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霍邱县孟集镇,李荣正是出了名的“能人”。

1997年,土地流转尚属新生事物,他就筹借资金,流转了8000亩土地种水稻,成为当地人尽皆知的“种粮大户”;20年后的2017年,他瞅准“稻虾共养”商机,在水稻田里养起了小龙虾,为这一综合种养方式在全镇、全县的铺开“打了样”。

安徽霍邱:养虾有“稻”,让日子像小龙虾一样红火

夏日的午后,李荣正在田边简易的办公房里休息。正值龙虾热销的季节,每天凌晨,贩虾的货车把门前的空地堵个严严实实,老李也跟着“忙得不得歇”。一天之中的这个时候,他才能放松一会儿。尽管反复强调自己“不善言辞”,但聊起稻虾共养,李荣正“头头是道”。

“以前,咱们地里只种水稻,收入一般,现在是‘一田两用’,收入翻了好几番。”

李荣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稻虾共养模式下,每年能收一季稻、两季虾。亩均来看,至少能产550公斤水稻和100公斤龙虾,总收入4000多元,“搁以前,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千把块钱”。说起这些,老李一脸满足。

而两年前,稻虾共养刚刚推广时,李荣正心里也曾犯过嘀咕。“水田改造费用不低,成本能不能收回来”“共养会不会影响水稻产量”“小龙虾好养活么”……对于这些,李荣正并没有底。但敢闯敢干的他还是拿出1200亩水田作实验。很快,他发现,水稻产量不减反增,而除了前期改造、虾苗投入外,小龙虾养殖在后期几无成本,“小龙虾会把籽下在田里,不用再买虾苗”。

见到“实惠”后,他在8000亩水田里都养上了小龙虾。现在,老李家的小龙虾畅销合肥、蚌埠、上海、杭州等地。通过冷链物流,凌晨出货的小龙虾,当天晚上就能出现在食客的餐桌上。

在李荣正等大户的带动下,近两年,霍邱县全域发展以稻虾共养为主,包含藕虾结合、林虾结合、茭白与龙虾结合等在内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种养面积达40万亩,占全县易渔稻田的5成左右。

目前,龙虾业已成为霍邱农业生产的代名词,由此衍生出的“虾田米”也已面市。今年6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霍邱“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称号。

产业发展的同时,稻虾共养对当地的脱贫工作也产生积极作用。

“霍邱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对于脱贫而言,稻虾共养这一产业扶贫模式可以说最为精准、路子最好。”霍邱龙虾协会会长黄晓华告诉记者,不少贫困户通过稻虾共养,或是在种养大户家帮工脱了贫,全县70多个重点贫困村中的一半靠稻虾共养实现了“出列”,“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像小龙虾一样红火哩”。

黄晓华说,下一步,霍邱将围绕产业链延伸、品牌提升下工夫,打造交易市场、组建经纪人队伍、提升本地加工能力。“预计到2020年,霍邱稻虾种养面积将达50万亩、产值达20亿元、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