,一年要上门四五十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村民,他还会无偿提供鸡苗,免费赠送防疫药品,亲自传授饲养技术,带动他们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状况。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面对群众的一片赞誉声,郭乾恒谦逊地说,下一步,他还将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的群众,让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