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兵:就是装在袋子里温度太高了,它不透气。
除了采摘的时间严格控制,摘什么样的叶子,甚至叶片的大小,王基兵都有他独特的要求。
王基兵:我们的标准就是,一个芽头,一片小嫩叶,一片不超过4个手指的嫩叶。这就是我们的标准,所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经过了很多时间,大家的磨合,然后他们去理解,去感受之后,才到这个地步。
要摘下的叶片,必须要像这样,包含一个芽头,两片嫩叶,嫩叶的宽度不能超过7厘米,这样的桑叶才是王基兵需要的。
早晨8点,记者从种植基地赶到王基兵的工厂,不断地有农户赶到他的工厂来交货,王基兵还要像这样把桑叶打散,利于透气。就在记者拍摄的时候,王基兵突然发火了。
王基兵:返工,必须返工,我都说了几次了,你还这样做。
村民:我没有返过工。
王基兵:你没返工,这个就是大的,超出标准的了,超出标准了就必须返工,不返工的话,我就不敢收你的。
记者文鹏鹤:又怎么了?
王基兵:她这个随便选选都有那种不标准的叶子,像这种就是不标准的叶子,这要返工,必须返工。
记者文鹏鹤:返工是怎么返啊?
王基兵:返工就是重新挑选。
记者文鹏鹤:就是重新挑一下。
虽然是偶尔才出现的情况,但王基兵仍然没有降低标准,他要求村民重新挑选。
记者文鹏鹤:就是太大了?
村民:明天摘漂亮的,明天摘好的。
王基兵对桑叶的要求这么高,他收了不为养蚕,到底要拿这些桑叶做什么呢?其实一开始,当地村民也都非常好奇。
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树,除了养蚕,桑叶没有其他的作用,可在2013年,王基兵来到这里收购桑叶,在他的带动下,这几年桑叶的价格不断攀升,现在达到4元多一斤,有些村民在每年3月到10月份,光卖桑叶就能挣到8万多元。因为王基兵的到来,村民找到了新的赚钱方法,有些人还放弃了养蚕,专门种桑卖叶。
村民:他们(一天)摘的有100元、200多元。
记者文鹏鹤:这样算下来的话,一个月得有个4000元、5000,是吧?
村民:最多的6000多元。
记者文鹏鹤:一个月吗?对于你们算不算多?
村民: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早上摘,多了,下午都不用开工。现在有这些,反正赚钱就很容易。
村民:今天来说,一个人摘的叶子肯定就超出了200元。
记者文鹏鹤:这算多的吗?
村民:这算可以了。
靠着这些桑叶,王基兵2016年有800多万元的销售额。不拿来养蚕,王基兵一年收购300多吨桑叶,他到底用来做什么呢?这还要从他娶了自己的老板说起。
王基兵是四川省广汉市人,高中毕业后他就外出打工,2005年,他来到广东省中山市,在一家饭店当厨师,李燕芬是当时那家饭店的女老板,看到王基兵做事勤快、细心,李燕芬对他很是赏识。
王基兵的妻子 李燕芬:我觉得他人挺好,很勤快,又挺会照顾人,我们去买菜,他挺会关心人的。
李燕芬欣赏王基兵,而王基兵也对这个漂亮、能干的女老板很有好感,李燕芬爱吃小核桃,王基兵一有空就给她剥核桃。
王基兵的妻子 李燕芬:他就一个人坐在我们的吧台上面,把一包小核桃肉全部剥开,用什么东西敲开,我当时挺感动的。
王基兵:在一起接触多了,就产生感情了,就骗到手了。
两个人的心越走越近,认识两年后,他们决定结婚,当时的王基兵,没房没车没存款,结婚的事情遭到了李燕芬父母的反对,无奈之下李燕芬求着姐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王基兵的妻子 李燕芬:我姐说你想好没啊,你要是想好了,要是真的决定了,那以后的路就自己走了,谁也帮不了你,我说没问题啊,她就把我家的户口本给偷出来,然后我们就去登记。大家都有手有脚的,去奋斗一下,日子应该不会难过吧,这一点我一直比较自信。
王基兵:我们只要自己勤快,有一双手,勤快地工作,辛勤地工作,那我们也能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
王基兵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让妻子过上好日子。
2007年,结婚后,王基兵和妻子转了行,一起销售化工产品,到2013年时,他们已经积攒了50多万元,
王基兵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会为了桑叶,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2013年4月,王基兵把化工销售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他来到英德市的石轱塘镇收购桑叶,让大家把桑叶的嫩芽摘下来,老叶子继续喂养蚕,这样既不耽误养蚕,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可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简单。
村民:我说我去做了,去发动了,但是人家不肯摘,没办法,他叫我去带动一下,我们两夫妻都去摘了,带动了,但是最后都很少人摘了。
当地人种桑养蚕20多年,听王基兵说他收桑叶不为养蚕,搞不清楚他到底要做什么,而且没有看到效益,村民不敢相信他。
村民:主要是大家没那个共识,弄不明白他那些事,主要是这。
王基兵:他首先是怀疑你拿来干什么,怀疑你是不是收两天就不要了,没有长期合作,他们不敢要。
王基兵这边客户已经联系好,可是又收不到货,情急之下,他决定自己种!王基兵拿出多年积攒的50多万元,并向亲戚朋友借了60多万元。2013年12月,王基兵在石牯塘镇马坡村种植了100多亩桑树,在村子附近建立了厂房,并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准备大干一场。他下这么大决心到底要做什么呢?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有大约四千年的栽植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等字形。桑树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长江中下游是主产区。桑树的叶子是蚕的日常食物,但是如果你以为桑叶只能用来养蚕,那可就错啦!桑叶还是一味中药,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作用;桑叶还能做成桑叶茶;新鲜的嫩桑叶还能做成菜,人们把这种菜叫作桑叶菜。
华南农业大学蚕丝科学系教授刘吉平:吃了桑叶以后,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降压利尿等。现在人对健康保健认识的深入,桑叶本身也可以作为药材,又可以作为食用的价值,现在人发现桑叶是非常好的可以开发的食品材料。
王基兵和妻子,2013年4月,到浙江走亲戚时吃到过桑叶菜,那是他第一次吃到桑叶菜,也让他感到很新奇,他了解了一下,桑叶菜在很多地区都很少见,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他感觉桑叶菜能给他带来财富。
王基兵:当初想想都激动,想得觉都睡不着,有这么好的东西,销量又这么大,市场又这么广,并且这是消费品,吃了之后还要吃,吃了之后还要吃,觉得这个前景比较好,这个前景是两个字的,一个是前进的前,一个是金钱的钱,前景比较好。
正是看重桑叶菜的市场前景,王基兵才决定收购、加工。到了2014年的5月王基兵种植的桑叶可以采收了,但他没想到,难题接踵而至。
桑叶在食用时,会出现涩嘴的口感,嘴巴和喉咙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无法下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基兵煞费苦心,他不断改进技术,甚至加工厂中的设备都是由他设计出来的,这还闹出了一个笑话。
桑叶采摘下来后,要经过高温杀青、清洗、去涩味等10多道工序。这就是高温杀青时用的锅,最初王基兵就把它设计成了这个样子,却发现根本不能用。
王基兵:这个锅是方形的,方形的锅应该是没有的,当初的设计也是错误的,这个锅它太大了,水装的太多了,要想把它烧到我们需要的温度,比较难,我们现在就改成了旁边这种圆形的锅,圆形的比较小,很容易达到我们需要的温度,操作起来也比较灵活。
换了锅,王基兵从桑叶采摘的时间开始调整,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差池,甚至成品的颜色都要控制得恰到好处。
王基兵:刚开始的时候,生产了很多这种的次品,我们全部把它倒掉,你看这个芽,感觉怎么样?
记者文鹏鹤:看着挺好的。
王基兵:那你看看这个芽这么样?
记者文鹏鹤:这两个对比的话,感觉这个颜色更鲜艳。
王基兵:这种就属于我们生产的次品,不能用的,它们两个明显的区别在于,一个颜色有红色的经络在上面,这个是碧绿色的。同样的两个芽,它们有不同的效果,就是因为,它们在生产的工艺中失误了,造成的这种情况。
王基兵研究了一年多,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最终研究出了既能保持外观新鲜,口感又不涩口,能被人接受的桑叶菜。
王基兵:这经过我们反复的实验和摸索,无数次的失败,总结出来的整套经验,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有很多技巧。
记者文鹏鹤:都有哪些技巧
王基兵:这个我不能告诉你了,这个是我们的秘密。
记者文鹏鹤:有些商业机密在里面
王基兵:对,对。
王基兵加工的桑叶菜是半成品,食用前需要烹饪加工。
通过朋友介绍,他把桑叶菜销售给做食品生意的批发商,郑锦良就是他的第一个客户。
广东省佛山市欣苗食品有限公司:产品都作为批发,(销往)香港、澳门、珠海、深圳等,一个月比一个月在增,以前一天能卖几百包,现在上千包,最多一个月能卖几十万元。
通过批发商,王基兵的桑叶菜被销售到各大饭店。
广东省广州市饭店:每种菜我们每个月都会做一个销量排名,这个上汤桑芽菜,这一品种,在我们所有品种当中,是销售前三名的,我想销量好,是有它的道理的,本身不贵,也是属于新奇特的产品,咬起来跟其他的蔬菜会有一些区别。
看到王基兵真的靠桑叶赚到了钱,很多村民开始摘桑叶销售给他。每年的3到10月份,是桑叶大量采摘的时候,王基兵经常到基地去指挥采摘。
王基兵:你等一下,特别是你,为什么每次都摘得不好呢,你一定要摘这个,一个芽头,一片嫩叶,一片不超过4个手指的嫩叶,一定要这样去摘。你都返工几次了。
村民:这样这个就不行?
王基兵:肯定行,你看这个叶子这么嫩,这肯定是行的,但是下面这片叶子就不行了,这个属于老叶子了,老叶子摸起来手感都是很粗糙。
记者文鹏鹤:不符合您的要求是吧?
王基兵:对,有些嫩的他们没摘,有些老的,他又摘进去了,要经常提醒一下,基本都不会犯错,只是偶尔一次两次会有这种情况,因为早上的时间非常重要。
王基兵说,现在村民们摘的叶子基本都符合标准,但在以前为了增加叶子的份量,有的村民还会在桑叶中加水,这让他很是无奈。为了不打击村民采摘桑叶的积极性,王基兵只能把收回来的不合格的桑叶,自己再次进行筛选。但是到了2015年,这种情况骤然减少,交给王基兵的桑叶合格率非常高,这都与一件差点儿让他倾家荡产的事件有关。
2015年1月的一天,王基兵接到一位批发商的反馈。批发商告诉他,饭店将他的桑叶菜解冻做菜时,发现叶子已经全部变黄。
王基兵:这一盘是变质的(桑叶菜),这一盘是符合要求的,变质的颜色会发黄发黑,并且有种腐烂的感觉。
这种变黄了的桑叶菜,外观不好看,但是还能继续食用,这批货有20多万包,王基兵却非要把这批货召回,全部销毁,损失都由他自己承担。
王基兵:从别的冻库里拉回来,就堆在这个地方,堆了很高很高一大堆,一大堆就是一大堆,堆了很高很高的,超过围墙那么高,肯定心疼,那都是钱。
王基兵的父亲:当时我很心痛,我看着是好的,但是他们说不能卖,打回来了,所以我一个人就拆(包装)了一个月。
原来,那批货当时存放在别人的冷库里,对方中途切断过冷库的电源,桑叶菜解冻后又复冻,最终导致叶子变黄,这原本不是王基兵的过错,但是为了产品的口碑,他决定哪怕亏钱,也不能继续销售。
王基兵:客户认为你这个有问题了,你再怎么解释也是没用的,客户是上帝。
这次召回事件,王基兵总共损失了130多万元,导致资金链断裂,连收购桑叶的钱都没有了,眼看就要倾家荡产,家人和员工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王基兵的员工:看见就心疼,而且全都是钱买的,因为我们也是收来的,也有价格的,4元一斤,那损失很大。
王基兵的父亲:那都是钱买来的,那是钱买来的,我们心很痛,钱是一点汗水一点汗水挣来的。
谁也没想到,事情随后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这次损失却让王基兵因祸得福。
朋友看到王基兵的遭遇,主动借给他50多万元,他拿着这些钱收桑叶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他收回来的桑叶合格率变得非常高。原来,桑叶菜召回事件,让石牿塘镇的村民议论了很久,大家觉得王基兵也不容易,所以给他摘桑叶要格外用心。
村民:我们农民看着老板这么辛苦,更要认真地做。
村民:你的质量不保证,他们交来不合格的,你销不出去,农户也没得做了嘛。
不仅如此,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很多食品批发商主动找到王基兵寻求合作。坚守信誉,让王基兵拓宽了销售市场,他的产品销售到广东、浙江、香港、澳门等地,2016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今年王基兵还有新的财富计划,除了原有的线下销售,他打算把桑叶菜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到全国各地。
记者采访的时候,王基兵做了一桌全桑宴。
他把这些菜品拍成照片,准备在电商平台宣传使用。
王基兵:我是为了把图片拍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桑叶菜有这种吃饭,也有这种吃法,还有很多很多种吃法,(做电商的话)面对的客户群会更大,选择的人会更多,比如说现在在广东省做开了,外省也可以辐射到,所以说电商这块对我们的帮助会更大。
王基兵告诉记者,电商销售他要在今年5月正式启动,对于桑叶菜这个产业,他是越来越有信心了。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土豪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